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4688版 当前B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12-11

黔东南总工会建成20个工匠培育基地——

搭平台 传技艺 促就业 助脱贫

□张永文

  近年来,为推进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通过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造就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黔东南自治州总工会建成20个工匠培育基地,以企业为主体、工匠领衔传帮带,成为苗乡侗寨产业工人的新兴组合体,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该州工会依托当地的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两个宝贝”优势,因势利导建立工匠培育基地,涵盖苗侗刺绣、银饰制作、苗族蜡染、民族服饰、民族工艺品、石砚雕刻、竹编工艺、茶叶加工等项目,显现出独特的功能及特点。

  基地成为聚集劳模工匠的平台。目前,20个基地已汇集各类组织命名的工匠、劳模、名师等200余人,不仅有名师专家、劳模先进,还有能工巧匠、民间艺人,基地呈现匠人济济、高手云集的情形。由党的十九大代表、省级劳模、贵州工匠吴水根领建的工匠培育基地——台江县水根民族银饰有限责任公司,所在地施洞镇岗党略村塘龙寨60多户人家,就有50多户在他的传帮带下成为银匠,成了名副其实的“银匠村”。

  基地成为传承切磋技艺的场所。在工会的支持、指导下,这些基地每年每个均培育工匠100人以上,匠人师徒之间教学相长,不少绝活绝技得以相传而“救活”。由全国旅游系统劳模、贵州工匠王国春领建的工匠培育基地——丹寨县国春银饰有限责任公司,让企业与30多个个体手工作坊联袂,形成“公司+基地+个体手工作坊”的抱团产销模式,现有从业人员50多人。他们互学互研,今年还免费开展银饰技艺培训100多人,使基地成为传承苗族银饰锻造技艺的课堂。

  基地成为劳动技能竞赛的赛场。该州工会广泛组织基地开展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每年都组织基地内部、基地之间、全州面上等多个层次竞赛50场(次)以上,以赛促交流合作、提高生产效益。由贵州省五一劳动获章获得者、黔东南工匠田峰林领建的工匠培育基地——凯里经济开发区鑫田民族服饰工艺品发展有限公司,每月都组织百余员工开展机绣、手工绣、民族服饰、工艺品加工等岗位技能竞赛,以计件、工艺定奖,生产产品多达218种,今年已创产值1380万元,有的产品还出口美国及非洲国家。

  基地成为创造奖品精品的作坊。这些基地注重产品研发、创造革新,目前已在州级大赛中获奖1000项以上,推出“拿手产品”100项以上。由全国商贸流通服务业劳模、黔东南工匠杨科礼领建的工匠培育基地——黔东南州阿科里绣娘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集培训、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妇女手工产业链,现有国家知识产权注册商标1个、发明专利1个、外观设计专利26个,10多项产品在州级大赛中拿奖。她设计、制作的苗绣手工艺提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杰出手工艺徽章认证作品”。

  基地成为促进就业脱贫的载体。该州工会把建设工匠培育基地作为助力脱贫攻坚的一项行动,提出实施“一贫困户培育一工匠,脱贫攻坚增收有希望”计划,目前已解决、辐射就业上万人,带动贫困户脱贫上千户。由贵州省五一劳动获章获得者、黔东南工匠陆永江领建的工匠培育基地——黎平县彦婷手工刺绣坊,今年已建成刺绣培训基地7个,吸纳、培训绣娘2000余人,生产刺绣产品达5000件,实现销量5000件、金额1000余万元,绣娘收入人均2万元,带动了300多户贫困户脱贫。

  “黔东南工匠培育基地既是产业工人的孵化器,又是产业发展的振动器,更是产业脱贫的助推器,这是一举多得的工会工作创举。我们将在中国工会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做出实效。”黔东南州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晓琼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