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里的黄哨山
□王明相
在清水江畔秀美的山水中,自古以来受到文化人关注,并留下大量吟咏诗文的,锦屏县就数隆里古城和铜鼓等处,其余就是当年的木材集散地、著名的“内三江”之一的——茅坪黄哨山。
在这些歌咏者中,有外地人士,有本地人员;有朝廷命官,有一般学者。其中,分别有邹一桂、董淑昌、赵一鹤、龙昭灵、杨寿昌等最具代表。这些人的诗文,让我们看到了黄哨山的险峻雄奇与不同凡响。
其中,邹一桂经过黄哨山是这样抒发他的所见与感受的:
黄哨山高上接天,下窥万里隔云烟。
陡然身落云烟里,闲倚江楼送客船。
这首诗叫《逾黄哨山宿茅坪》,前两句直描黄哨山的高峻,雄大。往上看,高入云霄,上与天齐;往下看,仿佛身处天庭,云烟相隔,遥遥万里,看不到底。这两句通过仰视与俯瞰两个动作,明白如话的写出了黄哨山的高大雄伟,拔地入云,不同凡响的气势。后两句却说,当一旦走出云烟,来到山下的古镇茅坪,却可以轻松的倚靠客栈的栏杆,悠闲的欣赏江上来往的船只了。这首诗写作的顺序是,从天柱方向一路行来,经过黄哨山,然后到达茅坪。我们知道,当年从天柱方向来到锦屏,前往黎平,黄哨山是必经之道。它是当年黎平府联系镇远府,接通并抵达贵阳的主要通道必经。它由于山势高峻,地势险要,成了官民往来必须经历的一道关隘和人们费尽心力逾越、无法忘却的一道屏障。而从天柱出发,首先上天柱的十里冲,来到高酿,再下山又爬山,其间山道盘旋往复,曲折难行,等爬上黄哨山的山顶,已是几十里山路。到了黄哨山顶,又开始下山,十几里山路方才下到山脚。当然,来到山脚,就是当年清水江上著名的木材集散地——“内三江”之一的茅坪古镇。这样的过程,如今因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的贯通,人们是无缘知晓了。可当年的所有官民,就不得不依靠双脚,一步一步地在这大山里丈量跋涉。
黄哨山位于清水江左岸,距离锦屏县城15公里。它从清水江边拔地而起,巍峨绵延,高大陡峭,有如一道遮天屏障,横亘于天幕之下。其主峰乌龙岭高达1029米,因其岿巍雄大,高峻威严,有如皇帝坐殿,故又名皇上山,茅坪古镇就坐落在大山脚下。这座山在《黎平府志》中被称为“黔山第一险径”。旧时当地有民谣这样说:黄哨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因此,上下行者每当经过这里无不望而生畏。 邹一桂于1735年来到贵州任职,先任贵州学政,乾隆三年(1738)又任贵州提学使,曾先后四次主持黎平府科试。这首诗,应该就是他在这四次当中,经过黄哨山时的其中一次所写。从他的诗篇,可见黄哨山给他的印象是多么深刻,多么难忘。但是,他的诗篇却洋溢着一种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没有看到经过这里的艰难于畏怕,那种征服了脚下的黄哨山之后的愉悦与轻松十分明显,也给读者留下了黄哨山高大雄浑,壮美不凡的深刻感受。我想,这与邹一桂的个人精神气质,尤其是人生际遇有关。他是江苏无锡人,清代著名的官员和画家。雍正五年二甲第一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由于他的才华与能力,一生官运亨通,先后历任云南道监察御史、贵州学政、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卿、礼部侍郎,最后任内阁学士。他敢作敢为,多次受到当朝皇上的嘉许。而他才思敏捷,画技高超深得皇帝赞赏。如今他的诗画作品有《小山诗钞》《大雅堂续稿》《百花诗卷》《小山画谱》《春华秋实图》《五君子图》《秋出萧寺图》《芙蓉蓉图》《蔷薇朱藤图》《红桃白梨图》《太古云岗图》《玉堂富贵图》等传世。
但是,董淑昌经过黄哨山的感受就不像邹一桂那样了。董淑昌是山东兖州人,进士出身,他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受任锦屏知县。当年的锦屏县衙,就是如今的铜鼓镇。他经过黄哨山时自然也是感慨万千,思绪联翩,挥笔写下了《早过黄哨山》。这首诗不仅写出了黄哨山的高峻雄奇、重山叠叠和清水江河谷气象万千的景象,更写出了当年这一带的偏僻闭塞,孤悬世外的现实。作者又因此想到万里之外的家乡,更感到悲苦凄凉。其诗是:
第一峰头驻马看,朝烟散尽见江湍。
岭含晓色千重霁,风动天声万里寒。
故国遥腾沧海气,孤身远隔碧云端。
殊方莫怪无消息,水复山稠雁度难。
由于黄哨山的艰险,大凡官员骑马来到这里都得弃马步行,若抬轿经过,也是如此。乾隆九年(1804),黎平知府冯兆珣乘坐轿舆前往黎平赴任,经过这里时就弃轿而行。他“手持足撑”,一路颤颤巍巍,小心谨慎而下,及至茅坪,“精力俱疲”,“梦魂犹惊”。尤其他的同事、黎平府主管教育的李教授回贵阳省亲,经过黄哨山不慎坠崖断腿,给他更大震动。于是,他痛下决心,从官府发给他的养廉银中拿出800两银子,又组织民工投工投劳整修黄哨山道路。尽管黄哨山道路因此得到整修,可由于它的高峻、陡峭,其道路的崎岖盘旋,上下跋涉,依然难以让人如履平地。光绪十五年(1889),云南举人赵一鹤,受任开泰知县,从镇远出发,前往开泰县城(黎平)赴任,经过黄哨山时写下了《黄哨山》3首,并附480字的序言。
一
森森万木碍晴空,林表钟声度晚风。
不向岭头回首望,哪知身出绿云中。
二
峭壁人行若蚁悬,危栏半折补云烟。
雄心欲叱王尊驭,黄哨山高极暮天。
三
下山转较登山险,客路何如世路难。
且醉茅坪今夕酒,一灯疏影梦长安。
这三首诗通俗易懂,明白晓畅。其中,第一首描写的是黄哨山的植被与高峻,第二首写黄哨山的陡峭与难行,第三首抒发上下山的差异感受,而他的序言还很有意思。他首先简介自己的籍贯身世,点明自己从小备受险阻,接着介绍自己是六月份经过的黄哨山,然后分别介绍了上山与下山的情况,尤其重点描写了在黄哨山顶与山脚的所见所感,最后介绍来到山脚下茅坪的所见与特殊的感受。在其最后的感慨中,回应开头主旨,点出此段序言,并非“记险”,而只是“记行”。
其中,介绍与描写在山顶所见的文字是这样写的:“凭高四望,尘障一空,天风吹衣,飘飘乎有凌虚之想。俯视众山,或如堂奥,或如釜钟,或如屏障回合,或如儿孙罗列,纠纷满目,未可一一名状要之,皆培嵝矣。远而望焉,则黎平诸山如群龙之蜿蜒,万马之奔驰者,犹在其外。”要知道,这时正是六月时节,炎暑盛夏,可是登上山顶,却“尘障一空,天风吹衣,”可见其清明凉爽、超凡脱俗的景象,难怪诗人兴奋地说“飘飘乎有凌虚之想”。接着,描绘了登高所见的莽莽群山的千姿百态,那生动之状,雄浑之势,辽阔之景,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而下到山脚,只见“亮江一派,奔涌而来,木筏弊江,万揽横系。”这里描绘了当年清水江木材放排的壮观景象,可见当年清水江木材贸易的繁盛。其实,这里的亮江应该就是清水江,从黄哨山上下来,看不到亮江,即使看到也只是看到亮江口。
赵一鹤的诗文,生动形象的描绘了经过黄哨山,经过茅坪,以及看到清水江时的所见所感,的确令人神往。
以上这些都是客籍官员文人的记述。在本地的文人中,对黄哨山的歌咏,要首推龙昭灵的《黄哨山行》。
龙昭灵就是锦屏县茅坪镇阳溪村人,出生于光绪二年(1876)。龙昭灵曾师从湖南名儒吴庚虞、曾廉在黄哨山馆读,深受影响。当时的黄哨山上不仅建有寺庙,还有学馆,确实闻名遐迩的文化圣地。龙昭灵在这里受学,他勤奋好学,学识渊博,喜好诗词,要求进步,志向远大。辛亥革命爆发,他加入了“中国同盟会贵州分会”,成为中坚分子,并被委任东路指挥兼下游标统。由于在辛亥革命中成绩卓著,获得国民政府颁发的“嘉禾勋章”。他的《黄哨山行》是这样写的:
黄哨山高上下难,难莫难于半山险。
处之石栏杆,
俯视山腰悬绝壁,仰视山头入云端。
马意踟蹰仆心怯,一行一驻一长叹。
屏山四万八千丈,鸟道中开盘又盘。
瀑布直飞山崖里,路旁水井为谁干。
君不见,
王阳回马九折坂,雄心多为路摧残。
又不见,
后来王尊叱驭过,丈夫历险披忠肝。
用此我心怀无极,挥鞭长啸山谷寒。
这首诗在前半部叙写了黄哨山的高大雄伟、陡峭壁立、山道盘旋、险境处处、瀑水飞流的壮美景象,也描写了人马经过黄哨山的艰难于危险;后半部则用王阳回马、王尊叱驭的典故进一步对比衬托,突出黄哨山的艰险之甚。尤其使用王尊叱驭不仅是在描写黄哨山的险峻,更是用之激励自己,鞭策自己,表达诗人勇于拼搏、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与乐观豪迈的革命气概。文如其人,诗言志。这首诗让我们看到,龙昭灵对黄哨山的了解多么深刻,感情多么深厚。在诗人眼里,黄哨山不是一座山,而是一处锻炼学识,磨炼意志的场所,更是不断激励自己奋发进取的师长与导师。由此可见,龙昭灵是怎样热爱黄哨山,而黄哨山又是怎样地影响了龙昭灵。在这里,黄哨山不仅仅是诗人自己家乡的一座名山,更是给予他智慧与营养的动力源泉之所。难怪,在黄哨山下,先后走出了革命家龙大道,红军将领、著名的红军师长龙云,空间物理学家龙咸灵等。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黄哨山不再是锦屏通往外界的必经之道了。但是,黄哨山雄伟依然,黄哨山高大依然,黄哨山壮丽依然。它作为大自然的一处胜景不仅永远屹立在清水江的左岸上,更作为一座文化名山,将会成为后人的长期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