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1期 本期2454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11-15

贵州电子商务进农村 促进乡村富裕振兴

□本报记者 蒋兴华

  近年来,我省各地推动电子商务发展,把电子商务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积极运用电商大数据,借力“互联网+”推动农产品“触网”销售,在提升优质特色农产品营销空间的同时,助推了山区群众的脱贫致富。

线上已经形成井喷形式

  多年前,对于许多农村人来说,“电子商务”一词还显得非常陌生,但如今,他们却运用的十分娴熟。他们将自己生产的农产品放在网上销售,成为助推他们走向致富的一大“法宝”。

  11月7日,记者走进六盘水黔椒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在该公司的农产品货架旁,一袋袋包装精美、排列有序的“遵义羊肉面”、“花溪牛肉粉”等,立即吸引了记者的眼球。因为,与常吃的许许多多各种牌号的“方便面”相比,该公司的粉面,无论是包装还是重量,都要好得多。更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的粉面保质期突破半年,袋子里面有配料汤水,可冲泡即食……

  这么好的东西,作为贵州人,为什么在贵阳市等地都没有看到?

  “这不奇怪,因为我们全在网上销售……”邓成龙笑着说。

  邓成龙是黔椒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负责人,他对记者说,黔椒食品的前身是一家具有百年历史世代相传的民间作坊。作坊加工的香酥辣椒以独特的秘制配方和纯手工工艺而响誉一方。2014年9月,为传播该食品的美味,我们成立了公司,之初只是一家以专门开发贵州传统辣椒为主,兼营其他农产品,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小公司。厂房面积不足600平米,注册资本金也只是10万元,员工8人,辣椒基地合同签约“辣农”也不多,年销售额虽然200万元左右,但仍然显得小打小闹。

  邓成龙介绍,2016年3月,黔椒食品迎来了“春风”,在有关部门领导关心和支持下,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积极发展,投入资金600余万元新增生产线三条,工人增加到数十人,挂靠的贫困户有48户121人。2017年,我们一鼓作气加大研发投入, 新增了6个单品20几个系列,把质量提升到了行业领先的地位。另外一方面,我们积极发展电商,进入了全国快消品方便食品领域。公司现开发的“黔椒苑”羊肉粉、牛肉粉等方便食品,一次性突破了羊肉、牛肉、米粉的保质期及加工工艺,得到了广大客户的喜爱和好评。目前,公司的产品在淘宝、阿里巴巴、沃尔玛、大润发、京东、天猫等线上线下已经形成井喷态势。2017年突破销售额700万大关,今年上半年就已经突破800万元,预计今年突破1000万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电商扶贫“八月笋”线上热销

  土货要出山,靠传统“手提肩扛”式的线下推广和销售,价格贵不说,效果还不佳。由此,运用电子商务能够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成为当今许多企业的选择。

  “越是贫困的地区,发展电商的动力越大,因为电商给这些地区带来的变化最为明显。”省农委农产品加工处副处长罗仕跃说。

  罗仕跃介绍:在雷山县雷公山大森林里,生长着一种当地名为“八月笋”的竹笋,该竹笋形态细长、笋质鲜嫩、肉多脆甜,为本地苗家人秋季餐桌上的一道人人喜爱的美食。在我国农民丰收节期间,“八月笋”应季出产,雷山县充分运用电商平台,结合本地旅游景区开展推广,将苗岭深处的这道鲜味送到全国各地老百姓的餐桌,普遍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 如,山东省东营市“柒妙鱼养生斑鱼庄”的餐馆通过线上购买竹笋试吃后,觉得非常好,于是电话联系运营企业,线下购买了300余箱用于回馈顾客。

  如同罗仕跃所说,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雷山县作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搭建了完善的“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畅通了农产品上行和网货下乡通路,实现了村村有电商服务点、村村通物流快递。同时,该县注重电商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充分借助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打造雷山电商扶贫产品旗舰店,在线下进行产品展示与销售引流,为全县电商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以“八月笋”的销售为例,该产品由电商运营企业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商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牵头,各乡镇及村的电商服务站负责代收货和打包,村民足不出村就可以将产品销售出去,切实解决了村民的销售难题,提高了村民的采摘积极性。据有关人士介绍,“八月笋”产品上线一个月,通过天猫、淘宝、雷山电商、苏宁易购等线上平台和西江千户苗寨景区线下门店共销售“八月笋”21387单,138000斤,单天猫店铺就实现月销8600单,单品全网排名第一,带动村民直接增收40余万元。从天猫店铺顾客的评价反馈来看,产品好评不断。

村民开网店山里货卖上好价钱

  不用出门,把农产品改进包装后放到网上去卖,价钱可以提升许多,因此,不少贫困地区的农民开始主动“触网”。

  9月份,记者在天柱县一村子采访时,发现该村的广场旁的一家店子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农产品。

  该村距离县城有四十公里,且交通不便,谁来购买呢?

  一位穿着侗族服装的姑娘说:这些商品都是摆着给人看的,现在都是在网上销售!

  言下之意,姑娘觉得记者对“网购”不清楚。

  谈及光明村有关电子商务情况,她热情地说,现在的村民很多都会利用电商了,这得益于县里的扶贫干部与村里的公司合作社推行的“借鸡下蛋”电商扶贫模式。

  什么是“借鸡下蛋”电商扶贫模式?

  姑娘介绍:县里有关公司选定村里的合作社作为中间合作方,把成熟的母鸡和公鸡“借”给贫困户,每个月合作社向贫困户按保护价收购鸡蛋。我家向合作社借了100只母鸡、4只公鸡,自然放养,一个月能下1800多枚鸡蛋,合作社保护价收购。我零成本零风险,去年挣了2万多元。

  解决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电商扶贫才能走得更远。该村的村主任说,通过互联网手段,打破时空阻隔,让供需对接,“借鸡下蛋”电商扶贫模式接地气、潜力大,因为在网上买蛋,很多消费者非常关心。

  那如何确保买到的是优质土鸡蛋?村主任说,我们引导农户生产放心蛋,并规定谁家鸡蛋质量谁负责,这样,购买者用微信扫码后,鸡蛋的原产地、生产者信息、检测信息等一目了然。有了品质保证,借助电商平台,贫困山乡的优质农产品卖上了好价钱。

齐抓电商、共谋电商、众推电商

  记者采访了解到,为推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2015年,我省出台了《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打造具有贵州特色的电子商务产业模式。

  我省电子商务发展情况如何?

  有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我省自出台《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的实施意见》以来,对全省电子商务发展提出了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意见》出台后,全省各地各部门主动作为、迅速行动,扎实推进电子商务各项工作,呈现出“稳中有进、进中有新、新中有效“的良好态势,有效助推了”黔货出山“。从统计数据看,2015年的当年,我省电子商务交易额就完成1065.79亿元,同比增长40.51%;网络零售交易额完成462.78亿元,同比增长35.32%。在2016年大数据博览会上,由清华大学、阿里研究院等权威机构发布的《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报告(2014—2015)》显示,我省电子商务发展指数上升12位,排名全国第19名,其中成长指数提升23位,位居全国第1名。去年,我省电子商务发展交易额突破2000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突破500亿元;到2020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将突破3600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将突破1000亿元。

  这位人士告诉记者,在《意见》的指导下,全省各市(州)、县(市、区)相继成立电商领导小组和电商办,并出台地方扶持政策,全省领导干部齐心协力,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各项工作,初步形成了全省“齐抓电商、共谋电商、众推电商”的良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