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80期 本期2447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11-02

清代湘黔驿道设屯筑碉的军事战略考析

□文/图 廖尚刚

  屯堡和碉哨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军事阵营和布防设施,具有战略性的文化内涵。笔者前不久在开展地名普查时,于贵州黄平县城南20公里处的马场街发现一块几乎被泥土淹没的清朝屯军标志——泰安屯碑后,通过进一步研考,逐渐解开了有关屯碉文化在历史上的风雨迷惑。

  黄平县是古代湘黔驿道上的必经之地,也是清水江和氵舞阳河上游最后的登陆点。正因为它是湖南进入贵州的水、陆两路重要节点,不但为客商必经之所,更是兵家必争之地。自公元前298年庄桥从沅水西征伐夜郎,并缴灭且兰国后,在距今的2000多年里,这里就发生了大大小小的战事达5000多场次。到明朝时期,朱元璋为稳定西南边陲,1377年1月调兵700员驻扎黄平守卫,并于洪武二十二年(1387)在黄平狼洞(今黄平县城)置兴隆卫,并开始设屯、建营、筑碉布防,到清朝雍正和乾隆年间,修建的各种屯营、哨卡达到顶峰。

  设置屯营、碉哨等军事设施主要是防御当时的地方义军和外来军队的进犯。如黄平县在雍、乾之间,黔东南的九股苗起事,经督抚臣鄂尔泰、张广泗等镇压后,于黔东创设“新疆六厅”,并在各厅增置丞卒后,又添设军队兵勇。过去,由于民族之间的隔阂和矛盾,黄平就有土著民族与外来的汉人(含军队)分居南北。其中汉族军队与汉族百姓居于黄平北部城镇,土著民族则聚居南区,而且形成村寨与部落之间紧密相连。在高山密林和不利战事的环境里,清政府为了防范义军和土著人的袭击,同时也加强和稳定疆域阵线,朝廷就沿黄平州内自东向西将湘黔驿道划为土著人与汉族界限,并在驿道上增设屯堡、兵营,修筑碉楼和哨卡等。他们认为,以往的地方民众造反均为取驿道进攻,并在黔东一带多次引发了“首陷清平、再拿黄平”的沦陷战例。如果起事之民在驿道上大举进攻,最容易导致“旁扰横延而遂至不可收拾”的后果。

  朝廷将部队驻防于湘黔驿道后,贵州巡抚林肇元等决定,由臬司行署和藩司行署在贵州境内的各段驿道上设碉布卡,一边屯军操练,一边开荒垦田,这就促成了后来湘黔古驿道两旁到处是连片田坝或梯田的壮观农耕工程。话说朝廷将屯军设碉布哨的方案拟定后,贵州抚臣曾璧光立即奏派道员曾纪风总司其事,候补知府邓在镛执助办理。他们在建碉设防时,又一边募兵以守碉,一边还不断垦田以屯兵,既足以维护官道交通顺畅,又能丰衣足食。各级官吏在修建防务设施时,均因地制宜严格构筑工事,如在修筑碉楼之处,选择地势要隘砌石成基成墙,上盖楼屋,供驻守兵士栖宿和哨望。碉楼壁身开留三层炮眼,以备灵活应对各方来敌的攻击。在黄平州至清平县(今凯里市炉山镇)、平越直隶州(今福泉)达贵定县的全长220里的古驿道内,共修筑碉楼70座。这些依次修建的军事设施,有修建于城郭或集镇之颠,有据山川险要之地,也有持扼前后左右连通之路,还有以一碉守望三五里或七八里或一处并建数碉的以防御群,碉阵或为品字形,或作梅花格,不同阵势的岗哨布局风格各异,一旦出现战情,碉能发挥一呼百应的能力。这些屯碉修筑竣工后,朝廷向社会招募兵勇扼守,每碉设碉长1人,当然也根据碉楼与碉楼之间的距离和疏密合设碉长,各个碉楼配设兵勇10名左右。在屯军的设置上,又于沿途的各碉排列,自东向西分别设立泰安、震绥、鼎熙、乾华4屯,屯军中的屯官为各碉楼长官。其中泰安屯屯官驻黄平州属之马场街,辖11碉;震绥屯屯官驻清平县属之大风洞,辖21碉;鼎熙屯屯官驻平越州属之羊老汛,辖18碉;乾华屯屯官驻平越州属之黄司,辖20碉。这些屯与屯和碉与碉之间,各分地段,各司其责,彼此无嫌跨越,声势自可相联。屯和碉的工程建成后,当年的署布政使余思枢、署按察使吴德溥、署粮储道曾纪风还上书详称:“碉系防奸御暴之用,而臬司实有诘奸锄暴之责,碉屯建在驿道之间,而臬司实有统辖驿传之任,以碉屯弁兵统归臬司管理,与地方官一气贯注。

  朝廷在黄平至贵定一带屯兵垦田主要主要目的,是防范少数民族起事而采取的持久之势,由于清咸同18年的少数民族农民与官府的战争,殃及的各族百姓人口锐减,人们不是因战乱伤亡,就是背井离乡躲避战火,因而田地荒旷甚大。为满足军民生活之需,清政府下令凡驿道四周有荒芜的田地,驻地屯兵必须就近开荒复垦。当朝政府为了长期固守黄平至贵定一线,在发动兵士屯田和垦荒时,还出台奖励制度,按兵士开造的田土多少,给予一定银两和军饷奖励,并鼓励他们长期居住,繁衍生息。在屯堡的建置上,泰安、震绥、鼎熙、乾华4屯共设千把总4员、外委4员。每屯按照战兵布防,设屯军40名,黄平至贵定4屯共驻屯军160名。由于朝廷在湘黔驿道上普设屯堡和碉哨,地方战乱在乾隆初年就相对平息下来,往来的客商和行人安途无惊,逃难的流民也陆续返乡归耕,民众一时安居乐业。

  随着历史的尘埃逐渐远去,当年清政府分设于各地的屯、堡、排、营、哨、碉等军事驻地和设施已成为故事,目前一些地方虽然还保存着屯、堡、营、哨之类的村寨遗称,但是碉楼遗址遗迹在随着岁月的衰老,已荡然无存。为探索掌握当年这些为政权稳定和推动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军事设施情况,笔者通过查阅大批史料后,通过对贵定至黄平古驿道碉楼脉络的整理,形成粗浅的结果与读者共飨。

  一、贵定县境内:贵定县出东门5里,玉春观1碉;玉春观下5里,岩头铺1碉;岩头铺下3里半,半边街1碉;半边街下3里半,茶花园1碉;茶花园下3里,谷蒙关1碉。因为自玉春观至谷蒙关一帶山径幽深,地势险要,过去时有匪类抢劫,因此设碉于此十分恰当。

  二、 平越州(今为福泉市)境内:由谷蒙关下5里,高家桥1碉;高家桥下3里,冷溪塘1碉;冷溪塘下3里,江西坡1碉;江西坡下4里,老罗庙一碉;老罗庙下5里,黄司1碉;黄司下3里,大冲1碉;大冲下2里半,旧黄丝1碉;旧黄丝下3里半,清水塘1碉;清水塘下5里,酉阳1碉;酉阳下2里,猫猫营1碉;猫猫营下3里,汤关坳1碉;汤关坳下3里,如来顶1碉;如来顶下3里,响琴峡1碉;响琴峡下3里,杨柳坪1碉;杨柳坪下3里,马场坪1碉;马场坪下4里,阿里塘1碉;阿里塘下3里,庙山1碉;庙山下4里,黄泥三湾1碉;黄泥三湾下2里,干坝哨和马家坳共1碉;马家坳下3里,清水塘1碉;清水塘下3里,倒马坎1碉;倒马坎下4里,懒板凳1碉;懒板凳下3里半,金桂坡1碉;金桂坡下2里半,羊老和岩关坡共1碉;羊老右3里,老羊寨一碉;羊老左3里,狮子嘴一碉;羊老下3里,帽壳山1碉;帽壳山下3里,沙子坪1碉;由沙子坪下4里,黄茅岭1碉;黄茅岭下1里,白泥塘1碉;白泥塘下3里,石关塘1碉;石关塘下2里,腊梅塘1碉;腊梅塘下4里,沙子坳1碉;以上均属平越州境,自谷蒙关至沙子坳,大部分地方山多路杂,许多小径与麻哈土著村落毗连,为防范敌情和战争动态,朝廷将碉楼修筑于一些险冲要塞,如汤关坳、响琴峡等,这就发挥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

  三、 清平县(今凯里市炉山镇)境内:由沙子坡下3里,华岩坟1碉;华岩坟下3里,洛邦塘1碉;洛邦塘下3里,牛鼻冲1碉;牛鼻冲下3里,金银洞1碉;金银洞下3里,五里桥1碉;五里桥下3里,校场坝1碉;校场坝下2里,清平县城南1碉、城南黄泥坡1碉、城东黄土坡1碉;清平县城北5里,海生桥1碉;海生桥下2里,小风洞1碉;小风洞下3里,龙洞哨1碉;龙洞哨下3里,双乳峰1碉;双孔峰下2里,大风洞1碉;风洞下3里,冷风口1碉;冷风口下2里,洛仲塘1碉;洛仲塘下3里,大平坡1碉;大平坡下4里,观音山1碉;观音山下3里,老君关1碉;老君关下2里,拖牛坪1碉;拖牛坪下3里,为重安江之对江1碉。清平县境自沙子坳到对江塘,因山势蜿蜒,路径幽深回曲,长年有土匪出没和滋扰残害行人,所以于此设置密集的碉哨是很有必要。

  四、 黄平州境内:对江下5里,新路口1碉;新路口下3里,庆腰岩1碉;庆腰岩下3里,梨树哨1碉;梨树哨下4里,老木哨1碉;老木哨下2里,三座岩1碉;三座岩下2里,石头铺1碉;石头铺下3里,楼梯坡1碉;楼梯坡下2里,灯草哨1碉;灯草哨下3里,油榨冲1碉;油榨冲下3里,五里墩1碉;五里城下5里为黄平州城;州城下5里,五里桥1碉。

  以上自贵定玉春观起至黄平五里桥止,前后驿道220里之遥,全程共设碉楼70座,其碉屯队次就地分布,如位于现在的重安镇马场街的原黄平州泰安屯,就是当时黄(平)贵(定)驿道上的前卫。泰安屯前碉队驻五里桥碉,副前碉队驻五里墩碉,左碉队驻油榨冲碉,副左碉队驻灯草哨碉(兼管雷梯坡碉),中碉队驻石头铺碉,副中碉队驻三座岩碉,右碉队驻老木哨碉(兼管梨树哨碉),副右碉队驻庆腰岩碉,后碉队驻新路口碉。共设碉长9名,碉兵多寡不等。在黄平境内的11座碉楼中,屯官驻泰安屯(现马场街)居中督率,同时还在此拨设千总1员,外委1员。

  自从朝廷在贵州设置泰安、乾华、鼎熙和震绥4个屯后,各屯驻军利用这些战略要地,团结坚守,遥相呼应,在维护当朝的政治稳定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1736年到宣统的170多年里,除了大规模的苗族起义军在咸丰六年和七年(1856和1857)避开碉哨两次攻陷黄平州和新州外,从全局和整体上基本没有发生过屯营和碉哨驻守不力而引发战乱和失守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