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74期 本期2437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10-17

走进宗城土楼

□梅 冬

  如果你在余晖的夕阳下踱步迈进宗城土楼,200多年前的时光仿佛还在这里踯躅。成片的黑瓦,斑驳的门窗,残破的城墙,檐下的蛛网……现代文明的标志在这里被阻隔,取而代之的是宁静和闲散。

  独特的方形土楼,有着雄浑结实的石拱大门,厚度达7尺多,土楼最初设有内外两道门,外层为铁门,门臼的痕印在正门墙角下依然清晰可见。内层则是厚实的黑樟木门,两扇门板如今还静静地搁置在土楼后厅外的墙角,上面布满了累累的铁钉,原来门板上牢牢地钉上了一层经过高温烘烤的竹板,高温后的竹板据说坚硬无比刀枪不入,可见当时土楼的戒备森严,防范有方。门的偏上方有个鸡蛋大的窟窿,那是用来抵御外侵的枪眼,透过它,窥视了几多人间纷扰。

  土楼里的主体建筑均为木制结构,后厅经过修缮后仍然古风犹存,添了几分庄严。站在后厅二楼纵观左右,两排木屋依楼墙而建,隔着深深的天井对称相望,黑色的瓦片映衬着漫天白云,更显土楼的古老意蕴。天井长约十几米,宽3至4米,天井的左右两排各建有六个大小一致的小厅,每个小厅上的门窗都雕镌着细密精致的花纹。令人惊叹的是步入小厅,里面别有洞天,小厅都有木制楼梯通往二楼,每一厅都有独立的三房一厅及其他生活设施。旧楼梯还静静地架设着,一站就是百年。

  土楼承载着久远的历史和记忆。宗城土楼是一座感恩之楼,相传康熙年代一位将军为报答李光地的恩德,拖儿带女不远万里来到福建,说是要与李光地的四弟、才学渊博的李光坡相邻,好让儿孙能求教于李光坡,以便学业长进。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将军花去大半俸禄,建成了这座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方形土楼,取名“宗城”,意即“宗族之城堡”。城堡建成后,将军一夜举家悄悄离开了福建,留下了这座土楼,大家这才明白将军的真实用意。

  如今住在土楼里的尽是些上了年岁的老人,这些老人都是李家后裔,他们是族亲,住在一起十分融洽。老人们说,孩子们大都离开土楼到外面开拓世界去了,而他们不愿意离开,这是他们的根,他们的记忆里还贮藏着许许多多关于土楼的故事。一位老先生说,后厅里原来放置不少雕梁画栋的黑樟木屏风,价值不菲,可惜大跃进时期被浩劫一空。当初的土楼外围还有一堵实心墙,四面包裹着整个楼群,围墙足有八尺宽,可在上面跑马观察地形,防御外敌。孩提时,那又高又厚的城墙曾是他们的乐园,还有一条冬暖夏凉的通巷,是躲迷藏的好去处。城墙边的那口老井深邃沧桑,可从井底汨汨而出的水从来就不曾停止过,仿佛一切都没有走远。

  城墙在上世纪50年代惨遭破坏,其中的一角还残留着遗痕,半截结实的土墙里,密密麻麻裸露着一块块不规则的石头,足可寻觅城墙厚实的踪迹。一簇藤状绿色植物匍匐在石与土之间,苍凉中突显委婉,让人感叹生命的不可思议。

  土楼有很强的生命力,一缕夕阳正照射在一位老者身上,他打着盹,光滑的拐杖折射着阳光。那位嫁到土楼56年的老太太,声音依旧洪亮如钟,说起往事她历历在目。而在天井里的鹅卵石间逐米寻菜的小鸡、窗沿下探出的菠菜叶以及搁在一旁的旧式农具,都似乎正在散发着俗世的生动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