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旅游与扶贫“联姻” 激活“一池春水”
□韩 磊
初秋的乌蒙大地一片青翠,晨雾如丝带般萦绕山间,斑斓的格桑花随着蜿蜒的公路一路摇曳,一座座白墙青瓦的贵州民居点缀山间,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毕节的大美令人流连忘返。神奇优美的自然风光、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浓郁厚重的民族风情、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是毕节最亮的风景眼、最浓的乡愁源;以山为媒,以水为介,以文化为魂,毕节向世界推出“洞天福地·花海毕节”旅游形象品牌,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东部、有别于西部的发展之路……
如今的毕节,春孕花海,夏享清凉,秋怡康养,冬情山雪,处处皆风景,徐徐入画来。
以“花”为媒全域联动 不断丰富旅游产品供给
毕节有一朵花世人瞩目。
每年三四月间,连片的杜鹃花竞相开放,一夜间就铺满百里山头。这片杜鹃是迄今为止已查明的世界上面积最大、种类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杜鹃林,堪称世界唯一。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围绕这朵杜鹃花,毕节在全域旅游上做足功夫,旅游业态呈百花齐放之势,亮点纷呈。
近年来,毕节围绕“四季花海”系列产品,以春夏秋冬为时间轴线,加快推动杜鹃花种植研发,全面夯实赫章县韭菜坪野生韭菜花、金沙县野生玉簪花景区基础,积极培育种植玫瑰花、桃李花、油菜花、樱桃花、洋芋花、玫瑰花、荷花、万寿菊花、荞花,油茶花等,成功推出百里杜鹃彝山花谷景区,大方凤山玫瑰谷旅游景区等,“杜鹃花海”“玫瑰花海”“玉簪花海”“云上花海”“珙桐花海”初具规模,涉及花海项目17个,累计投资20亿元,现已完成投资5亿元。
此外,围绕“绝美洞天”系列产品,积极推进大织金洞旅游区的“洞前产品”“洞中产品”“洞后产品”提质、大九洞天旅游区开发洞穴产品、枪杆岩红色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观音洞古人类遗址开发等22个项目,现已完成投资13.64亿元,努力向着“世界看洞来中国、中国看洞来贵州、贵州看洞来毕节”目标迈进。
除了着力打造“5A”级景区,做大做强旅游精品项目。毕节还围绕短程游、周边游、亲子游、自驾游等旅游热门线路,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向乡村旅游方面拓展。
按照“炎炎夏日哪里去,花海毕节好避暑”的市场定位,毕节市持续巩固提升现有复合型乡村避暑度假旅游产品。已成功推出黔西县柳岸水乡、大方县核桃乡木寨社区、金沙县后山古镇等为代表的17个特色乡村避暑旅游点,逐步解决旅游产品供给不足和人民对美好旅游生活需求旺盛的矛盾,为避暑度假游提供了有效载体。
一批具有地表性旅游景点的打造提升,丰富了旅游产品种类,拓展了旅游目的地范围,助推毕节旅游蓬勃发展。
“旅游+扶贫”方兴未艾 美了乡村富了民
走进大方县核桃乡木寨社区,环境干净整洁,竹林掩映,曲径通幽。每年夏季,从泸州、宜宾、重庆等地前来避暑的游人络绎不绝,乡村民宿一房难求。
近年来,木寨社区依托区位、环境和民族文化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村容村貌日新月异,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提高,先后被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省级示范点。
木寨社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直接惠及472户1679人。木寨社区乡村旅游的打造,是“尊重自然,整合资源,逐步完善”推进乡村旅游的一个缩影。
全域旅游是把“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要引导群众直接或间接参与到旅游中去,形成旅客能满意、群众得实惠、企业有收效、政府有税收的共享发展局面。毕节市在发展旅游业的进程中,将“旅游扶贫”贯穿于推进全域旅游全过程。
乡村旅游具有就业容量大、就业门槛低、关联带动广等优势,是实现发展旅游带动扶贫的首选。为此,毕节市统筹推进全市农村产业发展、要素集聚、技术创新、市场连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撑。
在具体做法上,以“三权”促“三变”,将贫困群众土地、林地、房屋以及农村集体资产等作为旅游资源,与专业旅游合作社、乡村旅游龙头企业、旅游景区景点等市场主体进行入股经营,确保贫困群众能够长期受益、持续增收、稳定致富。加强对贫困农户经营管理、食宿服务、接待礼仪、迎宾保卫、传统技艺、导游解说、文艺表演、旅游商品设计、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培训,借鉴“七大员”就近转产转业模式,优先吸纳当地贫困人口到旅游企业和景区景点就业,让贫困人口通过务工直接增加收入。积极鼓励和引导景区景点周边群众直接经营餐饮住宿,管理停车场,开办农事体验和旅游娱乐项目,出售农副土特产品和旅游商品,出租房屋、土地等自有资产,共享旅游发展成果。
“一招棋胜”带动“满盘皆活”。将旅游和扶贫有效衔接,既推动了乡村振兴又鼓了村民的腰包,可谓一举两得。极目全市八县(区),全域旅游处处好风光,旅游扶贫磁场效应凸显。
“旅游扶贫”红利凸显 为打赢攻坚战夯实基础
发展旅游业,回归梦想田园,既能留得住绿水青山又能记得住乡愁,根本的目的在于脱贫致富。
在有“云上花海”之称的赫章县韭菜坪山下的中营村,老百姓通过做服务业吃上了“旅游饭”,日子越过越富裕;在大方县核桃乡木寨村,年接待省内外游客10万人次,每户年均创收4万元以上;在黔西县中果河景区,通过景区的打造,累计解决当地800余人就业,帮扶500余户贫困户成功脱贫……以乡村旅游撬动全域旅游进而带动脱贫攻坚,毕节一直在砥砺前行。
近年来,毕节市按照“贫困人口参与、因地制宜发展、措施精准有力、融合分类推进”的基本原则,发挥旅游业在精准扶贫中的突出作用,以旅游景区周边贫困村为依托,以大力发展山地特色旅游为路径,打造重点旅游扶贫示范区和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在旅游扶贫过程中挖掘新资源、开辟新空间、组织新线路、推出新产品,使“旅游扶贫”成为全市脱贫攻坚的有效载体。
曾经,毕节人民守着“沉睡资源”,在“越穷越垦、越垦越荒、越荒越穷”的恶性循环中苦苦挣扎。如今,随着沉睡旅游资源的开发,景点、景区的打造,激活了旅游资源这“一池春水”。
一连串数字道出了旅游所带来的红利:目前,全市发展乡村旅游经营户2335户,直接从业人数1.25万人,农民从业人数超过1万人。今年上半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444.52亿元,同比增幅59.19%。
窥一隅而知全貌。脱贫攻坚是当前毕节最大的政治,将旅游和扶贫有效衔接,在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进程中,毕节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