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权与私利必须分开
□周 颖
据媒体报道,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很爱家人,可当亲情一旦与公权沾边时,却对亲人表现出不近人情的“冷”。生前他曾多次“板着脸”要求家人:“对任何人的请托,你们都要明确拒绝,不要添乱,我不会帮忙的,不要坏了规矩。”正是因为他始终坚持公私分明,克己奉公,才赢得了群众的尊敬与掌声。
生活中,我们用“热”来形容一个人的时候,往往是褒义:“热情”“热心肠”都是一个人应当具备的品质。而“冷”似乎总有些贬义。但有的时候,党员干部必须做一个“冷面人”,“冷”是对底线与原则的坚守,也是正确“公私观”的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党员干部要在公与私、人情与原则之间做对选择、站稳立场,就要敢于对亲属“冷”面立规,对违规违纪现象坚决说“不”,对“潜规则”或“不良苗头”嗤之以鼻。陈云同志曾向亲属子女提出“三不准”:不准搭乘他的车,不准接触他看的文件,不准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正因为陈云的严格要求,才带出全家“公私分明、清正廉洁”的操守,也培养出其子女自强自立的精神品质。
“冷”表面上看近乎苛刻,貌似不近人情,但实质上蕴藏着更为深沉的“热”:对党的事业的热忱,对为民服务的热情。作为党员干部,就要时刻提醒自己和家人,手中的权力只能为公,不能谋私,用规矩在公权与私情之间筑牢一道“防火墙”“守护堤”。这种公私泾渭分明的“冷”才是渗进骨子里的“热”,也是对家人真正的呵护和负责任。
没有立场、没有原则的“热”,是走向贪腐的祸根。然而,这么简单的道理,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却没有清醒的认知。有的对亲戚朋友的事“热心”过度,丧失界限,甚至将“公权谋私利”当作回报的“资本”。有的对老板、商人分外热情,对群众却冷冰冰,热情没放在干事创业上,反而一门心思找“发财之道”;有的面对请托说情、礼品礼金,不能冷面相对,不好意思推托,一步走错,步步走错……这种用错了地方、过了限度的“热”,到头来害了自己也害了他人。
为官者,不仅为群众办事“热”字当头,在日常生活中也理应有热度。但在面对私情私利时,更要有“冷面”以对的底气和勇气。只有在逾越底线的人情和私欲面前做到“横眉冷对”,才能坐得直,站得稳,行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