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631期 本期24097版 当前B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08-21

车间里的脱贫路线图

□吴寿静

  迎着八月的晨光,何金璋骑着摩托车,顺着家门口的水泥路呼啸而过,穿过一排排崭新的标准厂房,来到工作的车间,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在家门口打工,有了收入补贴家用,还可以照顾一家老小。”何金璋在离家不远的经济开发区,有了一份新工作,这让何金璋心里踏实,不仅离家近,收入还“不菲”,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现年44岁的何金璋是岑巩县大有镇的贫困户,早年长期外出务工,因家中子女、老人无人照顾,便返回家中,靠耕种仅有的田地维持生计。随着父亲年迈多病,子女长大读书花销,5口之家越发窘困。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今年3月通过企业的前期培训,他从地道的庄稼汉子变成岑巩经济开发区车间流水线上的一名工人。

  “初到打火机企业,主要是负责打火机灯的组装。”何金璋介绍说“随着技术的不断熟练,先后干过翻板、压火、装自动线等活。”

  勤劳、朴实的何金璋,因技术好,善于帮助指导车间里新来的工人,在流水线上干了不到4个月,就被提拔为车间主管。

  “车间流水线上,啥活都得有人干,啥活干精了都会有出息。”何金璋这份园区就业的幸福来源于该县脱贫攻坚中“就业扶贫”政策。该县立足岑巩经济开发区的资源优势,着力抓好产业结构调整,以园区为平台,培育骨干企业,建起生态工业,提供企业岗位就业,带动县内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离家近,家里的地都还能耕种,孩子上学又有补助。”正在车间流水线上忙碌着的李万菊激动的说“企业打工,收入稳定,比在家种庄稼强多啦!”

  企业务工有着稳定收入后的何金璋把妻子李万菊介绍到了同家企业务工,这样一来,家里就有了两份稳定的收入,经济逐渐好转。

  “儿子今年大学毕业了,也能够工作赚钱,女儿今年考上大学,又有教育扶贫的助学金。”何金璋信心十足的说“国家给了我们那么大的帮扶,自己也不能泄气,家里有了稳定收入,田地种有粮食不愁吃啦,年底争取把贫困帽摘了!”

  何金璋工作的流水线车间里,有着来自园区附近村寨的工人20余名。

  说起脱贫,庄顺花兴奋地说:“虽说厂里是按照计件算,只要认真干,每月的收入不低于2000元哦!”

  庄顺花是该县思旸镇贫困户,经过她和丈夫张绪贵的长期稳定务工收入,家里建起了2层新楼房,2017年,她家一举摘掉了贫困帽。

  “丈夫长期在建筑工地务工,每天有150元的收入,娃娃读书、危房改造都有补助,我们是赶上好时代啦!”庄顺花高兴地说,“企业就在家门口,进了企业务工,我也有了稳定的收入,以后日子还会越过越好的。”

  按照“一户一就业”的标准,该县实现了“四类”重点人员,在岑巩经济开发区企业就业的月工资达2000元以上,确保贫困群众有技能,能就业,实现“一步住上新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的生活。

  “年纪大了,学东西慢,公司的技术人员不厌其烦、手把手地教我,第一个月收入少点,以后计件多劳就多得。”通过园区企业招聘,53岁的向孝琼有了工作机会,实现了从家庭妇女到工人的转变。

  在工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中,岑巩经济开发区提供就业岗位6000余个,带动4100人就业,其中贫困户就业800余人。一家家企业的参与促进了扶贫方式从“输血”向“造血”转变。

  “园区有岗位、群众能就业,收入稳,才能够致富。”岑巩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常务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罗祖新说,凝聚工业领域产业扶贫动能,通过鼓励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和资源,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消纳贫困村贫困户农副产品、到贫困村建立种植基地等方式,实现了“企业高速发展、群众就业增收”的双赢。

  如今,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产业园、轻工产业园,化工产业园、食品药品产业园、文化产业园、物流和高新技术产业园,“一区六园”的岑巩经济开发区88家企业,涵盖涵盖打火机、建材、化工等行业,绘就了工业助推脱贫攻坚的“车间路线图”,精准带动着贫困人口可持续稳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