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649期 本期2408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08-17

周钟瑄:政绩斐然的“台郡循吏冠”(下)

□高 勇

  (续接上期)

  重返台湾,看到社会混乱、民生凋敝、粮价飙升,周钟瑄带头捐款,平抑粮价,先安定民心再作打算。周钟瑄在忙着,两位上司也没闲着。觉罗满保是个军人,作风彪悍,在全岛大肆搜捕逃窜躲藏的朱一贵追随者,大有赶尽杀绝之势。周钟瑄恳切陈辞,说这些人都是良民百姓,之所以造反,纯属官府逼迫所致,不可滥加捕杀。目前最紧要的是稳定人心,搜捕行动反而会扰乱民众的生活,为新的动乱埋下伏机。康熙也亲自出马,以台湾民附乱非本意,敕满保招抚。(《清史稿·列传七十一 觉罗满保》)觉罗满保这才消停下来。

  之后,黄国材又打算重新丈量土地,清查瞒报的田亩,目的就是收回漏交的赋税。又是周钟瑄据理力争,认为搞清查没错,只是刚恢复平静,民生不稳,这个时候清查,会让老百姓感到不安,引发新的波动。黄国材觉得有理,也就不再坚持。

  劝住了两位上司,我们基本上可以看出周钟瑄的执政理念。其实,中国老百姓自我发展能力并不差,他们也知道要吃饭、要挣钱、要盖房子,过上好日子。只要官府不是天天收田赋、征徭役,给老百姓一点喘息之机,他们是会努力劳动的。

  刚刚从战乱中走出的台湾,在周钟瑄的治下,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积蓄元气。台湾顺了,周钟瑄却摊上事了,而且是摊上大事。这人啊,不顺的时候喝口水都会呛着,这口水呛得周钟瑄好几年没缓过劲来。

  周钟瑄返台的第二年,也即雍正元年(l723年),巡察台湾的监察御史禅济布上疏弹劾周钟瑄。这事历经数位高官多年核查,经过发酵后成为大事。可惜现在能找到的史书都没记载事由,我只能根据后来的“查核”结果倒推事由,查周锺瑄额征正榖(同“谷”)外,违例加派耗银六千七百五十两,就是违规征粮征税。

  前面才说周钟瑄到台湾后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怎么一下子又违规征粮征税了?您别急,慢慢往下看。提醒一下,这是“查核”结果,你懂的!顺带做个说明,此事发酵期间多位高官报给雍正皇帝的奏折以及皇帝的批示都收集在《雍正朱批奏折选辑》,刚才提到的“查核”结果以及下面的引述内容都出自该书,相关内容就不再一一注明出处。

  雍正执政初年,皇子之间的争位风波还未完全平息,宫中的事情还等着一件件去摆平,自然没有更多精力顾及台湾。在没有调查核实的情况下,周钟瑄被就地免职。

  从继位的那天起,雍正就是一位颇具争议的皇帝,干了很多实事,也留下不少骂名。不按规矩出牌的雍正,把周钟瑄一撸到底后,并没有不管不问,而是开始了漫长的调查历程。

  雍正四年三月初十,福建巡抚毛文铨奏报调查情况:臣再四访查,历问按察使、汀漳道、盐运使等,俱称:周锺瑄实有才情,操守亦好。所到之处,甚得民心。前任诸罗、后任台湾,人人爱戴等语。报告中还称,周钟瑄被解职之后,当兵的和老百姓天天往他家里挑柴送水,还想把他从押解人员手中抢出来,只是后来增兵看守,这事才没发生。如此情形,则周锺瑄之为兵民爱戴,实不虚也。

  同时,毛文铨还提到一事,臣又知封点伊家产时,搜出现银万余两,巡台御史禅济布指为赃银。但这是周钟瑄被解职之前的事,非亲眼所见,只是听说,没真凭实据。毛文铨也颇为犯难,不敢妄下结论。凭着直觉,毛文铨认为周锺瑄谢事之后,民情爱戴如此,恐为禅济布所构陷,不敢不将臣所闻者一并据实奏闻也。

  看到奏折,雍正心里老大不爽。周钟瑄受人爱戴,自然不可能有违规征粮征税这事,从他家搜出的赃银,你也认为是禅济布陷害。照你的说法,周钟瑄不是问题官员,而应该是先进典型了,不该受处分,倒是应该戴朵大红花。绝不允许翻案,于是作了如下批示:此事朕实难预定,总俟审明后,两边是非方始判然也。汝此奏所见甚偏。这一批示充分说明两点:一是是非曲直我也搞不清楚,二是你奏报的内容多为推测,而且跑偏了。

  没过几天,三月二十六日,闽浙总督宜兆熊和毛文铨联名上报,直接指明,乃禅济布不念岩疆(边远险要之地)重地,惟欲加甚锺瑄之罪。这位姓毛的肯定是一位忠义之士,不管皇帝高不高兴,就认定是禅济布陷害周钟瑄。该说的还得说,这回还拉上闽浙总督一起上书。

  这回雍正很生气,直接对毛文铨来了个全盘否定,自莅任以来,一切折奏及料理事件甚属不妥!至于对周的处分嘛,维持原判。

  生气归生气,雍正不是傻子。我真怀疑雍正已经意识到自己当初的决定错了,只是自己不能说,别人更不能说。当然了这仅限于怀疑,没有证据。当我看到雍正六年二月十五日,雍正在巡视台湾的吏科给事中赫硕色上报的奏折上作的批示时,我确信找到了依据。批示的内容是:莫效禅济布等寡廉鲜耻、无知妄为,虚负朕之委任也!

  禅济布已经归为寡廉鲜耻、无知妄为、虚负朕之委任之类,说明雍正已经意识到周钟瑄是被误伤了。委屈一位下属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保全自己的面子,还得再找个下属来证明自己是对的。

  这一任督抚审不出自己满意的结果,下一任接着审,这回轮到的是新任福建巡抚朱纲。相比毛先生,朱先生“聪明”多了。雍正六年九月初八,他给皇帝上了个折子,大概意思就是,我奉旨审查周钟瑄一案,理应夙夜在公,只是非常不巧,由滇赴闽,一路受暑甚重,以致两胁生疮,现在不仅未见好转,左背上又生一疮,日加赤肿。恳请皇上赏我几天假期,容我好好调养。

  雍正同意,此公顺利抽身事外。

  这一拖6年过去了,还没审出满意的结果来,前面的一督一抚明显跑偏了,新巡抚直接不接招。实在没辙,雍正派出了自己的爱将,当年弹劾年羹尧有功的吏部侍郎史贻直。

  史爱卿果然不负朕望!雍正七年二月初八,钦差大臣史贻直、闽浙总督高其倬、福建巡抚刘世明、侍读学士西柱组成的超豪华调查团奏报审查结果,查周锺瑄额征正榖外,违例加派耗银六千七百五十两,而且部分银两揣进了自己的腰包(具体数额并未提及)。按清律规定,有枉法受财满80两的,一律处以绞刑。而对周钟瑄的判决结果是监外候审(依据也不详)。同时,也给出了对禅济布的审查结论:不能洁己率属,收受属员衙役馈送……且诸事任性,行止卑污,实属有玷官箴,应请敕部严加议处。

  这份审查报告漏洞百出,雍正却很满意,甚属公当详明。

  雍正虽然刻薄寡恩,对待自己的兄弟冷酷无情,但对待周钟瑄却有点反常。在满意的结果出来后,对这位监外候审的“犯人”没有一棍子打死。也许是心中有愧,或许是感到人才难得,反而破例在圆明园召见了周钟瑄,还当即拍板派他到湖北荆州任知府。戴罪之人瞬间就变成荆州知府,皇帝就是任性!

  感谢不杀之恩,此生只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能报答浩大皇恩。就任荆州知府后,已近花甲的周钟瑄不辞劳怨,夙夜奉公,确实不负圣望。平反冤假错案被百姓誉为“铁面阎罗”,深得民心。

  雍正十一年(1733年)六月,江陵芦席湾江堤溃决,洪水泛滥江陵、监利二县。考虑到夏秋两季为丰水期,施工难度大,周钟瑄决定暂缓补堤,先用银两拯救灾民。湖广总督迈柱以周钟瑄玩忽职守、延误工期为由,向朝廷参请治罪。

  迈柱是公认难得的好官,官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声绩显著。这次向朝廷参请治罪下属,没有假借公事报私仇的嫌疑,只是政见不一而已。作为吃瓜群众,我认为两人都没错,都是为了护卫苍生,只是为政类型和想法不同。周钟瑄是技术官僚,考虑问题喜欢从技术层面出发,而迈柱是政治官僚,考虑更多的是政治影响。对他来说补堤是政治任务,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只能说,作为总督迈柱的担子更重责任更大。

  最大的政治官僚雍正皇帝的想法和迈柱一致,但他并未治罪这位自己非常了解的下属,而是令周钟瑄自己掏钱补筑江堤,算是给了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

  周钟瑄倾尽所有,费银8500两,耗时三个月,补齐了长360丈,高1丈7尺,下宽16丈,上宽4丈的长江大堤。当地老百姓对知府心怀感恩,立“周公堤”石碑于堤上,永志纪念。现在的长江荆州段有一段水道就叫周公堤,就是历史的延续,也是周钟瑄功绩的见证。

  历史经验无数次证明,只要你干事,总会有人挑刺,你干的事与挑刺的人、挑出的刺在数量上成正比。乾隆八年(1743年),周钟瑄因荆关税务耗米案被议,结果就是发配军台。军台是清代设在新疆、蒙古等边疆地区的军队邮局,专管军报、文书递送。这年,周钟瑄已72岁。考虑到年事已高,第二年朝廷批准周德明代父戍边,周钟瑄才得以回到老家安养晚年,直到92岁高龄去世。

  周钟瑄的后半生历经坎坷,受到极不公正的对待,但好在他被历史和老百姓所铭记。特别是两次赴台期间,这位朴实亲民的地方官施行的种种措施和政策,对台湾的开发和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他的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直至今日。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无锡人丁绍仪来到台湾。逗留的8个月期间,凡台事之堪资谈助者,入耳经目,辄笔识之。这些听到的看到的人和事,被丁绍仪写进了《东瀛识略》(先秦时期和秦汉时期,台湾分别被称为瀛洲和东瀛)。此时,距周钟瑄第二次离台已经过去了一百二十多年,沧海桑田,人事皆非,但老百姓还是会经常提起周知县的各种好。丁绍仪大为感叹,把深受百姓爱戴的周钟瑄称为“台郡循吏冠”。

  《汉语大词典》对循吏的解释是守法循理的官吏,也就是清官好官。在丁绍仪眼中,周钟瑄就是台湾循吏中可排第一的清官好官。

  今天,台湾嘉义市有一处三百年来就没有断过香火的城隍古庙,古庙正殿供奉着一尊镇庙之宝——周钟瑄神像。为感激追思先贤,嘉义市政府将农历2月27日(周钟瑄第一次入台之日)确立为“周钟瑄纪念日”。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