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扶持民营企业全面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陈天耀
近几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决策下,民营企业发展倍增,走上了长足发展的快车道,民营经济占据了贵州“半壁江山”,业绩骄人。然而,在我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今天,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如何,事关经济发展质量,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贵州后发赶超。“稳量升质”,实现十九大明确强调的“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活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要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地发展”的要求,顺利走进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据了解,我省民营企业“掌门人”危机感在加剧,转型升级愿望在增强;高成长性产业已经成为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素质提升在转型升级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重视;民企转型升级初步见到了成效,总的发展势头向好毋庸置疑。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逐步深入、资源环境约束的不断增强、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倒逼民营企业转型升级。虽然有的民营企业通过转型升级已经走上了发展的康庄路,但是,大部分民营企业存在不想转、不敢转、不愿转、不会转的实际障碍,需要进一步给予引导、扶持。
一、强化民企“掌门人”的创新变革意识
我省的民营企业家,相当数量还是靠改革开放初期闯天下发了财,这些靠机会发财者,文化程度有限,大都从事传统行业,生产、管理、营销方式相对落后,而今已经进入靠智慧发财的知识经济年代,特别需要有针对性地继续教育学习。建议优化现行的民营企业家培训方式,在内容设置上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针对现有民营企业所从事的产业、行业进行转型升级分类学习指导,让从事高成长性产业的企业家信心十足,让从事传统行业或即将走向夕阳甚至被边缘被淘汰产业的企业家深感危机,明确经济高质量发展给每一个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生存再造的机会是均等的,只有拥抱新技术,投身转型升级的新变革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在时间设计上,可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短期培训与报告会相结合,幕墙演讲与微信研读相结合,平台咨询与导师在线答疑相结合等方式,从根本上明确推动经济发展“三大变革”(质量、效率、动力)的深远战略意义。
二、细化落实已有的政策措施
我省为发展民营经济先后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措施文件,对这些文件应该进行必要的筛选修订,对有利于转型升级的政策文件进行有针对性的细化,增补与时俱进的相关内容,使其更加接地气,更方便具体落实。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责任,认真贯彻落实。以此作为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基础动力之一。
三、构建人才、资金、土地支撑系统
目前,民企的要素制约是非常严重的:人才短缺,尤其是高端人才奇缺;资金压力大;发展用地难等。建议:
一是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构建人才支撑体系。(一)是重视民营企业人才的顶层设计,把民企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省人才发展规划,民企优秀人才应纳入省人才库并享受相关待遇。(二)是整合现有分散的有资质的培训资源,在省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实现民营企业家的教育培训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三)是建立人才帮扶机制,由组织部门每年公开选派一些干部到民营企业挂职帮扶,探索新时代新形势为民营企业提供人才服务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四)是建立人才双向流动和兼职制度,鼓励更多的人才向民营企业集聚;鼓励职业教育院校与民企紧密合作,以大工匠为目标培养新一代技术工人,不断提升员工素质。(五)是建立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资源平台共享机制,让传统产业与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化生产深度融合,推动科技资源向民企开放共享并结成紧密合作关系,优势互补,共兴共荣。(六)是推进全省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优化人才工作和生活环境,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二是加大财政金融支持,构建资金支撑体系。(一)是省财政每年可安排一定比例资金专项支持民企转型升级。有关部门网站设专栏,公布专项资金申报条件、范围、程序,向社会公开并接受监督。(二)是建立银行绿色贷款通道,优化贷款方式,提高贷款效率,完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评估、担保、质押贷款机制,切实排除“影子银行”介入,为民企去杠杆、降成本。(三)是加快推进中小民营企业上市资源培育和服务工作,用好中小企业板(新三板)融资平台,为企业融得更多转型升级发展资金。
三是用足用活土地政策,构建企业用地保障体系。民营企业用地问题是一个敏感问题,有些时候要“过五关斩六将”,涉及农民问题时就更难。因此,有必要对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民营企业用地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在法规政策的框架内尽最大可能构建一个保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用地难的问题。
四、健全新机制,强化新服务
应该说,近几年贵州各级党委政府及各部门对民营企业的重视、关心、支持是尽心尽力的,服务是比较到位的。如今正处在转型升级攻坚时刻,希望在新时代、新征程、新作为的要求下,以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为契机,促进各项机制进一步健全,政策服务进一步强化。
一是建立党委、政府领导与民营企业及商会联系机制,建立“亲”“清”政商关系,经常深入企业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情况,及时调整相关政策及时进行指导。
二是建立党委政府与民营企业对话机制,围绕不同主题每半年召开一次民营企业座谈会,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直接听取其诉求和愿望,及时解决困难和问题。
三是建立非公有制经济政策落实情况督查反馈机制,定期对已出台的政策措施逐条逐项督促检查,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四是建立“军民融合”牵线搭桥机制,立足贵州军工企业实际,由相关部门负责,对有资金实力,有科技实力,有意愿“参军”的民营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与相关军工企业联系,选择相关适合项目进行军转民或民“参军”,既实现民企转型升级,又实现军民融合互助。
五是建立“一带一路”商机捕猎机制,立足民企转型升级,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以及走出贵州,为民企捕获转型升级契机,为黔货出山、黔人闯天下捕捉商机。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省总商会副会长、贵阳闽达钢铁有限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