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649期 本期24048版 当前A1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08-10

  加快推进医联体建设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

  □本报记者 王 吟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问题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这些年来,医疗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医疗设施的不断更新,我省医疗机构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目前仍然存在优质医疗资源缺乏,分布不均匀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国务院于2017年印发了《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通过建设医联体来为群众提供便利。那么目前我省医联体建设的情况如何?未来要怎样继续推进下去?“医联体”能为老百姓带来哪些好处呢?

  省政协委员、民进省委常委、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临床医学院常务副院长、泌尿外科主任医师孙发;省政协委员、民进省委常委、贵州大学博士生导师、国际尿石症联盟青年委员兼秘书朱建国两位嘉宾为我们解答了有关医联体的一系列问题,就我省推进医联体建设的情况及成果进行了探讨。

  记者:我省医疗机构的数量和以前相比有了增加,硬件设施也有所改善,为什么现在仍然有群众反映“看病难、看病贵”呢?

  孙发:一方面,省级各大医院人满为患,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基层医院和卫生院则门可罗雀,资源浪费。根本原因,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和人才严重缺乏,有药无医的状况难以满足群众就医需求。

  记者:孙委员曾经对盘州市的医疗机构进行了调研,盘州市人民医院是如何进行医联体建设的?

  孙发:盘州市人民医院建立于1938年,是一所集医疗、保健、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医院占地面积9.4万平方米,业务用房面积约12万平方米。实际开放床位600余张。设有40多个临床医技科室。医院技术力量雄厚,共有职工659人,在编人员322人,引进人员3人,非在编人员334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554人(其中:正高职称人员12人,副高职称人员44人,中级职称99人),其他专业技术人员16人,管理16人,工勤89人。

  目前,盘州市是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联体医院、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对口支援医院、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疗集团医院、六盘水市人民医院对口支援医院。

  (一)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建立了“医联体”,人员学习进修及贵医专家到院教学查房、手术示教、业务授课、远程会诊疑难病例等,大大提高了医院诊疗水平,同时指导帮助盘州市人民医院建设“胸痛中心”“脑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建设,

  (二)盘州市人民医院为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援黔“对口帮扶”医院。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显微创伤骨科派副主任医师到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帮扶,开展了骨科机箱新技术、新项目,并对医疗文书等各种临床业务管理进行了规范,使盘州市人民医院骨科工作效率及业务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骨科门诊量、住院人次同比大幅增加。

  (三)“医共体”工作的建立。2017年盘州市人民医院先后与全市五家乡镇卫生院建立了“医共体”关系,一是制定相关工作实施方案及管理办法。二是技术下沉,抽调副主任职称以上医务人员22名轮流到各“医共体”医院坐诊。三是向每个医共体医院派驻年青医生和护士各2名长期在“医共体”医院工作。四是通过“五室”建设,远程医疗将县乡村有效连接。不断提升“医共体”医院的综合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使医院管理从不规范到规范,技术从低到高,新技术开展从无到有,缓解广大群众看病远、看病难问题

  (四)拟建立“专科联盟”,使医院发展得到质的飞跃。同时在盘州市人民医院开设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培训班,为盘州市人民医院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高学习平台。

  (五)远程会诊,解决疑难病和急症病人及时有效诊疗。

  记者:对于医联体建设的推进,不仅在县(市、区)级医院顺利推进,贵州省人民医院作为省政府举办,省卫计委主管的全省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做出了哪些具体的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果?

  朱建国:以我所了解的省医具体做法为例,2013年以来,省医积极响应国家卫计委的号召,积极参与公立医院改革,大胆探索医联体建设,先后与31家医疗机构建立了医联体,取得一定成效,主要做法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

  一是建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强化运行管理。建立了以院长为组长,医院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相关职能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对口帮扶领导小组,下设对外协作办公室,安排2名专职人员具体负责日常管理协调工作。形成院长亲自抓,分管副院长具体抓,各职能部门和科室积极参与的管理运行机制。

  二是纳入医院年度工作目标管理,强化责任落实。把对口帮扶工作纳入医院年度工作目标,列入医院重点工作,明确具体目标、责任,与医院总体工作同计划、同安排、同落实,层层签订责任状,作为部门、科室年度综合目标考核指标,纳入统一绩效考核。

  三是建立工作制度运行机制,规范管理。按照国家、省卫计委的工作要求,结合省医和各受援医疗机构的具体情况制定对口帮扶和医联体建设管理制度(如《贵州省人民医院派驻医师管理制度》《贵州省人民医院医联体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及《考核办法》《贵州省人民医院医联体建设管理办法》等)、工作机制以及实施方案,从制度层面保障对口帮扶工作的有序开展。

  四是加强日常监管,确保工作实效。为确保派驻专家和责任科室认真落实帮扶计划,完成帮扶工作目标,医院制定了严格的监管工作机制,要求派驻专家组到达受援医院后必须根据具体情况与受援医院共同制定年度帮扶目标和工作计划,并采用信息化手段对帮扶工作进行实时跟踪,强动态督导,每月报送月工作简报,对月工作量进行考核和督导,发现薄弱环节和问题及时解决,年度形成总结报告,客观评价计划实施及目标落实情况。受援医院对该院派驻专家进行考核评价,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其个人年度考核依据并与其绩效、晋职晋升挂钩。

  记者:通过自上而下的共同努力,我省的医联体建设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推动医联体的建设能为我们的老百姓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

  孙发:如何有效提高基层优质医疗资源的分布,就是医联体建设的核心,让老百姓无需四处奔波、求医问药,能够就近看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就是医联体建设的任务。

  记者:在2017年贵州省政府印发的《贵州省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实施方案》中提出到2017年底基本搭建医联体制度框架,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医联体政策体系。通过近几年的推动,目前我省的医联体建设情况如何?在推动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

  朱建国:自2005年“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开展以来,省医按照原国家卫生部、省卫生厅要求,扎实推进“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工作。先后派驻医师到黄平、丹寨、雷山、三穗、赫章、威宁开展帮扶工作,2016年国家卫计委又对省医帮扶对象进行了调整,目前有黄平、丹寨、威宁、赫章、瓮安、龙里、望谟、石门共8个县(乡)医院作为省医帮扶对象。省医按照“缺什么,帮什么”的原则,对以上8家医院常年派驻医疗队进行定点帮扶。

  一是派驻管理人员任(挂)职,帮助受援医院提升医院管理。由省医具有管理经验的院、处等各级领导担任(挂任)医联体医院的院长、副院长、科室主任、副主任。如:党委书记张湘燕挂任铜仁市人民医院管理顾问,党委副书记邬卫东挂任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六盘水市第二人民医院、南明区人民医院副院长,急诊内科副主任田锦勇博士挂任赫章县人民医院副院长,泌尿外科副主任石华博士任铜仁市人民医院院长,全面参与受援医院管理,从医院文化、医院管理、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诊疗技术水平、服务能力、教学科研等方面给予全方位帮扶,全面提升受援医联体医院综合势力。

  二是派驻专家团队,加强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采取“长短”结合的帮扶方式,“长”,即帮扶专家长期驻扎。派驻专业技术过硬、医德好和较强管理、教学、科研能力的专家(副高级职称以上)到医联体医院进行长期帮扶。“短”,即根据实际,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专家到医联体医院巡回指导。专家们在受援医院从科室管理、学科建设、业务培训、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入手,切实开展会诊、教学查房、手术示教、学术讲座等多层次的医疗帮扶,面对面、手把手指导。自2013年开展医联体建设以来,共派出长期帮扶专家205人次,短期帮扶专家986人次。开展手术指导689例,业务培训262次,培训约4900人次,开展教学查房976次,学术讲座146次。

  三是帮助新建新学科。根据受援医院实际,结合当地疾病谱、县级医院5+2重点专科的建设任务和新建薄弱学科发展需要,帮助受援医院按照学科建制需要遴选医务人员整建制到省医进修学习,并跟踪帮扶其返院后建立相应学科。从2003年3月启动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以来,对口帮扶赫章县人民医院新建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肾内科、血液净化室、高压氧科、新生儿科等19个学科,帮助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新建心外科、重症医学科、小儿外科、肝胆外科、生殖医学科等学科。更好地满足了病人的就医需求,方便病人就近就医。

  四是培育重点学科。指导受援医院科学制定学科发展规划,遴选扶持学科发展,重点打造优势学科。帮助建立学科培养规划,建立学科考核评价体系,举全力逐步打造医院重点学科群。

  五是加强人员培训。每年为受援医院举办干部培训班,免费接收各受援医院干部到省医跟班学习,通过理论教学和跟班参观、实践,提高受援医院干部管理水平。免费接收受援医院医务人员进修学习。自2013年以来,共为各受援医院免费培养干部近2000人,免费接收进修3000余人次。

  六是远程医疗和教学。充分发挥信息化的“高速”优势,在1小时之内响应多学科急会诊,指导基层医院对急危重症的救治。通过远程平台开展远程教学,每周按时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远程培训,执业医师考试前还举办考试辅导培训,帮助基层医务人员提高执医考试通过率。仅2017年一年完成远程会诊2592例,远程教学52次,培训2万余人次。

  记者:对于在医联体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两位有什么建议?对未来我省医联体建设的完善和发展有什么样的期待?

  孙发:基层优质医疗资源匮乏,是基层医疗质量提高的瓶颈,医生培养周期长,短期内改善较为困难,上级医院人满为患,下级医院接不住导致分级诊疗推动较为困难。在目前的大背景下,盘州市人民医院的上下联动,结合互联网医疗,远程会诊等多项措施联合进行,是目前医改的一个较为可行的思路。

  朱建国: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涉及人财物等问题的解决,政策障碍难以逾越;双向转诊遇“向下转诊难”;加强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