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媒体融合中做好时政报道
□陈 明
大数据时代,媒体的深度融合让报道形态多元化。在融合中提升报道时政报道的品质和效果,对党报从业者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换位思考读者到底关心什么。除了应具备较强的新闻敏感性、较好的选题策划能力外,还需要新媒体思维和新闻处理能力。
传统时政新闻报道严谨、严肃却失之形式僵化、生硬,刻板的“八股体”模式,传播介质单一,缺乏互动,信息滞后,时效性不强。因而所获得的宣传效果,与党和政府的要求以及公众的需求相差甚远。
时政新闻报集重要性、时效性和广泛性于一身所承载的信息,代表了党和政府对重大问题的看法、主张和方针、政策。对于地市党报媒体而言,唯有借力网络化的新闻生态和新媒体的发展,做好地方重大时政报道,才能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赢得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而只有进行内容创新,才能适应新的媒介融合和变革。也只有学会使用网络新闻语态,改变传播模式,才能更好地即时传递党委、政府声音,方便党委、政府与群众沟通,协助地方各职能部门有效服务民生,展示当地形象。
一、创新时政新闻报道模式
新闻学教授梅尔文·曼切尔在论述新闻的表现手法时曾说:要表现,不要陈述。
时政新闻报道本来是最具政治使命及最具舆论引导力的新闻类型,但存在着新媒体形态下的转型,必须摒弃生硬、刻板,官腔足的几十年不变的“套话”,并在报道内容上没有跳出会议、调研等形态。用全新的语态和表现形式,让时政新闻报道在新的媒体形态下华丽转身,赢得传播的生命力,让党和政府满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地方时政新闻作为新闻事业的重要部分,是党和政府进行政策、方针宣传、传递的手段,对地方的政策引导、舆论管理、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年轻受众接触最多的不是纸媒和电视,而是网络技术支撑的新媒体。他们的关注点侧重于情感认同、陪伴、社交。而纸媒在地方时政新闻报道形式变革上滞后,挖掘的信息不贴近受众,见诸报上的文字语言都是按照既定的套路与程序进行,新闻报道枯燥、乏味,影响了受众对时政新闻中政策的理解。以至于受众缩小到老年人、机关干部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和政府重大决策的传达。
事实上,广大群众对于时政新闻是感兴趣的,只是不感兴趣于僵化的报道模式。时政新闻在媒体融合中,应探索以受众的实际需求来制定全新的新闻导向,保证新闻内容的及时性和通俗性。好的时政报道不应是概念化地呆板陈述新闻事实,而要让新闻富有个性色彩易,与受众形成共鸣。在媒体融合中,要想赢得更多年轻受众,创新意识对时政新闻的功能构成和情感表达必须与时俱进,在内容编辑方式上也要进行变革。比如,有的媒体依托报社全媒体矩阵平台,设置新闻、互动等多个版块,每日将本土新闻、国际国内新闻及时滚动报道,第一时间将重要事件、权威信息推送给用户。客户端还设有服务版块,融入了各级党政机关的政务资源及违章、快递、航班等各项便民查询,成为了政务公开、民生服务的移动窗口。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时政新闻的报道要适应传媒领域的整体发展趋势,并且做出调整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主流媒体作为时政报道主阵地地位,完成党和政府对于新闻舆论的把控和引领。近年来,有的媒体对此进行了探索,把传统媒体上被认为“僵化”、“八股”的时政类新闻,在新的媒体形态下,改造在成为最受用户喜闻乐见的新闻。
一方面,充分借助新媒体语境,像“讲故事”一样,让报道有细节,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兴趣。 “以小见大”,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贴近大众视角。全媒体记者从一项项政策规定的背后,挖掘新闻亮点,放开手脚进行解读,从中找到切入口。
关注细节是新媒体做时政报道的突破口。比如,对惠民政策的报道,由全媒体记者把这些政策用通俗易懂的例子呈现出来,让本地群众对政策有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以数据可视化为核心,把官方语言、政策性信息转译成普通受众看得懂、听得明白的“家常话”。
总之,只有吸引受众,达到宣传报道的目的。
二、 权威发布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只有围绕这48个字,才能做好新闻时政报道工作,不负重托、履职尽责。
媒体的第一属性是政治属性,每一家党报都是党的喉舌。不管任何形态的媒体介质,做好时政类新闻报道工作,都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高度的责任感、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新闻采编功底以及过硬的新闻素养。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的媒体形态要成为新主流媒体,只有在权威发布和正确的舆论导向上发力,时政报道才能在媒介融合中释放出引导性作用。
很多新媒体在热点事件发生伊始,会出现道听途说、捕风捉影,凭空捏造、危言耸听,发布不实消息、假新闻。这是目前很多新媒体还不能形成公信力的原因之一。
而时政报道介入融媒体技术的主流,本身就具有先天的公信力, 因为舆论和新闻传播的航向,一直紧紧把握在主流媒体手中。因此,在媒体融合中,时政报道要敢于秉持客观、公正立场的新闻专业主义和监督权力、传播真知, 坚守新闻专业和伦理,及时甄别不实消息。在媒体融合中,借助微信、微博号等新兴媒体的崛起,强化自身平台属性,充分发挥对行政资源的整合优势,强化权威发布,进一步使公信力延续成为专业媒体的公共价值。让公信力成为媒体转型中的与众不同的风格化的品牌,让受众便于有效筛选。
政治在社会生活中有巨大影响力,时政新闻始终是读者关注的焦点。事实上,高品质的政治报道,是媒体新闻竞争的最重要武器之一。传统媒体尤其是党报,有着独特优势——时政记者可以在重要的会议和领导活动现场。只要操作得当,新媒体变会在第一时间发布独家、权威的时政报道。
当然,做好权威发布也一定要注重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吃透中央的政策,及早整理发现各项政策传达的精神,什么可以报道,什么不可以报道,什么可以重点报道,什么可以一般报道,要掌握好这个度。既不能以偏概全、夸大拔高,也不能歪曲事实。
三、重大时政新闻即时发布
“快”是新媒体最大的特点,利用好移动互联网,让时政报道中重大时政新闻及时发布,是保证媒体自身在传播时政新闻主流地位的重要一环。
媒体融合就是让媒体成为全天候全方位即时发布的运作体系,重大时政新闻能即时发布。在这方面,有的媒体作出了大胆探索,利用大数据智慧全媒体“中央厨房”,通过信息内容生产、传播、共享、互动一体化,继而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有机衔接、新闻与大数据有效联合。记者、编辑、值班负责人会议内容同步显示系统,新闻事件现场采访联动指挥系统等硬、软件设备,所有媒体编辑、设计制作人员统一编排、一体办公、“人人见面”,提升了时政新闻的及时性,实现了各渠道信息资源的快速融合贯通,确保了重大时政新闻即时发布。 作为地方媒体,有的媒体在选择重大新闻素材时也作了一系列探索,以本地受众的需求作为取舍新闻稿件的标尺,把握地方特色和当地群众的关注点,让时政新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在时政类的报道中,主题报道是重要的类别,这类报道是宏观层面的成果展示,在新媒体语境下,用受众喜闻乐见的表现方式,一样会受欢迎。比如:在视觉识别上匠心独运;打造内容深度方面更进一步;线上线下互动,形成树一帜的“融”媒体。
挖掘时政新闻的价值,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并不难,难的是受众的接受度和传播效果。媒体的快速融合进程,给时政报道提供了新的载体。有的媒体近年来,在时政报道中借助媒体融合,熟运用新媒体技术,发挥文字、视频、照片、动图各自之长,取长补短,报道效果取得一定成效。
综上所述,借助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充分运用新技术,创新媒体传播方式,传统媒体就能在媒体融合中实现时政报道的全面超越和覆盖。发挥出党媒客户端的权威性作用,宣传好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围绕中心工作、市民关切、用户需求发挥出权威媒体应有的作用,让时政报道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