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19期 本期2399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08-02

  谋思路 抓落实 聚民心

  ——省委讲师团“321扶贫”决胜脱贫攻坚

  □安怀宇

  在全省决战脱贫攻坚的最后冲刺阶段,如何精准施策见成效?如何巩固成果不返贫?省委讲师团机关党委全体党员同志戮力同心,坚持“五步工作法”,以“三会”调研谋思路、“两跑”协调抓落实、“一颗”爱心聚民心的“321扶贫”举措,一步步打赢脱贫攻坚战。

  “三会”调研谋思路

  脱贫攻坚工作如何做到精准施策?做好调研工作是关键。省委讲师团始终坚持深入到农户院落、家中和田间地头与农民交心谈心,访贫问苦,当地农民称这样的调研为“院坝会、堂屋会、田坎会”,既不耽误他们的农活,又能了解到实情,深受当地群众的喜欢。

  “三会”调研,省委讲师团年年做到早安排、早落实。团长进村蹲点调研不少于4次,队长进村蹲点调研不少于6次,支部进村开展调研和开展活动不少于2次,驻村干部入户调研要全覆盖……这不仅写在年初工作计划里,还列入到年终目标考核。不能懈怠、不敢马虎,讲师团抓扶贫工作就是这样通过数不清的“院坝会、堂屋会、田坎会”找准问题、找到对策,做到了真扶贫、扶真贫。

  “种烤烟有三大优点,一是多年来的传统经济作物农民有技术基础,二是短平快农户当年就有收成,三是就地发展能解决当地劳动力。”烟农要利用烤烟短平快的特点,实现与大头菜轮作,这样每亩土地可创收5千元左右。这是2018年2月,省委讲师团团长朱文东在岑巩县三星村尚仕先家召开“院坝会”时,与农民的一席交谈。他还直指要害,贫困村存在产业不集中、投入少、规模小等难题,村级项目统筹发展起点不高,难以从更宽范围进行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要求整合资源。当务之急是要把村产业提升到县乡进行统筹发展,成立专业合作社,解决集体经济“空壳”问题;抓好村支部建设,解决软弱涣散问题,抓好教育引导扶贫,解决贫困代际传递问题;抓好理论与政策宣讲,解决农民依赖等靠要的思想问题……

  像这样的“三会”,在省委讲师团已成为常态化,从单位领导到驻村干部,从支部集体到每一位党员,每年进村入户和到田间地头开展的次数都在200场次以上,受访和教育群众实现全覆盖。山岗村的葡萄产业、三星村的茶产业、地城村的吊瓜产业,都是通过“三会”调研谋划出来的致富路子。

  “两跑”协调抓落实

  发现了问题,找到了好的发展思路,如何抓落实呢?省委讲师团在跑部门协调资金和项目、跑市场寻找销路和外援的“两跑”上下足功夫,把扶贫工作做在实处,让农民见到真金白银。

  “山岗村土质好,是种植葡萄的好地方。”三年前,驻村干部段刚在一次“田坎会”上发现了这条致富思路。但当地村民没有技术怎么办?段刚只身一人跑到广西,找到了种植葡萄的能手邹某。通过反复做工作和协调,邹某决定过来发展。就这样在他的示范和技术指导下,如今山岗村已种植葡萄300多亩,有90多亩进入盛果期。葡萄挂满了枝头,每年有40多万斤。这么多葡萄销路从哪里来?省委讲师团动员全体党员同志分头出击,利用各自的人脉资源,各显神通,到各大小市场帮助寻找销路。结果,仅在2017年就为村民带来了200多万元的毛收入。其中贫困户罗本贤就种了30亩,纯收入达到了12万元,转眼间他已从贫困户中摘帽出列。

  跑部门、跑市场,这是省委讲师团经常要做的事情。据统计,省委讲师团通过“两跑”努力,为天星乡发展了吊瓜2000多亩,绿茶8000多亩,油茶3000多亩,葡萄1800多亩,太子参1200亩,还专门引进了茶叶加工厂。当地农民在一天天地富起来,对2019年全面脱贫出列充满了信心。

  “一颗”爱心聚民心

  如何凝聚人心、巩固发展成果?省委讲师团用“一颗”爱心奉献力量,树立独有的魅力和感召力,引领村民奋力前行。

  免费培训,授之以渔。在省委讲师团的党建工作计划里,有两项工作任务成了常态,那就是在扶贫联系点的县级层面和乡级层面各举办一期驻村干部和村干部脱贫攻坚培训班,所有费用由省委讲师团解决。这两个培训班纳入一级目标考核内容,培训内容从应知应会的农业政策和技术知识到党和国家的大政理论方针,使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理论综合素质和技术能力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山岗村的支书代廷文,就是受到培训班的启发,带领村民发展绿茶和太子参产业,实现了一年起步,两年成型,三年即可产生收益的致富目标。

  义务讲习,转变观念。围绕党的十九大精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重点从脱贫攻坚方面到村农民讲习所义务为村民宣讲,是讲师团形成的新常态。每年进村讲习人员达20余人(次),听众达到2000多人(次),对转变当地农民观念产生了积极作用。

  捐款赠物,温暖民心。省委讲师团干部职工仅40余人,但每年坚持为贫困村自愿捐款都在2万元左右,为贫困村民解决不少燃眉之急。捐物方面,为天星乡中学赠送了30多台电脑,建起了多媒体电教室。为天星乡送去了价值20多万元的优质奶粉,滋润着无数村民的心田。

  “有省委讲师团的关心和爱戴,我们没有理由不发展,更没有理由不脱贫。”三星村农民尚先芝如此感言。他说,前些年讲师团的同志每年送给他两头仔猪,使他家过年吃上了猪肉。如今,讲师团的同志又送给他“金点子”,让他与本村农民尚喜强合股经营,风险共担,抱团发展了350亩油茶,引领他走上了发财致富的好路子。

  扶贫路上付出的是几多艰辛、几多汗水,播下的却是几多智慧,几多希望。在全省决战脱贫攻坚的最后冲刺阶段,能否向党和人民交上一张满意的答卷,省委讲师团人充满了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