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独山花灯”文化传承路在何方
□张荣声
“非遗”的“独山花灯”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独特的中华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珍贵资源。地处贵州南大门的独山县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城,其建置可远溯至汉代、三国牂牁郡的毋敛,系布依、汉、苗、水族等多民族聚居地,这里盛开着一朵非遗之花——“独山花灯”,它以灯戏兼容的独特风格,鲜明的地域民族文化特色,优美的舞姿与曲调闻名于世,是当地人民群众特殊的生活方式、民族个性与文化多样性的审美习性“活”的显现,展现了勤劳勇敢、淳朴善良的独山人达观与进取的精神。独山花灯产生于民间,又反复演唱于民间,在布依族聚居的上司、打羊、甲里、下司、麻尾、董岭、江寨;布依族、水族聚居的本寨;水族聚居的翁台和民族杂居的基长、尧梭、羊风、兔场、麻万,尧棒及城关镇等16个乡、镇,均建有花灯组织 (占全县乡镇总数的88%) ,现有100余个常年或季节性的业余花灯队,除了乡镇、社区及业余团队外,各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及幼儿园都开展了花灯操、花灯实用课本培训和花灯知识教育、花灯歌舞排练及县里举办了五届花灯艺术节。由于其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2003年,文化部特授予独山县基长镇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8年,国务院正式公布“独山花灯戏”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3月16日,独山花灯登上了世界音乐艺术的圣殿——维也纳金色大厅,《干哥干妹踏青来》、《牵牛郎郎要接亲》、《踩新台》等原生态的天籁之音折服了音乐之都,独山花灯迎来了更加璀璨的未来。如今,独山县城基本上每月都有乡、镇文艺队来广场演出,还有不少村寨和街道的业余花灯队坚持着常年或季节性的活动,许多学生也学习和排演了不少花灯歌舞节目,中老年人还把花灯舞蹈引入了健身括动,花灯文化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独山县无愧于“花灯艺术之乡”的美称。
“独山花灯”发展走势好传承值得深思
独山花灯文化的教育传承发展,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明洪武“调北征南”后,随着西南交通之开发,大批移民之进入,独山逐渐变为黔南和全省的商业重镇。据史料考查,从雍正年间起就有戏班来独山演出,到民国初年,先后有辰河戏、川剧、桂剧、滇剧、采茶戏、粤剧和京剧等戏班来到独山。最盛时,城内的新万寿宫、老万寿宫、川主庙、湖南会馆、火神庙、天齐宫等八处戏台可供演出;由于文化交往的频繁,激发了独山各地群众发展地方戏曲的积极性,各地纷纷建立灯班,不仅能跳花灯歌舞,还能演唱花灯戏。抗日时期,独山已为专署驻地,人口剧增,外来剧团更多,花灯、茶鼓和采茶戏之类的民间表演艺术,使长期活跃于民间的独山花灯得到提高和发展,起到了又一次的推动作用。
建国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引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提提高,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下,经过全县广大专业和业余花灯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独山花灯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仅1956 年春节全县就有120个业余花灯组,演员达3600多人,又在国家、省、州花灯专业工作者的帮助下,对花灯剧目、音乐、表演、舞美等方面的改革逐步作了探索,培训了一批又一批的业余花灯骨干,又在狠抓创作的同时,组织县业余花灯剧团为城乡业余花灯组作示范演出,宣传党在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丰富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省、州文化局也以独山花灯为基础,先后派员到独山选拔演员,组建省、州花灯剧团。县在举办花灯会演的同时,积极开办了文艺学校,建立了一支以演唱花灯为主的半专业或专业的演出团队,上山下乡演出或赴省、州会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花灯才得到恢复和更进一步的发展,期间创作、改编、整理和移植演出了《荒山配》、《抗旱新歌》、《龙江颂》、《欢庆》等数十个花灯剧、花灯歌舞和花灯说唱节目,在省、州观众中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1983年赴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乌兰牧骑式演出队文艺调演的花灯座唱《文化中心好》、1990年创作赴沈阳参加中国国际秧歌赛获三等奖的《地灯舞》、1992年创作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舞蹈会演获繁荣奖的花灯歌舞《雨情》、2001年创作赴西安参加中国西部地区延安世纪龙俱乐部邀请赛获贡献奖的花灯说唱《残汤宴》、2001年改编赴广州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戏剧·曲艺)决赛获银奖的花灯小戏《山村教师》。省歌舞团把经省花灯剧团改编加工后的独山花灯传统舞蹈《踩新台》带去巴拿马等三国演出,均受观众欢迎。随着花灯的普及和发展,近年基长镇被省文化厅命名为花灯艺术之乡,独山县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评为全国先进文化县。
如何让“独山花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得到落实,这是传承与发展优秀民族文化所面临的困境,独山花灯文化传承之路漫漫,“非遗”“独山花灯”文化传承路在何方?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