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在德江革命老区的故事
□文/图 冉光电
按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要求,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步入贵州省德江县革命老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展现在眼前。在与红军失散人员、红军遗属座谈了解中,深知这里的每一处遗址,都有过一段不寻常的经历;这里的每一件文物,都有动人心弦的故事。
“小棉袄”的珍藏
上世纪30年代,居于德江县泉口司的青年农民田景怀,与他那时代的众多人一样,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一天,一支神秘的队伍来到他们那个小山村,次日离开时,送了他一件棉袄。引得周围数十里的乡亲对他羡慕不已,一度传为佳话。
棉袄是谁送的?他们为什么要送他棉袄?故事还得重头说起。
1932年7月,蒋介石调集10万兵力进攻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由于夏曦执行王明“左”倾路线,排斥贺龙、周逸群对红三军的领导,在地方和军队中搞“肃反”扩大化,解散各级政治机构,停止党团活动,使红三军的战斗力大大削弱。面对强敌的进犯,虽经过浴血奋战,英勇反击,但终未打破敌人的“围剿”,损失很大。同年10月,红三军被迫退出洪湖地区,转战豫西南、陕南、川东,到达湘鄂边,部队从3万多人锐减到3000来人。
1933年,蒋介石组织14个兵团的兵力对红三军和湘鄂边苏区进行新的围剿,同年12月,红三军进入川黔边。
1934年5月10日,红三军从四川彭水西渡乌江入黔,经后坪县(后撤分划归务川、沿河两县)、务川县等地,于5月29日进入德江县境内。
红三军先头部队于5月29日上午抵达德江泉口司,主力宿营泉口街上,其余宿营于观音堂、银甲溪等地,据目击老人估计约二、三千人,200多匹骡马。
当日,正逢泉口司赶场。赶场的人见到部队进来,十分惊慌,纷纷避让。其中,一些胆大的人急忙寻着菜刀、锄头、棍棒等器物在手,似有“鱼死网破”之势。
一个高大军人,站上一个高地,扯着高嗓门:“老乡们,不要怕。我们是红军,是穷人的军队。是为穷人打土豪的队伍……”静静地,先前骚动的人群安静下来,手持器物的群众也放下了“家活儿”,集市也恢复了正常的秩序。
为了取信于民,通过群众的举报,部队在街上收缴了横行霸道的土豪田维贡的20支步枪,群众拍手称快。田维贡因平日结怨甚多,手中没了枪,从此龟缩山中,夜宿山洞半年之久。红军还没收了田维贡、田茂文、田维垣等土豪的粮食、财物,除留少部分部队自用外,大部分分给了穷人。
时逢久旱降大雨,为了赶农时,最大限度的帮助群众,一部分红三军指战员主动下到田里,帮助附近农民整田插秧,群众感激不尽。
次日拂晓,部队把驻地打扫得干干净净,如数归还了向老百姓所借的东西后,经骡子岩向沿河方向挺进。穷苦百姓纷纷放下手中的农活,欢送这支神秘可亲的部队。
因天降暴雨,河水猛涨,红军指战员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渡河点,正在为难之际,泉口街上青年农民田景怀放下手中的秧苗,跑来给红三军带路,领红军安全涉水过河,并一直将部队送出泉口司边界。部队官兵非常感动,分别时,部队首长送给田景怀棉衣一件。这件棉衣让乡亲们羡慕不已,大家纷纷前来观望,一时间在当地传为佳话。
解放后,田景怀将这件珍藏了十五六年的棉衣作为文物献给了政府。
红三军在泉口虽只停留了短暂的一天一夜,但因其纪律严明、一切为穷人、处处爱百姓的举动在穷苦百姓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民间广为传颂。
“红军井”的命名
过去,德江县枫香溪是一个偏僻、落后的地方。那里土多田少,人们生活过得十分的艰难。由于村寨座落于山腰之上,一条清晰的河水从山脚下缓缓流过,人们只能望水“兴叹”——用来耕田吧,水位太低,那时可没有抽水机,就是现在,用抽水机将水抽上来也是十分的困难的;用来饮用吧,位于村寨太远,下河挑一担水,壮劳力也要一个多小时。所以,那时的枫香溪人受尽“水荒”之苦,也叫做“水贵如油”——洗脸水用来洗脚,然后用来喂猪;洗菜的水,等沉静之后用来洗碗,再拿来喂猪喂牛。总之,过路人口渴了,能讨得一口水喝的,算主人家大方。其实,村寨的四面坡下有一个水清树绿的好地方,那里不仅有清晰的水源,而且还栽有大小不一的9棵杨柳树。只是水出来之后,周围成了一片沼泽地,形成了烂泥潭。一到夏天,泥潭表面上似乎都干了,可以站得住人了,可一旦走进去,就再也出不来了。相传,有一年,一大户人家的一头水牛也许是看中了泥潭里的青草,径直走进去吃草,可草还没有吃着,整个身子慢慢就陷下去了。村里的人们闻讯赶来,只能眼睁睁看着水牛在那儿挣扎,在衰号声中慢慢陷了下去。多年来,村民们曾经无数次想尽各种办法,准备把水引出来以解大家用水之苦,但都失败了。自从水牛陷下去之后,再也没有人敢“动那水了”,村民们还得老老实实下河挑水。若干年来,饮水问题成了枫香溪人的一块心病。但是,事情在30年代出现了转机。1934年6月2日,红三军攻克沿河县城。19日,夏曦、贺龙、关向应等率领红三军到达枫香溪,并在此召开了湘鄂西中央分局会议,创建了黔东革命根据地。在枫香溪期间,贺龙了解到了当地群众的用水之苦后,召集官兵开会,一心要为当地群众办一件实事,可是,听村民们说得那样神乎,大家议论纷纷:“人家祖祖辈辈都想不到什么好办法,我们红军又有什么好招数呢?”贺龙说,明天你们安排一个班的人去,先了解情况,无论如何,一定要把那水引出来,供当地群众饮用。如果我们连这个小问题都解决不了,怎么取信于民呢?怎么去打国民党反动派呢?命令下了,一个班的人着急了。他们知道,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就是死几个人,也要把水的问题解决。于是,官兵们从不远处运来大大小小的石头,纷纷抛在泥潭里,一连几天,都如石沉大海。随着扔下的大石头增多,后来扔进的石头不再往下陷了,于是,他们一鼓作气,继续抛石填土,硬是把泥潭填起来了。通过官兵们几天的努力,终于在沼泽地里修建了一口长3米、宽1.5米的水井。为了群众的安全,还在水井周围铺上了石板。从此,当地群众再以不用下河挑水喝了,他们由衷地感谢红军为他们办了一个大好事,解决了他们几代人都没有解决的问题。一位姓王的大爷由衷的感慨,都说红军很神,我看一点不假。他们人少也能打胜仗,还能把我们百姓当亲人,红军真好呀!为了纪念红军,当地群众在石碑上刻下“红军井”的字样。更奇怪的是,随着年轮的运转,9棵杨柳树不断壮大,盘根错节,相互簇拥,自成一体,只要在一棵杨柳树上摇动,其它8棵杨柳跟着摆动,这真是军民团结如一人的历史见证。
“小竹篮”的故事
在铜仁市国防馆里,珍藏着一个小竹篮。小竹篮看上去没什么特别之处,既不美观,也没多少实用价值,甚至还有些破败不堪。但是,这个小竹篮被一位老奶奶珍藏了60多年,在她90多岁去世后由其儿子转赠给市国防建设馆。
围绕这个小竹篮,还有一段传奇的故事。
1934年6月,红三军进驻枫香溪,并在那会召开了著名的枫香溪会议。红三军当时在枫香溪一带驻扎,由于红军特别注重群众关系,因此,留下了很多红军与群众军民鱼水情的故事。
90多岁高龄的德江县枫香溪长征村的符佐梅珍藏了60多年的小竹篮,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当年,红军进驻枫香溪时,20多岁的符佐梅与其它农村妇女一样,在那块土地上过着艰难而又简单的生活。每天除了给一家人做饭之后,就是上山砍柴、打猪草。
一天,她与往常一样,全家人吃过中午饭后,她就背着背篼上山打猪草。由于村寨附近的猪草早已被人打光,所以,她就一直爬上寨子后面的山顶,来到平时村里人不常来的岩坪一带。果然,这里到处都是嫩绿的猪草。不知不觉间,就来到了一山岩间,几个身上流着鲜血的人躺在那里,把她吓了一跳,受伤的人也吓得端起了手中的枪。
她认出了他们是红军,很快镇定下来,。她说,兄弟们,你们不要怕,我知道你们是红军,是好人。因为,我大伯就经常为你们红军做事。
1934年7月2日,红三军进驻谯家符包嘴,由于当时她大伯符功奇明里是国民党的区长,暗里却帮助红军办事。这样一来,符佐梅知道在她家进出的红军是好人,就经常协助大伯为红军通风报信。
那天,红军队伍在与国民党地方势力的激战中,7名红军战士不幸受伤,滞留于此,正好被她发现。于是,她把7名受伤的红军战士转移到了不远的山洞里隐蔽起来,并及时向红军队伍中的赵副官报告情况。
由于藏匿红军伤员的山洞在敌占区,相距红军驻地较远。赵副官就交给她一个小竹篮,要她以打猪草的为掩护,每天为7名红军伤员送药送水送饭。
于是,她每天除了给家里人做饭后,又多了一项为红军受伤战士送饭的工作。她总是把小竹篮里装的饭菜和水放在背篼的下面,上面盖上猪草,不走大路专走小路,为受伤的红军战士送药送水送饭。这样一直坚持送了半个月,7名红军伤员很快就康复了。由于她聪明,做事稳沉,所以受伤的红军在山洞期间一直没有被土匪发现。
红军为了感谢她,就把那个小竹篮送给她做纪念。
60多年来,她把它保管得好好的。因此,她还被当地群众称为“拥军模范”,媒体记者还采访过她的光荣事迹。
2001年,当时也是94岁高龄的符佐梅老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红军送我这个小竹篮呀,我既不送儿子,也不送姑娘,我要把它交给党、交给国家,让小竹篮教育更多的人。”
2013年,铜仁市国防馆建设征集实物时,老人的儿子把小竹篮贡献了出来,实现了老人的遗愿。
“小油灯”的作用
1934年的夏天,每到夜晚,在枫香溪村寨的各个路口,或是寨子中间,有一群人提着小油灯满寨子“转”,远远望去就像一颗颗闪闪发亮的萤火虫,在黑夜里“飞”。据枫香溪的王焕进说,其实那是寨子里的群众为红军战士提的油灯,好让战士们在寨子的显目处书写标语。他说,当年他还很小,每到晚上,他也跟随红军们出去写标语,为他们提油灯。因此,他时常被贺龙军长亲切地叫着“小鬼”呢!红军当年为什么要写标语呢?为什么要在晚上呢?故事还得从1934年6月19日说起。
当时,正是农村打田插秧的大忙季节,红三军到达德江、沿河、印江三县交界处的枫香溪,当天在此召开了由夏曦、贺龙、关向应等参加的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会议,史称“枫香溪会议”。会上,贺龙根据黔东人民斗争士气高昂和各派军阀纷争不统一的局面,提出了建立黔东革命根据地的主张,强调了宣传工作在苏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讨论通过了恢复红三军中的党团组织和政治机关等问题。当晚,部队在“黔阳宫”召开了团以上的干部会议,关向应传达了中央分局的决议,得到了广大干部的支持和拥护。会后,立即从各师和司令部抽调了100多人组成的宣传队,担负发放传单、书写标语等宣传工作。
当时,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刻意抹黑,很多群众对红军不了解,也有个别有意为难红军。为了让群众尽快明白红军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所以,红军主要采取发放传单和书写标语的形式进行宣传。
同时,由于白天既有军事任务,又有帮助群众劳动的义务,所以只好把宣传工作定在了晚上进行。可是,晚上,没有灯那怎么行呀?
于是,村寨上一些开明的群众,跟王焕进“小鬼”一样,主动帮红军提灯照亮,让红军书写标语。这样一来,红军就解决了对各地的路道和地形不熟等方面的困难。群众则分头为红军带路、提油灯(有罩子的马灯),帮助红军书写标语和发放传单。
自从红军宣传队在一些显目路段、房屋墙壁上书写“红军为消灭国民党军阀、为土地归农民而战”,“红军为穷人保江山,为天下太平而战”,“取消国民党一切苛捐杂税”,“红军是穷人的军队,红军不拿工人农民一针一线”等标语,以及向神兵队伍发放《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川黔革命委员会致贵州各县神坛诸同志书》、《中国工农红军的任务和纪律》等传单后,红军为穷人,红军是穷人自己的军队的思想很快深入人心。德江、沿河、印江的2000多名神兵于6月26日前往枫香溪投奔红军,接受红三军改编为黔东纵队,苏区人民也先后组建了40多支规模不一的地方游击队,协助红军打土豪分田地。一天,贺龙军长摸着王焕进的头夸奖他说:“小鬼,你的油灯虽小,但作用不小啊!既为苏区人民指明了方向,又壮大了革命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