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牢“四张网” 铸实新时代的生态本底
——仁怀市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文/钟利涛 程远念 图/陈 勇 蔡海洪 潘 宇 王泽伟
7月2日清晨,天空静悄悄,鸟儿清叫、河水潺潺,仁怀市合马镇街道社区主任赵飞已巡河归来。沿着堤岸巡查河道,是赵飞每日的必做功课,从仁怀实施河长制以来一直如此。这是“岸上功夫”,该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练就的真功夫。
近年来,仁怀市牢固树立和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赤水河生态环境,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为载体,以健全水生态监测体系为保障,以提升环境质量为目标,坚持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有效改善生态赤水河流域仁怀段生态环境质量,赤水河仁怀段水质断面监测均达到或优于功能区水质标准。2018年2月,赤水河贵州段荣获“中国好水”优质水源称号,赤水河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河、美酒河、英雄河、美景河。
织牢防护网 构筑生态屏障
为抓好生态文明建设,仁怀着力抓好规划设计、制度保障工作,亮明生态底线与红线,让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清晰可见。“为抓好生态环境建设,仁怀首先在规划设计上打好了基础。只有环境好了,仁怀酿出的美酒才更香。”市委副书记、市长汪能科说,更加重视“生态承载力”,就是重视可持续发展,坚持生态与发展齐步走,才能更好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该市坚持规划引领,根据《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编制了《赤水河流域(仁怀段)环境保护规划》《仁怀市环境容量控制规划》和《仁怀市酱香酒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将全市20个乡镇(街道)划为白酒产业规范发展区、限制发展区、禁止发展区三个区域,下大力气全部取缔或搬迁限制区内企业项目,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目前,取缔小造纸户279户、造纸企业2家,搬迁酒类企业12家,守牢了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为提供全面保障,该市加快建章立制,制定《仁怀市环境保护工作“一票否决”实施办法(实行)》《仁怀市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划分规定》等制度,将乡镇(街道)和市直部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到实处。同时,建立了《仁怀市生态环境保护黑名单制度》,加强企业生态环境保护信用体系建设。2013年以来,7家企业法人因所在企业存在环境违法行为而被取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工商联成员的推荐资格。
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赤水河流域全面禁渔的通告》,在规定禁渔期和禁渔区内,禁止一切捕捞行为,严禁扎巢取卵,严禁收购、销售禁渔获物。去年以来,市、乡、村联动实施打击专项行动,对非法捕捞水产品案件进行现场勘验26起,涉及当事人共53人,收缴渔网100张、取缔非法养殖网箱330口。
该市在资金保障上要求很硬,满足生态资金需求从不“抠门”。市级财政加大环保资金投入,运用PPP等模式撬动社会资本投入,2013年以来,累计投入环保资金50多亿元,保障了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白酒企业集中连片治理厂、农村面源污染、绿化造林、煤改气工程等方面资金保障,加快推进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
走进仁怀城区东边,火热的施工场面吸引人的目光,这是采用PPP模式实施的盐津湖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该项目投资总额26亿元,项目进展十分顺利,已完成投资11000万元。“项目建成后,我们的生活会更加舒心,城市品位更加提升,这真是一件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市民纷纷称赞,翘首以盼。
织牢责任网 共抓生态保护
功夫在岸上,成果在水里。做好岸上功夫,关键是把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落实到人。2013年,仁怀率先试点河长制,层层落实责任,逐步织牢巡河、护河、治河、监河环节责任网,真正实现“有水的地方就有人管”,生态保护不再责任缺失。
每一级河长,都是一个责任人,巡河工作从不马虎,这是河长制的制度优势。市级层面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总河长,沿线乡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为乡级河长,明确了各级河长具体工作职责,构建了“市级统筹、部门保障、乡镇落实”的市乡村“三长”巡河治河护河责任链,全力抓好“河长制”工作。目前,设立市、乡、村三级河长552名,河道警长26名。
为推进河长制深入落实,建立推行“三巡查、两报告、一考核”机制,将生态环境保护、河长制责任落实纳入年度综合考核,督促三级河长认真履职,持续强化治理污染,有效遏制了向河道溪沟乱倾乱倒等现象,确保了赤水河岸绿、河畅、水净、流清、景美。“我在赤水河边生活了几十年,曾经有几年,一到夏天,河水气味很刺鼻,不敢在河边洗衣服。但是现在,河水一年比一年干净,直接可以饮用呢。”家住茅台镇的村民罗素芬高兴地说到。
2013年以来,市委常委会、市长办公会专门研究生态环境保护、赤水河流域环境保护等相关工作70余次,河长牵头召开议事协调会20余次,出台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河长制工作方案及考核办法等系列文件,及时研究和解决赤水河保护重大问题。在辖区24条河流(河段)、23座小水库管理责任到人,聘请管理巡查保洁员,落实每周巡查保洁制度。
“保护生态,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发动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很有效果”该市环保局办公室主任丁俊杰说。仁怀市依法执行环评制度,严把项目准入关,充实环保队伍力量,分解监管任务,任务包保举报到部门,责任明确到人头,确保有效监管。同时,设立环保举报电话和“马上帮你办”办公室,健全举报受理机制,做到有举报、有行动、有反馈。目前,招募河长制工作志愿者100余名,建立民间环保组织1个,吸纳会员500多人直接参与河道保护和管理,打捞清理河(库)面枯枝及白色漂浮物50余吨。
在五马镇,有这样一个民间环保协会,长期进行着环保宣传、环保监督工作,成了赤水河重要支流——五马河的志愿守护人。协会成员利用闲暇时间,开着宣传车,走村串寨、巡河护林,助推了生态文明建设。在他们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其中,环保意识深入人心。“我们协会所做的都是正义之事,对子孙后代好处大大的,充实有意义。长期下去,鱼儿、鸟儿会成群结队,五马河的山水会更美。”该协会会员罗国洪坦诚地说。
责任不仅在制度,更在人心。对于高度依赖良好生态发展的仁怀而言,有着更自觉的保护责任,对生态文明建设更加执着,对赤水河寄托着深情。“1788平方公里土地,生活着70万人。我们仁怀人,就饮用着这赤水河的水。没有这条河,就没有茅台酒,就没有仁怀酒产业。保护、修复赤水河生态环境,是仁怀一项压倒性任务。我们要像对待自己生命那样,对待赤水河;要像保护自己眼睛那样,保护好这里的环境。”这是一位市领导的深情述说。
织牢治理网 力促源头活水
防在关键,治在重点。仁怀市坚持提升环保能力,大力实施生态工程,下大力气治理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村面源污染等重点,破解了一道道生态难题。
2013年以来,按照“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制治分离、连片治理、优于国标”的原则,在白酒企业聚集区规划建设14座生产废水集中处理厂。目前,已建成8座并委托第三方运行,建成中小白酒企业污水处理设施500余套;煤矿企业实现“一矿一废水治理设施”;医疗行业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同时,大力推进白酒企业厂区“32111”工程建设(“3”根管道:工业污水管、生活污水管、冷却地回收管;“2”个池:污水收集池、冷却水收集池;“1”条防渗漏雨水沟;“1”个专业管理人员;“1”套完善的规划制度),实现厂区清污分流、雨污分流。
为治理好城乡生活污水问题,该市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完成21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在贵州率先实现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全覆盖。目前,正在开展21座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和覆盖区域改管网延伸工程建设,全面完成覆盖区域农户雨污分流,实现了覆盖区域生活污水的应收尽收。
该市积极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以“治污治水·洁净家园”为主题,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五水分离、四水归一”目标。目前,52个村寨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成投用,132个村寨站点加快建设。预计到2018年底,实现村寨生活污水、垃圾收运系统全覆盖,确保农村“厨房废水、厕所废水、洗衣洗涤水、旱厕溢流清液”全部收集处理,实现日产日收日清;建成1座垃圾填埋场,7座压缩式垃圾中转站,购置96辆垃圾转运车,实施垃圾焚烧发电和污泥处置项目建设;医疗废物等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
与此同时,该市按照退耕还林还草政策要求,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围绕“三通道一流域”和生态脆弱区,大力实施造林绿化,25度以上坡耕地及15度以上重要水源涵养区全面退耕还林。“十二五”以来,该市累计完成营造林41万亩,实施景观绿化2万亩、通道绿化170公里,水土流失治理24.4平方公里,石漠化治理14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0.35%,申报国家级生态示范乡镇8个,成功创建省级生态示范乡镇13个、省级生态示范村寨127个。
织牢改革网 增强保护动能
自2014年启动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以来,仁怀市紧锣密鼓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各项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实行第三方治理、实施生态补偿、落实生态损害赔偿……一系列制度的落地生根,增强了生态保护动能,仁怀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向好。
该市出台《仁怀市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构建起公、检、法、环“四位一体”环保执法体系,落实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跨区域、跨行业推进环保执法,为环保提供了强有力的司法保障。近3年,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146起,罚款326万元,行政拘留8人,下达检察建议书248份,审理生态环境破坏案件78件。
按照“保护者受益,利用者补偿”的原则,该市认真抓好生态补偿工作,出台《赤水河流域(仁怀段)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实施办法》,明确了补偿主体和受偿主体,采取财政投入、政策倾斜、市场行为、社会捐助等方式,实施生态补偿。如茅台集团每年捐助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金5000万元,由省级统筹在全省范围内对赤水河流域实施生态补偿。
为破解制治难题,该市出台《关于加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运行)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率先在名酒工业园区、茅台镇古镇酒业等企业先行先试,率先推行第三方治理和第三方监管,实现“制治分离”,引进6家第三方运行资质企业入驻,在茅台酒厂、钓鱼台酒业等76家酒类企业污水处理厂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推行第三方治理。
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该市坚持“重惩罚更重修复”的原则,积极探索以补代罚,在惩治中推进生态修复,努力实现刑事制裁、民事赔偿、生态补偿的有机衔接。2016年4月,在贵州发出首份“生态修复令”,明确责令被告人作出原地生态补偿和异地修复,有力推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该市积极探索建立“生态恢复林”警示教育基地,建设生态修复基地800余亩;原地、异地生态修复补植复绿400余亩。
“生态建设,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汪能科表示,将深入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扛起生态文明建设重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扎实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绿色仁怀”创建,深入落实“河长制”,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如今的酒都仁怀,天是蓝的、地是绿的、水是清的。可以如此设想,当航班穿过遵义茅台机场时,透过白云放眼眺望,青山苍翠、绿水依依,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梦想在酒都大地渐行渐近。届时,一座令人向往的绿色之城,必定散发出更加让人沉醉的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