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十年探路绿色发展成果显著
□管 弦
从2009年至今,作为我国生态文明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国际性高端峰会,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应运而生、顺势而为,展现了国家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务实行动。十年间,论坛促进国际与国内在生态文明领域广泛交流、务实合作,为促进全国可持续发展、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在宣传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经验、成就及服务国内发展大局、整体外交工作方面,地位也日益显著。
十年磨剑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后,贵州为普及生态文明理念、探索生态文明建设规律,借鉴国内外成果推动生态文明实践,积极打造对外交流合作平台,从2008年开始谋划举办生态文明贵阳会议。
2009年,会议达成对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具有积极意义的《贵阳共识》。2010年,会议以“绿色发展——我们在行动”为主题,与会者围绕低碳经济、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突出讨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探讨绿色就业、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绿色运输、绿色贸易等前瞻性话题,提供了建设性对策建议;发表的《2010贵阳共识》强调,绿色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是后危机时代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重要内容。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不仅把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理念,还要作为一种行动指南、道德标准,把科学、生态、绿色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转变为实际行动。
2011年,会议在原有教育论坛、科学论坛、技术论坛等分论坛基础上,举办了11个专题论坛及展览、明星公益等30余项系列活动,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城市是核心、企业是关键、科技是先导、教育是根本、传媒是催化剂、社会是基石的理念。2012年,会议通过《2012贵阳共识》,认为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进一步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为会议未来指明了方向——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社会共同责任,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本方向,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走绿色转型和包容性增长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2013年起,会议升格为国家级国际性论坛,成为我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论坛。论坛年会主题为“建设生态文明:绿色变革与转型——绿色产业、绿色城镇和绿色消费引领可持续发展”。2014年,论坛以“改革驱动、全球携手,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政府、企业、公众:绿色发展的制度架构和路径选择”为主题,40场主题论坛从经济、社会、人文、教育等不同视角展开深入交流和探讨,取得了诸多开创性、前瞻性、引领性成果。
2015年,论坛围绕全球新发展议程下的绿色增长与国际合作,凝聚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深入探讨如何改善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治理体系,促进全球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2016年,论坛在加快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构建有利于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达成广泛共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再次落地生根。
2017年,论坛围绕生态文明试验区、森林保护、绿色金融、食品安全、绿色采购、绿色校园、全球气候治理等议题展开交流与讨论;同时,贵州省各牵头部门开展了“保护母亲河·河长大巡河”“贵州绿色农产品‘泉涌’攻略”等涉及10个领域的10个配套活动。论坛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倡议,形成了一系列务实的具体成果。论坛前后,还同步举行了“贵州生态日”系列活动。
贵州实践
“贵州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在加快发展中积极保护、在积极保护中加快发展,做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努力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日前在北京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贵州省副省长卢雍政从持续用力筑牢绿色屏障、与时俱进完善绿色制度、久久为功培育绿色文化、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因势利导建造绿色家园5个“绿色”入手,重点介绍贵州力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具体情况,“通过积极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的发展、生态两条底线越守越牢,绿水青山变为了金山银山。”
据了解,贵州目前已基本形成以大生态战略行动为基本方略、“五个绿色”为基本路径、“五个结合”为重要支撑的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新格局。
聚焦全面落实“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先后出台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加快实施“青山”“碧水”“蓝天”“净土”四大工程。
深化生态文明重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制。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法治保障,率先出台首部省级层面生态文明地方性法规《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颁布实施30余部配套法规;全省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司法专门机构达108个,资源环境司法机构实现全覆盖。严格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取消地处重点生态功能区的10个县GDP考核;对各市(州)党政生态文明建设开展评价考核;强化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实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问责。
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深化同国际社会在生态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将每年6月18日确定为“贵州生态日”,开展“保护母亲河·河长大巡河”“巡山、巡城”等系列活动。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建成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博士、硕士授权点20个。全面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累计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1个、生态县2个、生态乡镇56个、生态村14个,省级生态县7个、生态乡镇374个、生态村515个。
实施绿色经济倍增计划,出台《关于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意见》,加快发展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四型产业”,2017年绿色经济“四型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7%。推动绿色改造提升,以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为主攻方向,实施“千企引进”“千企改造”工程,去年引进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项目400个,改造企业1597户、项目1643个。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全省大数据相关企业达8900余户,去年数字经济增长37.2%,位居全国第一。
加强规划引领,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城镇规划编制,30%县(区、市)完成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打造绿色城镇,安顺、遵义建成全国“城市修补”“生态修复”试点;市(州)中心城市、经济强县均建设两期以上污水处理厂。建设美丽乡村,组织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启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新农村环境治理“百乡千村”建设项目100个,创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省级新农村示范点157个、新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省级示范点192个。
据统计,去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2%,连续7年、28个季度位居全国前三;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5.3%,市(州)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6%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主要河流水质保持优良,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位居全国第二。
近期,《贵州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有效保护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及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等,红线面积45900.76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6.06%。根据要求,贵州生态保护红线格局为“一区三带多点”:“一区”即武陵山-月亮山区,主要生态功能是生物多样性维护和水源涵养;“三带”即乌蒙山-苗岭生态带、大娄山-赤水河中上游生态带和南盘江-红水河流域生态带,主要生态功能是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多点”即各类点状分布的禁止开发区域和其他保护地。同时,贵州还明确了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功能区,包括水源涵养功能、水土保持功能、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等5大类,共涉及14个片区。
《贵州省生态保护红线》指出,贵州作为长江和珠江“两江”上游和西南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对于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等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