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的黔籍留法勤工俭学生
□文/图 李 芳
1912年初,李石曾、吴玉章、吴稚晖、张继等人在北京发起组织“留法俭学会”,鼓励人们以低廉的费用赴法留学,目的在于“输世界文明于国内”,以改良中国社会,从而拉开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序幕。1919年“五四”运动后,神州大地欣起了勤工俭学的高潮,各省纷纷响应,以官费或私费资助青年学子赴法留学。贵州在有识之士蔡岳、王伯群及商务印书馆张菊生先生等人的资助下,教育家黄齐生先生带领黔籍青年学子先后奔赴英、法、比利时等国勤工俭学,培养了一批革命者和服务于国家及桑梓的有用之才。正如老一辈革命家李维汉所说:“‘五四’运动后兴起的勤工俭学运动,给有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提供了寻找真理,解放思想的环境、借鉴和门路。这页史实值得记录和整理的。”
根据《留法纪事——20世纪初中国留法史料辑录》一书记载:1919年10月16日由上海乘美国轮船渥隆号赴法国勤工俭学的黔籍学生有王若飞、范濂、刘崧生、蔡天爵、梅筑培五人,11月25日到达法国。1919年11月22日,乘英国轮船勒苏斯号赴法的黔籍人员有教育家黄齐生及青年学生刘方岳、熊志南、汪颂鲁、朱崇丰、熊铭青、任树敏、严瑾、冉蕴明、胡礼同、张道藩十一人,于1920年1月23日抵达法国。1920年6月25日乘法轮博尔多斯号的黔籍学生仅有熊天牧一人,于8月4抵法。1920年11月17日,乘法轮博尔多斯号赴法的黔籍学生为殷权、杨开荣二人,于12月13日到达法国。1921年赴法国留学的黔籍学生商文立、何兆清二人。贵州先后赴法勤工俭学及留学的共有21人(包括赴英、法考察教育的黄齐生先生),这是20世纪初黔人旅欧留学的高峰。
1920年底至1921年初,留法勤工俭学生各团体为求生存权和求学权,曾组织学生向巴黎中国驻法公使馆进行请愿活动;组织学生反对北洋政府在法国的“秘密大借款”活动,史称“二·二八”运动和反对中法秘密大借款的斗争。部分黔籍学生积极响应,加入到这一系列的斗争之中。随即在1921年秋,北洋政府借招收一部分勤工俭学生名义,创办里昂中法大学。开学时,校方只招收富家子弟,激起了先期赴法的勤工俭学生的义愤。王若飞、蔡和森、赵世炎等人发起了“进占里昂大学”的斗争。9月21日,北洋政府驻法公使馆与法国当局相互勾结,派警察拘捕进占校舍的一百多名学生,并以“扰乱治安”罪名,将蔡和森、陈毅、吴明、罗汉等104名学生武装押上轮船,强行遣送回国(史称“里大斗争”事件)。黔籍学生刘方岳、刘崧生、梅筑培三人,就在被遣返的104人之中。大浪淘沙,王若飞、熊天牧自此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周恩来、李维汉等一批优秀的中华儿女一道,走上中国革命道路,成为革命家。而张道藩、商立文则投向国民党,以不同的政治抱负,成为“党国要员”。有的学有所成,投身于教育事业,成为爱国民主人士。有的无所作为,销声匿迹,难寻其踪。现将黔籍留法学生的情况概述如下:
黄齐生(1879—1946年),名黄禄祥,字齐生,晚号石公,贵州安顺幺铺人,平民教育家。早年热心教育,主持兴办贵阳达德学校。1917年率黔籍学生赴日留学,因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领土的侵略,愤而率学生王若飞、刘方岳等人离日回国。随后又组织赴欧洲勤工俭学,并考察英、法教育,与徐特立、蔡和森、陈延年、李维汉等中国革命先驱者结识,支持旅欧学生的革命活动。1923年春,归国回黔,任贵州省视学、遵义中学校长等职。1929年后,在上海与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及中华职教社任教。1943年1月,举家移居延安,1946年4月8日由重庆回延安时,与王若飞等人同机遇难(史称“四八烈士”)。
王若飞(1896—1946年),原名王运生,号继仁,贵州安顺城北街人,黄齐生先生之甥,革命家。因在安顺受到家族的虐待,随舅父生活,入贵阳达德学校就读。1912年至1914年,到文通书局作印刷学徒工,后到群明书店做练习生。1914年2月,随舅父黄干夫到铜仁,协助办理文书事务。1917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1919年5月随黄齐生回国,旋即赴法勤工俭学。1920年1月,通过法华教育会安排,进入巴黎北面的方登普鲁公学补习法文。同年5月,在圣夏门钢铁厂“勤工”。写有《圣夏门勤工日记》,发表在当年的《少年世界》杂志上。1921年1月,参加“工学互助社”。年底,与周恩来、赵世炎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3年4月,由法国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转为中共正式党员。后历任中共中央秘书长、江苏省委书记等职,1931年10日在内蒙古包头被国民党当局捕获,在绥远高等法院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1937年4月,经中共党组织营救,无条件获释出狱。即赴延安,任中共中央军委总政联络部部长、军委副参谋长、中央党务研究室主任、中共和谈代表等职。1946年4月8日,乘飞机回延安向党中央汇报请示工作,因飞机失事而遇难。
刘崧生(1894—1978年),原名刘邕,又名劲夫、俊夫,贵州遵义老城高坎子人。民国初年,先后就读于遵义中学、贵阳达德学校。后考取公费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入里昂大学学习古生物专业,并加入留法“工学世界社”。因参加“里大斗争”事件,与黔籍学生刘方岳、梅筑培等104名勤工俭学生被法国当局强行押送回国。1926年,黄齐生先生在遵义中学任校长时,刘被聘任为学监兼生物教员。黄齐生被省长周西成撤职后,刘离校,在黔军黄道彬、蒋在珍师部任秘书长。其间,周西成阵亡,毛光翔主政,曾委任刘为平坝县长。不久,旋回军中续任秘书长。抗战爆发后,刘随蒋在珍师开补河南前线,参加抗战。后改任陕西农贷专员、国民政府内政部协办、上海禁烟特派专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高级职业学校教师。1978年在上海病逝。
蔡天爵(1898—?),贵州贵阳人。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时年21岁。在《王若飞传》等材料中,与王若飞、刘崧生等五位同船赴法的黔籍学生人员中就有“蔡清宽”其人,且在法得到王若飞用蔡岳寄来的助款之资助,与熊铭青一同转赴美国留学。那么,蔡天爵应是蔡清宽赴法登记时所用之名,之后其行迹不详。
梅筑培(1899—?),又名梅梅生,贵州贵阳人。早年毕业于贵阳达德学校第二期,自费赴日留学,转赴法国勤工俭学(时年20岁),因参加“里大斗争”被押送回国。1925年2月,在贵阳与朱梅麓、许邦靖、蓝克安等人合办《黔灵》报,梅任主编,曾撰文抨击省主席周西成暴政。《黔灵》报于1926年旋被省政府勒令停刊。之后,梅的行迹不详。
范濂(1897—?),又名范振民,字本恭,贵州贵阳人。与王若飞一道同船赴法(时年22岁),在法习画,因愤不平之世而发狂病,死于法国。
汪颂鲁(1896—?),名汪强,贵州贵阳人。贵州师范毕业,1919年11月赴法勤工俭学(时年23岁),在留法学生中是一位社交广、活动能力强的活跃分子,与郑超麟、尹宽等在圣日尔曼交往密切,曾发起组织“自明社”。不久,汪赴巴黎求学而“自明社”解散。他撰写的《我在法国留学的开始一课》一文发表在《学生杂志》1921年8卷10期上。1928年11月任新加坡《南洋商报》编辑主任,对报纸进行显著的改革,推出内容丰富的《新年增刊》,并在1929年3月31日增出了《南洋商报号外》,为读者提供最新的新闻报道。1942年3月任滇南磨黑中学校长。1945年出任贵州旅昆同乡会创办的黔灵中学校长。
朱崇丰(1893—?),名朱冠山,贵州贵阳人。上海震旦学院毕业,1919年11月由黄齐生先生率领同船赴法勤工俭学,时年26岁。之后情况不详。
刘方岳(1896—1981年),原名刘锡麟,贵州贵阳人。早年就读于贵阳达德学校,1918年赴日本,留学东京明治大学。1919年转赴法国勤工俭学,参与组织“工学世界社”并当选为理事,因参加“里大斗争”被押送回国。1924年在达德学校任教师,并兼任贵阳中华书局协理。1926年遭到周西成通缉,逃亡上海,从事商业活动。1928年至1929年,先后担任国民政府交通部秘书、贵州电报局监理。1930年至1949年,任教于贵阳高中、贵阳中学,并担任贵州大学、贵阳师范学院副教授、教授。1951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先后担任贵阳市人民监察委员会副主任、民盟贵州省委会秘书处主任、贵州省政协委员。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后得到平反),1981年5月在贵阳病逝。
熊自难(1899—1922年),字瑞麟,号稚南、志南、自难,贵州贵阳人(一说为贵州郎岱人)。其祖父在贵阳黑羊箐开设“熊大盛堂”书铺,经营木刻古版书籍。1910年,考入南明中学第9期学习,后考入天津南开中学就读。1917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1919年随黄齐生先生赴法勤工俭学,1920年曾在圣·日耳曼补习法文,是年冬,到瑟芜国立瓷厂工作,任制陶作坊画师和装饰师。留法期间,发起成立“勤工俭学会”和“劳动学会”,主张“劳动”、“互助”以“改造社会”。“二·二八运动”失败后,对前途失去信心,并之爱情受挫,忧郁成疾,以至发疯,于1922年夏初(4月30日至6月18日之间)病逝。自难自幼喜画能诗,博得贵阳名画家桂百铸、景小楠等人的好评,曾在南明中学纪念会展出,享有“小画家”之誉。所著《欧行日记》,刊载于1920年《学生杂志》第7卷第7号。其英年早逝,令人惋惜。
任树敏(1899-?),又名任树铭,贵州贵阳人。陆军学校毕业。与黄齐生一道同船赴法勤工俭学,时年20岁。之后事迹不详。
熊铭青(1898—1949年),又名熊孟州,贵州贵阳人。与黄齐生一道同船赴法(时年24岁),后得到王若飞、刘方岳等人资助,转赴美国留学哥伦比亚大学。回国后任东北大学教授、成都中央军校政治教官、中央政治大学教授。系黄齐生之兄黄干夫先生二女婿,王若飞在狱中写《致表姊婿熊铭青书》,被黄齐生收入王若飞《抗日战争策略——致绥远省主席傅作义书》之中,流行于世。
严瑾(1899—?),字溥泉,贵州贵阳人。留日学生,随黄齐生、刘方岳等人一道转赴法国勤工俭学(时年21岁)。其后,事迹不详。
冉蕴明(1898—1979年),名楚湘,贵州贵阳人。早年就读于贵阳达德学校,后考取黔中道留日公费生赴日本留学。1919年与黄齐生、刘方岳一道赴法勤工俭学。回国后一直从事图书管理工作。1936年,参与贵阳私立贵山民众图书馆的创建活动,最后任贵阳师范学院图书馆的管理员。1979年在贵阳病逝。冉系留法同学范振民妹夫。
胡礼同(1898—?),贵州人,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由黄齐生率领一道同船赴法勤工俭学(时年21岁),后考入英国白明罕大学学习,之后事迹不详。在《贵州省志·教育志》民国时期选派出国留学生中,有“胡律同,清华留美米西根矿专学校”之记录。因留法勤工俭学生中,有转赴英、美留学者,“胡礼同”与“胡律同”是否同一人,待考。
张道藩(1897—1968年),字卫之,贵州盘县城关镇人。“三民主义”文艺理论家、著名画家、剧作家。1916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1919年11月与黄齐生一道同船赴法留学,旋赴英国,就读于英、法伦敦大学思乃德学院、巴黎最高美术学院学习绘画。1926年初回国,受广东国民党中央派遣,与商立文、李益之、黄宇人一同回黔,筹组贵州省党部。4月间,国民党实行“清党”,密电在黔的张道藩四人,为贵州军阀、省长周西成的谍报人员侦知,认为“对周不利”。周遂将张等四人抓捕入狱,严刑拷打,迫其交出密电及密电码本,李益之还遭枪杀,后经国民党元老平刚营救出狱离黔,史称“密电码事件”(后来,张将此事搬上银幕,编为故事片《密电码》在全国播映)。张道藩后历任国民党中央社会部副部长、宣传部部长、海外部部长及国民政府内政部次长、教育部次长、立法院长等职务。1968年6月在台湾病逝。
熊天牧(1900—1975年),名渭滨、渭耕、味根,化名邹意诚,贵州台拱县(今台江县)台拱镇西街人。1913年毕业于台拱高等小学,旋即考入贵阳优级师范学校,继入湖北武昌高师学习。1920年6月25日乘法轮博尔多斯号赴法。留法期间,先入日尔曼公学学习,1921年考入比利时沙洛瓦工业大学电学系。经王若飞、刘伯坚介绍加入中国少年共产党。1924年秋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回国后任中共察哈尔省委宣传部长、中共绥远地委书记、北京南区区委委员。1927年12月在北平被捕,获释后在天津、绥德、山东等中学任教师,并恢复党籍。1946年9月,因战事紧张而疏散到徐州。曾策动担任国民党徐州剿总司令部参谋长,后改任后方医院院长的胞弟熊天祥在南昌率部携械起义。解放后,任徐州一中、七中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职务,因“叛徒嫌疑”受到错误审查。1975年1月在徐州病逝,1981年12月,中共徐州市委给予平反,恢复政治名誉。
杨开荣(1900—1930年),苗族,贵州锦屏县茅坪镇上寨人。早年与龙大道同读于茅坪小学。1914年毕业于贵阳南明中学,后考入北平法文专修馆学习。1920年11月赴法国勤工俭学,进入墨兰学校,旋留学比利时沙洛瓦工业大学。1926年毕业回国,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军28师政治部主任,随军参加北伐。不久,调任安徽省抚湖电报局局长。1928年,任山东青岛电报局局长。1929年,任山东省烟台电报电话两局局长。1930年在上海病故,葬于上海万国公墓。
殷权,贵州人,1920年11月7日与杨开荣同乘法轮博尔多斯号赴法,编号为1657,未在华册登录。其人情况不详。
商文立(1897—1983年),赴法留学时登记为商文明,贵州翁安县中坪艾州人(《里昂中法大学毕业同学录》载为:姓名,商文明;籍贯,贵州;生年,1898;性别,男;费别,校;学科,工科;入学日期,1921.10.4;离校日期,1926.9;备考,里昂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工程师)。16岁考入贵阳优级师范学校,毕业后保送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1921年10月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学习,旋即考入里昂高等工业学校学电机工程,获电机工程师称号。不久,又考入里昂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1925年加入中国国民党,任驻法总支部里昂支部执行委员。1926年回国,受广东国民党中央委派,与留法同学张道藩等人回黔筹建贵州省党部,因“密电码事件”受到贵州省主席周西成的捕押拷打,经平刚营救获释后,到上海中国公学及国立暨南大学任教授。1929年任国民政府监察院筹备处设计委员,监察院正式成立后,任监察院首席参议。1939年回黔,任贵州省临时参议院副议长。1944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7年当选为立法院立法委员,后随国民政府迁居台湾,1988年12日22日在台北病逝。著有《比较地方政治制度》等著作行世。
何兆清(1897—1969年),贵州贵定县云雾镇营上人。先后就读于贵阳师范学校、国立东南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秋入法国里昂中法大学学习哲学,1926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回国后,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高级秘书。1927年,受聘为南京东南大学哲学系教授,兼任中央大学哲学系教授。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逻辑研究室主任。1969年1月2日在北京病逝。著有《伦理学大纲》《逻辑史讲义》《科学概论》等著作行世。
近十年来,笔者在搜集湘籍革命先驱、留法勤工俭学生罗汉先生的史料时,涉及留法勤工俭学这一群体的一些零星史事。之后,搜集查阅《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一)》《留法纪事》《王若飞文集》《我们的父亲刘方岳教授》等书籍和地方史志,及贵州师范大学董丽燕《熊自难留法勤工俭学研究》(硕士论文)等资料。最近,又承蒙陈公培先生甥女、《陈公培文集》主编曾晓庄女士,提供她在法国外交部档案馆搜集到的《华法教育会学生名册表》中的贵州学生名册影印件,综合其他资料而整理出此文,以示对这一批中国革命先驱们的怀念。同时,由于年远事久,许多史事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难以寻找,本文作为抛砖引玉,希望贵州留法勤工俭学生的后人给予史事上的补充和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