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旅游+”发展模式 实现旅游持续“井喷”
——黎平县全方位打造国际化侗文化旅游首选地
□本报记者 蒋兴华
近年来,黎平县围绕国际化侗文化旅游首选地的战略定位,在积极探索“旅游+”发展模式的同时,大力对珠三角、长三角、北京、重庆等国内目标市场和欧洲海外市场开展宣传推介,国内国际旅游市场不断拓展,实现旅游持续“井喷”。
一
初夏四月,黎平大地一片勃勃生机。
为了解在进一步扩大开放中推进我省旅游高速发展的情况,记者随同省政协港澳台侨与外事委员会走近黎平。
今年二月,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分会场在黎平县肇兴举办。记者看到,随着2018年央视春晚效应持续发酵,到黎平县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不管是在“天下第一侗寨”的名胜景区肇兴,还是在红色文化参观地“黎平会址”等,都是游人如织。
黎平位于我省东南部,地处黔、湘、桂三省区交界处,距贵阳400公里,距桂林300公里,是贵州东进两湖、南下两广的“桥头堡”。全县国土面积4441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56万,其中侗族人口40万,占全县总人口的71%,是全国侗族人口第一、全省面积第二的县。
记者了解到,黎平历史文化厚重,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设黎平府,有着600多年的府衙历史;民国2年(1913年),废府设黎平县。目前,黎平有国家级、省级、州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县城所在地的德凤街道,是贵州省历史文化名城;县城内的翘街仍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黎平县民族文化多彩,是全国首个以民族风情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侗族文化传承广、保护好、最集中的传统社区,有中国传统村落93个,是全国传统村落最多的县,是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单位。黎平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项,省级名录15项,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
黎平县是红色文化繁衍之地,1934年12月18日,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第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黎平召开,史称“黎平会议”,黎平会议开启了红军长征走向胜利的序幕,孕育了“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的黎平会议精神。黎平会议会址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家国防教育基地,是全国100个红色经典景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
黎平的生态文化极为优美,土地肥沃,气候温暖,雨量充沛,适合各种动植物生长,是中国南方植物基因库。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4.6%,境内盛产杉木、山油茶、茶叶、中药材等,黎平茯苓、黎平香禾糯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是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区位优势明显,黎平是贵州“东进两湖、南下两广”的桥头堡,是贵州大健康产业示范区的先行区。贵广高铁、厦蓉高速(贵州段)穿境而过,南接厦蓉高速、贵广高铁的黎洛高速,北连沪昆高铁的黎三高速相继建成,黎平机场先后开通了贵阳、上海、长沙等7条航线,正在规划建设玉屏至从江铁路、兴义经黎平至永州铁路、黎平至剑河高速、黎平至靖州高速,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为融入黔中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提供了便捷畅通的交通条件,区位发展优势日益凸显。
利用本土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全方位打造国际化侗文化旅游等,是黎平旅游发展“井喷”的主要原因。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3月,黎平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31.54万人,同比增长48.6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12亿元,同比增长58.9%。
三
算起来,黎平全方位打造国际化侗文化旅游首选地的时间不长,为何就呈现如此大的变化,黎平县是怎么做到的?
首先,明晰思路助推新跨越。按照省委、省政府和黔东南自治州委、州政府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相关指示精神,黎平县明确了“文化引领,旅游产业实现率先突破”的发展方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加快全域旅游发展打造侗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旅游发展的思路与目标:即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以旅游供给侧改革为抓手,着眼于省旅发大会的举办,全力打造国际化侗文化旅游首选地,启动黎平旅游“三台发动机”建设,创建A级景区群,唱响“侗都黎平?颐养胜地”品牌,推动黎平旅游产业实现井喷式增长。
其次,节会活动助推新发展。黎平县以“传统民族节日+乡村旅游节”的形式,成功举办了8届乡村旅游节。积极引导鼓励民间自发举办了肇兴谷雨节、龙额河歌节、四寨摔跤节、黄岗喊天节、洋洞“千牛同耕”等民族民间节日活动,“旅游+节日”得到有效融合,丰富了游客体验侗族文化的内涵,增强了广大群众保护传承了民族文化的意识。
第三,产业融合助推新变化。黎平县将旅游与农业融合,充分利用高屯万亩茶园、中潮生态农业园区、水口天香谷芳香药业基地、尚重洋洞传统牛耕农业等基地,发展采茶、观荷、赏花、闻香、宿牛棚等农文旅游体验项目,并大力开发黎平机食品、绿色食品等土特产品,促进农业与旅游的有机结合。
第四,旅游营销助推新成效。一是借助节庆活动平台展现黎平旅游魅力。成功打造了一批业态成熟的节会活动,2017年,成功举办了“百里侗寨”国际划骑跑“铁人三项”比赛、黎平·中国侗年暨第八届侗文化旅游节和乡村旅游节等系列活动。通过节庆活动积极开展宣传营销,掀起了黎平旅游热潮;二是加强旅游宣传推介,2017年,举办或参与国内旅游推介会8次,赴欧洲、香港、澳门等地开展“多彩贵州”旅游推介3次;三是用好媒体加强旅游产品推介,以举办节会为亮点,全国各级媒体加大对黎平的播报频次,黎平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快速提升。
第五,国际市场助推新进展。黎平县通过邀请国外旅行商、媒体、摄影爱好者等到黎平考察采风,使“侗都黎平·颐养胜地”的旅游品牌形象得到较大提升。除此,黎平县积极开拓港澳台、欧美、日韩市场,组织有关人士分别到台湾、香港、法国、德国、瑞士、西班牙等地开展旅游推介营销工作,将黎平的美食、美景、民风、民俗在推介会中展示,使境外游客更了解黎平、想往黎平。2017年,前来黎平县旅游、观光、考察的境外人员共4808人次,其中国外人员3287人次,港澳台同胞1521次;与2016年3851人次相比,增长24.8%;在肇兴旅游3896人,县城822人,其他地方90人。2018年一季度,前来黎平县旅游、观光、考察的境外人员(国外游客主要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法国、韩国、日本、美国和意大利等)共961人次,其中外国人478人次,港澳台同胞483次;与去年同期673人次相比,增长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