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1期 本期23468版 当前B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04-2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且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与未来的契合点上指明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如何从历史中发现有益于未来的文化因子,激活历史资源,凝聚人文精神,推动我省优秀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进一步抓好我省对外文化交流,成了我们当前不可忽视的课题。在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朱扬红向大会提交了《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进一步抓好我省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建议》,就我省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困难,朱扬红委员在提案中建议——

  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传承 促进贵州对外文化交流

  □本报记者 顾 娜

  记者上网查阅到,贵州民族文化正是长在大山之间,祖先留下的记忆和发生在当下的一个个活生生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事件的综合反映。环境生态成就文化之形态,人缔造文化,文化影响人。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我省以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保障民生为核心,以繁荣发展民族文化为根基,突出风貌保护、风俗保护等,着力完善功能设施、弘扬传统文化、培育特色产业,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增收致富,保持民族文化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留住文化的根,守住民族的魂,把传统村落打造成村民生存发展的美好家园,实现可持续发展。据了解,贵州省境内分布有49个民族,多民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赋予了贵州省独特的人文风貌。少数民族种类多、数量多也为贵州省各民族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我省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也存在问题及困难,朱扬红委员认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经费投入不足,少数民族遍布全自然寨,这些文化都需要深度传承,政府每年投入的经费仍满足不了该项工作的开展。

  二是全社会对民族文化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意识不强,缺乏责任感和危机感,年轻人外出务工和城镇化社会加快,传承人流失、老化、后继乏人。

  三是对民族文化资源挖掘不够,缺乏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理辞、歌谣等方面的研究人才,对保护传承和呼吁,民族文化面临消失的危险。

  四是现代化水泥建筑的推广,民族传统的村落逐渐消失,导致民族文化载体缺失。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省独特的文化形态,扩展了贵州文化的精神,多元共生的民族文化像一个美丽的碎片,散落在贵州千万个村落之间。走进贵州真实的乡土,人们顿然发现一个美丽的世界。在村落,时间保持着人们创造时的形态,它是岁月和光阴。来到寨子,就地躺在一片青草上,随手拔一株草放到嘴巴里细细咀嚼,阳光照得人睁不开眼,天空蔚蓝。但是,我省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还存在一些问题及困难,为此,朱扬红委员建议:

  ——利用好电视和报纸以及新媒体,让优秀民族文化有阵地,文化传播离不开媒体的宣传教育,必须加大宣传力度综合利用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等各类载体,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在省级电视台及各市、县电视台,专门开辟一个优秀民族文化频道或者栏目集中力量制作相关节目,播放相关思路,让民族文化传播有个专门的阵地。在报刊和都市报里也可以开辟相关专栏,形成优秀民族文化传播的合力,形成声势。

  ——在全省各图书馆李集中各方力量加强地方文献文宝建议,收集整理当地的民族文化资料。同时让更多更好专家到图书馆开展民族文化专题讲座,并推荐群众学习代表民族文化书籍。

  ——让民族文化走进校园,引导中小学学生培养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的民族情感,链接起民族文化生生不息血脉相传的精神纽带。为广大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加大力度扶持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示范县。首先经费投入要得到保障,我省有很多市、县的民族文化面临失传,需要进一步挖掘整理,这就需要足够的经费作为保证。建议财政划拨专项资金用于民族文化的进一步普查、挖掘、整理、申报及相关专项科研课题研究和建立传承基地,有效保护我省的优秀民族文化,推动我省的民族文化更上一个台阶,更好服务对外交流与发展。

  ——要利用数字化方式,加大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以独有的民族魅力提升知名度,鼓励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采取“请进来”的方法,可以与国内知名机构共同创意、制作,提升我省民族文化影响力,使更多人认识贵州,了解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