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绿色制造按下“快进键”
新政明确鼓励和引导民资、外资进入
□本报记者 田锦凡
到今年底,全省建成工业绿色示范园区10个以上,工业能源利用率显著提升,工业绿色化改造取得积极进展;
到2019年底,煤炭、电力、化工、冶金、有色、水泥等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水平均大幅下降,工业节能环保产业与绿色制造市场化机制协同推进;
到2020年底,赤泥、电解锰渣等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等标准体系更趋完善,基本建成符合发展实际的绿色制造体系。
这是贵州新拟定的又一个三年发展目标。这份由省经信委制定、省政府办公厅转发,名为《贵州省绿色制造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重磅文件,催生于《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中国制造2025》《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顶层设计,剑指推动贵州工业经济绿色发展、转型升级,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总体要求为“统筹推进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全面发展,加快节能降耗、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等重点工程建设,全力打造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贵州绿色制造体系”的新政,明确提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外资进入绿色制造领域,“支持融资性担保机构加大对绿色产业领域的担保力度”。
不难预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在多重利好激励、民间力量助推之下,将拉开绿色制造演绎精彩华章的帷幕。
八大重点任务“催绿”
深入开展产业绿色化改造。以优化实施“千企改造”工程为重要抓手,应用先进适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传统产业技术升级、设备更新、数字化及绿色低碳改造;以“千企引进”工程为平台,加快发展医药、天然饮用水、原材料精深加工、绿色轻工、再生资源、新能源汽车、新型建筑建材、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和服务等工业绿色经济产业,培育形成新经济增长极;以“万企融合”行动为载体,着力推动互联网与绿色制造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能源、资源、环境智慧化管理水平。
扎实推进工业绿色化转型。着力构建绿色工业转型体系,加快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引领和带动传统工业绿色清洁、可持续发展;加快推动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产能扩张,重点控制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
不断提高生产绿色化水平。持续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创建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加快清洁生产技术推广应用,重点研发节能节水、有毒有害原料(产品)替代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重金属污染消减等方面新技术,限制电器电子、染料颜料制造、化工、有色金属、医药等重点行业有毒有害物质使用;推进重点行业、基础工业清洁生产改造,鼓励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实施升级改造并推广运用;开展绿色供应链创建工作,在电子电器、汽车、机械制造等重点行业及大型成套装备等重点领域选择一批代表性强、行业影响力大、管理水平高的龙头企业,加快建立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
加快促进园区绿色化发展。改造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园区,制定并实施推进绿色园区建设发展实施意见;优化园区总体布局,围绕绿色经济培育主导产业,着力引进产业带动型、科技创新型、生态环保型项目;加快园区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园内企业开发绿色产品、主导产业创建绿色工厂、龙头企业建设绿色供应链;以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基础,培育创建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化改造、节能及绿色发展综合性示范园区。
大力推动能效绿色化提升。全面提升能源利用水平,研究探索用能权跨区域、跨行业交易;鼓励并扶持专业节能服务机构在全省工业领域采用设备融资租赁、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参与工业节能改造,建设纯低温余热发电、压差发电、副产可燃气体和低热值气体回收利用等装置、设备,推进专用设备节能改造、余热余压利用。通过树立标杆、政策激励、提高标准,形成推动高耗能行业能效水平不断提升的长效机制。
巩固深化资源绿色化利用。深入开展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专项行动,鼓励支持磷石膏(脱硫石膏)、赤泥、电解锰渣、粉煤灰、煤矸石、尾矿、冶炼废渣、酒糟等大宗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规模化、产业化项目建设,建成一批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园区)或企业;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加大钢铁、化工、食品、纺织染整、造纸、火电等高耗水行业节水力度,推广特许经营、委托运营、合同节水等节水模式;加快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设,实现区域内行业间横向耦合、生态链接、原料互供、资源共享,探索建立适合行业特点、区域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培育再制造产业,推动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电机产品、通信设备等再制造,推进相关企业开展再制造试点建设,加快完善有利于再制造产业发展的逆向物流体系。
重点强化科技绿色化创新。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联动,实施绿色制造产业核心关键技术联合攻关,重点研发磷石膏、赤泥等工业废渣循环利用,推进磷石膏等固废绿色化处置创新平台建设;支持绿色制造共性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先进、成熟的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开发绿色产品,鼓励企业应用轻量化、模块化、集成化、智能化等绿色设计共性技术,采用高性能、绿色环保新材料,开发具有无害化、节能、环保、高可靠性、长寿命、易回收等特性的绿色产品。
深度实施环境绿色化整治。强化对工业污染排放及处理设施的在线监测监管,对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停产整顿;依法依规严厉打击偷排、直排、漏排、超标排污等违法排放行为及违规处置危险、固体废物行为。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行业扩大产能,将符合条件企业纳入“千企改造”工程,加快改进生产工艺、实行绿色化改造。
向民企抛出“橄榄枝”
据了解,在工信部近期公布的全国第二批绿色制造示范名单中,来自贵州的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上榜“绿色园区”名单,贵州中伟正源新材料有限公司、遵义三岔拉法基水泥有限公司上榜“绿色工厂”名单。
绿色制造工程是《中国制造2025》的五大工程之一,此批名单包括绿色工厂208家、绿色设计产品53种、绿色园区22家、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4家。对获评示范单位,工信部将给予政策、资金双向支持,鼓励企业进一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真正成为全国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的示范标杆、市场竞争的领军力量。
而在2017年7月,由工信部等五部委出台的《关于加强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中,贵州已有多家单位入列“产业转移指南”,黔中城市群还成为重点打造的五大城市群产业发展圈之一。比如,贵安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的优先承接方向为智能终端、大数据、软件服务外包、集成电路设计、封装测试等产业,贵阳高新区则为大数据存储、应用及电商等。
如今,为持续提升全省工业绿色发展水平,确保绿色制造落地、生根、发芽,贵州祭出了五大“保驾护航”举措——
加强组织领导,增强责任意识。各地各部门将“绿色制造三年行动计划”作为推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省有关部门、单位督促企业全面落实绿色制造主体责任,推进金融机构共享环境执法信息。
加强财税支持,强化政策引领。各级相关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积极支持生态产业发展,对绿色化改造行动迅速、主导产业突出、聚集效应明显的园区给予优先扶持;落实国家支持节能减排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执行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探索出台鼓励工业节能的综合价格政策。
完善法规标准,强化监督管理。加快碳排放交易中心建设,大力推进环保、节能、低碳、节水、可再生循环等绿色产品认证,健全全省绿色制造政策法规标准体系;推进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建设,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突出宣传引导,提高全民意识。充分发挥公益组织、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机构作用,宣传绿色制造政策、展示绿色制造实施成果、推广绿色产品、倡导绿色消费;鼓励引导公众自觉抵制、依法举报工业环境污染及环保失职渎职行为,加快形成绿色发展良好氛围。
尤为重要的是,在强化金融创新、拓宽融资渠道方面,贵州将结合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推动金融机构完善绿色授信制度,开发以碳排放、排污权为抵(质)押品的绿色信贷产品,运用绿色信贷机制、综合融资服务手段加大绿色制造项目支持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引导具备资质的大型企业发行绿色企业债券、绿色公司债券,探索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模式;鼓励和引导民资、外资进入绿色制造领域,支持融资性担保机构加大绿色产业领域担保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