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303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01-29

  近年来,贵州旅游业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着力用好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两个“宝贝”,抓住“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品牌形象的契机,打响山地旅游世界名片,推进“快旅慢游”体系建设,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和旅游产业化,始终保持高效、高品、高质增长的“井喷”势头,为全省新兴经济崛起、决胜脱贫攻坚作出了巨大贡献。


大旅游:富民兴省靓名片


  主持人:观众朋友晚上好,我是主持人徐兴海。您现在收看的是由贵州广播电视台、贵州政协报联合录制的省两会特别节目《两会面对面》。今天,我们邀请到省政协委员、省旅发委副主任汪文学,黔南自治州政府副州长胡晓剑,黔东南自治州政协副主席、丹寨县委书记袁尚勇,一起围绕“大旅游:富民兴省靓名片”的主题进行探讨。欢迎三位嘉宾!

  近年来,贵州旅游业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着力用好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两个“宝贝”,抓住“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品牌形象的契机,打响山地旅游世界名片,推进“快旅慢游”体系建设,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和旅游产业化,始终保持高效、高品、高质增长的“井喷”势头,为全省新兴经济崛起、决胜脱贫攻坚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先来看一个短片。

  全域旅游“气质好”

  贵州全域皆山、一山一景,素有“山地公园省”之美誉。从2006年开始,每年一届的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着力打造一批旅游品牌、助推一方区域发展、保护一片青山绿水,让外界对贵州有了全新认识,推动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快速崛起,旅游业占全省GDP比重达9.5%以上,成为重要支柱产业。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到来,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为贵州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打造“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旅游品牌新形象,加快实现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把贵州建成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山地旅游大省。以全域旅游为核心的星星之火,迅速在黔中大地呈燎原之势,奏响了旅游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最强音。

  如今,贵州很多地方因旅游而富、因旅游而美,成百上千的村寨几乎家家有旅游人、户户吃旅游饭。全域旅游不仅让贵州山水颜值更高,还使贵州乡村“气质”更好,走出了“请客进乡、农旅融合”的精准扶贫新路子。

  主持人:近年来,旅游业已经成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过去一年,全省旅游发展中让你印象深刻的事件或现象是什么?

  汪文学:近几年,贵州旅游发展成效显著。全省旅游业去年持续“井喷”、同比增长40%以上,大家经历了很多激动人心的时刻。

  我印象最深的是避暑旅游、避暑经济。去年,贵州首次亮出“23度的夏天”这张名片、有意识地对外推广避暑旅游,在暑期向全国、全球推出旅游优惠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两个月时间,全省旅游经济收入达到300多亿元,向游客让利3亿多元;10多个重点景区的客流量,每天都保持在2-3万人之间。这种规模和影响,的确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发展避暑旅游、避暑经济,为省外、境外游客提供了基于优良自然条件的极佳旅游目的地,也打造了又一张靓丽的“贵州名片”,它的旅游品牌效应正在加速释放。

  胡晓剑: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主导全省集体“练内功”,整体谋划打造贵州旅游名片,旅游业各项指标都呈现“井喷”势头。就黔南来说,最突出的一项指标是去年接待游客人数同比增长43%,其中省外游客人数大幅增长53%,表明全州旅游业质量向好。

  去年,在省委、省政府信任和相关部门支持下,黔南成功承办了第十二届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以此为契机,抓好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荔波、平塘大射电为重点的旅游提质扩容工程。通过集合天文、地理、人文三大资源要素,依托“中国天眼”打造天文小镇景区,走出了一条避免同质化、彰显个性化的科普旅游道路。

  袁尚勇: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去年7月3日丹寨万达旅游小镇正式开业。在国务院扶贫办、万达集团的大力支持下,万达旅游小镇从2016年5月20日正式开工,只用一年多时间就建成了,包括招商引资、项目实施、所有的民族文化植入等。开业当天,有7位省部级领导到场参加活动、视察工作;开业半年来,已经接待游客300多万人(次)。

  主持人:去年8月,贵州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单位。近年来,我省发展全域旅游具体是怎么做的、取得了哪些突出成绩?

  汪文学:贵州是在全国率先提出发展全域旅游的省份之一。早在2015年,时任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就强调,要充分发挥全域旅游资源优势,奋力建设令人神往的山地旅游大省。

  这几年,在全景式打造、全季节体验、全产业发展、全方位服务、全社会参与、全区域管理的“六全理念”指引下,贵州全域旅游形成了顺势起航、千帆竞发的发展格局。一是全域旅游观念深入人心,走到全省各地旅游都是一个时尚话题;二是贵州处处成风景,“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的旅游品牌新形象广为人知;三是一年四季有风景,通过在全国范围开展冬季旅游营销,实现了“冬季也不淡,全季节旅游”;四是“旅游+多产业”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与工业、农业、体育、科技、民族文化等多元化发展。另外,通过提供全方位服务、实行全社会参与、强化全区域管理,初步实现了全民共享旅游红利。

  胡晓剑:发展全域旅游,与黔南州委、州政府提出的“生态之州·幸福黔南”发展定位十分契合。围绕全域旅游的出发点,黔南首先把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生产要素等打造好,形成宜居宜游宜业的生活空间,让老百姓有了一种归属感、获得感和凝聚力。

  其次,黔南着力补旅游业产业链短的短板,解决传统旅游市场存在游客观光游停留时间短而非体验游停留时间长的矛盾。另外从技术的角度,全州以州府、县城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配套建好旅游景区的相关设施,通过大交通支撑和带动大旅游,打造符合旅游规律的精品线、大环线,从而提升了旅游业发展质量。

  袁尚勇:丹寨的全域旅游,叫做“一个县就是一个大景区”。首先,立足自然生态、民族文化两个特色“宝贝”,围绕全域旅游的“六全理念”做好整体配套建设。其次,采取“以大带小”的方式,把几个大景区与一些小村寨串联起来,打造“一山一城两镇五园八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胜地,即龙泉山万亩杜鹃花;中华始祖蚩尤文化城;中国苗疆古法造纸文化小镇、万达旅游小镇;贵州苗疆大健康产业园、金汞矿工业遗址博览园、卡拉民族风情园、高要梯田休闲体验园、猫鼻岭森林公园;王家、送陇、麻鸟、扬颂、排莫、甲脚、羊排、高寨8个民族传统村落。

  去年万达旅游小镇开业以来,这个丹寨旅游的“龙头”带动作用非常明显,不仅全县旅游业实现了“井喷”增长,还拉动了其他产业和各项事业提速发展。

  旅游扶贫“看”丹寨

  2017年7月3日,集民族风情、民俗文化、旅游休闲等于一体的旅游小镇项目——丹寨万达旅游小镇隆重开园。这个投资7亿元、占地400亩、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的小镇,引来7位省部级领导亲自“站台”,源于它是万达集团首创“企业包县、整体脱贫”新模式落地贵州的首个扶贫项目。

  旅游小镇不仅引入丹寨7个国家级、17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供游客体验,还建成直径26.08米的世界最大水车等十大景点供游客观赏;以酸辣口味为主的民族美食,更是触动游客味蕾。运营至今仅半年,已接待游客303.92万人(次),单日人流量最高达7.93万人(次),带动全县旅游综合收入20.93亿元。

  旅游小镇作为丹寨旅游龙头企业,不仅带动当地餐饮、住宿、手工等多个产业繁荣,还拉动县内其它旅游景点人气,吸引外出务工人员纷纷返乡就业创业。随着旅游扶贫的效果逐渐彰显,它正深刻改变着丹寨及全县群众的精神面貌。

  主持人:省委、省政府明确把乡村旅游作为扶贫攻坚的重点。在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中,旅游业这块长板怎样才能助推精准扶贫?

  汪文学:贵州旅游业发展,旅游扶贫是关键词之一。针对全省现有39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省旅发委积极引领全省旅游行业主动担当,通过发展旅游经济带动其中100万人口脱贫。

  去年9月,《贵州省发展旅游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正式印发,明确优先对14个深度贫困县、20个极贫乡镇、2760个深度贫困村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为此,我们启动实施了旅游项目建设扶贫工程、景区带动旅游扶贫工程、旅游资源开发扶贫工程、乡村旅游扶贫工程、旅游商品扶贫工程、“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扶贫工程、旅游结对帮扶工程、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工程、旅游教育培训扶贫工程,全面推动旅游精准扶贫。

  胡晓剑:去年初,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黔南自治州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支持黔南创新旅游扶贫方式,申报“国家旅游精准扶贫创新示范区”等。按照省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九大工程,黔南结合实际制定了旅游助推精准脱贫三年实施方案。从2017年到2019年,全州旅游脱贫任务数是7.9万人,去年已经完成1.5万人,今明两年分别剩下3万多人。在具体工作中,我们突出抓好乡村旅游开发,结合“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着力推动农旅融合催生“美丽经济”。

  袁尚勇:在丹寨,首先是创造各种条件、采取多种方式,让广大老百姓积极参与到旅游发展中来,比如创办民宿酒店、农家乐等;其次,引导和支持农户成立专业合作社,目前全县已经成立161个专业合作社,把贫困户生产的农副产品、土特产品、工艺品等与万达旅游小镇对接起来,实现了从产地到市场的高效销售;另外,通过旅游产业、旅游企业带动老百姓就业创业。

  主持人: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旅游经济倍增计划的战略部署,未来几年贵州怎样更好地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旅游产业化,建成内陆开放型的“国际山地旅游区”?

  汪文学:从今年到2020年,全省旅游行业的主要任务,是打造一批国际著名、国内一流、富有文化内涵、体验感很强的度假型、目的地型高端旅游产品;同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目前,乡村旅游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这个老问题必须解决掉。未来两三年,我们要打造出一批有贵州文化内涵、独具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

  今年,省旅发委拟定了两项重要工作,一是对全省景区景点的经营情况展开摸底调研,二是全力推动旅游宣传推介落地落细落实。贵州的旅游宣传推介,必须直接面向社会、影响大众,才能实实在在地把游客吸引过来、留得下来。

  胡晓剑:黔南将围绕打造全域旅游、山地旅游目的地目标,一以贯之抓好三个“进一步”。一是进一步挖掘存量、释放产能,大力实施以荔波大小七孔为核心的63个景区提质扩容工程,提升全州旅游接待能力;二是整合资源、形成增量,通过天文小镇把各个县(市)的新兴旅游产品串联起来,强化旅游品牌效应;三是资源共享、形成合力,按照开放式的全域旅游理念,以基础设施完善带动旅游资源分享、交流与合作。

  相信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黔南旅游业一定能打造成“对内是促进地方优质、均衡发展,提高老百姓幸福指数的美丽产业;对外是提升贵州美誉度的靓丽名片”,吸引全省、全国乃至全球游客前来旅游、观光、消费。

  袁尚勇:下一步,丹寨首先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交通问题解决了,游客和相关旅游要素的进入性就好了。其次,采取对外招商引资、自己加大投入等方式,既要把现有重点景区、传统村落完善好,还要开发建设一批吸引力大、带动性强的新景区。另外,要进一步挖掘并利用好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通过与省内外景区加强营销互动、参加全省统一推介等,让这个“宝贝”风风光光地“嫁”出去。

  主持人:实施三大战略行动、做强做优“三块长板”,贵州坚持以大交通带动大旅游、以大生态提升大旅游、以大数据助推大旅游、以大健康丰富大旅游。在全省各地,山地观光游、山地文化游、山地乡村游、山地运动游和山地旅游装备制造、特色旅游产品加工等新兴旅游业态蓬勃发展。

  旅游业快速崛起,使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底色格外耀眼:一个山清水秀、宜居宜游的绿色贵州,正用自己最美的姿态拥抱八方来客。感谢两位嘉宾来到演播间,感谢观众朋友收看这期节目,我们下期再见!

  (文字整理/本报记者 田锦凡 图片摄影/本报记者 李 丽)

 

省政协委员、省旅发委副主任汪文学

黔南自治州政府副州长胡晓剑

黔东南自治州政协副主席、丹寨县委书记袁尚勇

节目录制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