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子宽了 腰包鼓了 烟农笑了
——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助力脱贫攻坚观察
□何 欣 王 雪 吴清海
贵州,是国家烟草专卖局产业扶贫对口帮扶省;烟草,是贵州省“五张名片”之一。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国家局的支持下,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充分发挥行业体制和资金优势,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发展现代烟草农业为着力点,聚焦增加烟农收入,通过做强主业稳增收,多元发展拓增收,助力脱贫攻坚,5年来累计为全省烟农增收439亿元,在贫困烟区描绘出一幅产业发展带动“百姓富、生态美”的生动画卷。
做强烟叶产业 铺就致富道路
|2017年,全省烟农总收入为63.88亿元,仅种烟一项户均收入约6.07万元,人均收入1.45万元。
金秋十月,正是收获的时节。黔西县增坪村村民宋国华到烟站交售完最后一部分烟叶,便开始谋划来年的种植。2017年他种了30余亩烟叶,纯收入可达6至7万元。
小小的烟叶,不仅是宋国华一家的主要收入来源,更铺就了全省烟农的致富大道。
目前,全省88个县中有63个县种植烟叶,50个贫困县中有37个县种植烟叶。为助力脱贫攻坚,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在烟叶计划安排上向贫困地区倾斜8.8万担,帮助建档立卡的贫困户1851户、7588人脱贫。2013年到2017年,全省贫困县种植计划占比由58.8%提高到62.25%。
近年来,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不断提升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水平,升级烟区基础设施、生产组织形式和绿色生产发展。自2005年起,烟草行业在贵州已累计投入140多亿元,建成烟水工程受益面积700多万亩、大型密集烤房15.3万间、育苗大棚370万平方米、机耕路8900公里、配置农机具10余万台(套)、土地整理20万亩。基础设施的配套,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做了实实在在的好事。
2008年以来,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就启动职业烟农队伍建设,烟农合作社也同步启动建设。经过近10年的打造,以职业烟农为人才队伍基础,烟农合作社为经营主体的新型烟叶生产经营模式逐步形成。目前,全省共有职业烟农1.2万名,烟农合作社126个。2016年,全省烟农合作社总收入近8亿元,亩均生产用工19个,比10年前减工36%以上。
硬件提升只是一个方面,为打造“绿水青山”的乡愁田园,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更是倾尽全力。通过实施绿色循环生产,大力发展以烟蚜茧蜂防治蚜虫技术为主的绿色防控体系,推广使用有机肥,探索回收加工再利用农地膜,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减少污染,有效提升烟叶品质和环境安全。
2017年,全省烟农总收入为57.7亿元,烟农种烟户均收入6.46万元,户均多元增收0.66万元,同比增加1.05万元,种烟收入已经成为贫困地区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发展多元产业 拓宽增收渠道
|2017年,全省各烟区多元化经营实现收入3.2亿余元,为烟农户均增收3200元以上。
在毕节黔西高锦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内,种植在烟叶烤房里的菌菇不断从土里冒出头来,工人们穿梭其中,采摘下这些承载烟农增收希望的“金元宝”。
2014年起,毕节市烟草专卖局(公司)与贵州灵丰复肥有限责任公司牵手,通过不断地尝试,先后利用烤房试种了竹荪、平菇、金针菇等菌类,综合考虑生态、技术、资源、市场等因素后,最后选择具有优良种植技术和广泛销售渠道的双孢菇进行推广种植,使其成为毕节烟农增收的重要产业。
据介绍,一座烤房一年可平均采菇405公斤,灵丰公司保底收购,每座烤房每年可为烟农增收1855元。在毕节市,利用50万平方米闲置烟叶生产设施种植双孢菇,预计可实现产值6000万元。
“忙时烤烟,闲时种菇。”已成为很多毕节烟农的日常生活。
以双孢菇种植为核心,秸秆制菌棒、菌渣制等有机肥供给烟叶、蔬菜……绿色循环生产模式已经逐渐成熟。
利用烤房、育苗大棚闲置期,烟草公司引导,烟农合作社组织烟农生产,龙头企业负责市场对接和产品初加工……毕节双孢菇集“研究培训、生产加工、销售服务、循环利用”一条龙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正在形成。
不止双孢菇,全省积极采取“合作社+烟农”的形式,利用闲置烟地和烟草基础设施,多元化经营亦遍地开花。
2017年,凤冈县群丰烟农专业合作社采取“烤烟-羊肚菌、稻鱼共生”两年三收增收模式,在320亩轮作烟地实施“羊肚菌种植+稻鱼共生”,实现产值1100多万元。
桐梓县华沃、惠民、宏旺三家烟农专业合作社利用闲置烤房、苗棚,轮作烟地种植竹荪10亩,实现产值53.2万元。
道真自治县忠信永昇烟农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烟农+企业”的模式,利用烘烤工场建设香菇菌棒加工场,利用育苗工场种植香菇,已生产香菇32.5万棒,采鲜菇35.75万公斤,实现产值286万元。
水城县米萝合力烟农专业合作社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烟农+贫困户”模式,利用大棚种植西红柿、辣椒等58.7亩,实现产值100万元,132名烟农、贫困户务工人均增收0.33万元。
……
2017年,全省各烟区多元化经营实现收入3.2亿余元,为烟农户均增收3200元以上。
烟农“小账本”连着全省“大账本”。展望未来,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在挖掘主业增收潜力的基础上,建立多元经营产业体系,用好烟草基础设施、基本烟田和农业废弃物三项资源,培育烟农增收新动能,实现“四个一亿”的烟农增收目标,即自制有机肥、食用菌全产业链开发、烟草农机综合利用、特色种养产业四项到2018年底将实现产值1亿元以上。
建设水源工程 夯实脱贫之基
|水源工程的兴建,不仅提高了烟区灌溉效率,增加了烟叶种植效益,还为烟农收入夯实了物质保障。
从遵义市凤冈县一路向南,沿着崎岖的山路前行,重重大山间,一座雄伟的大坝耸立,一湾碧水微波荡漾。这里,就是响滩子水库。
这是烟草行业在遵义援建的12个水源工程之一,2017年刚刚修建完毕,当年3月正式投入使用。
2012年以来,为了增强烟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贵州烟区启动建设水源工程,目前已开工33个,全面完工13个,主体完工6个,项目概算总投资46.76亿元,其中烟草援建资金31.96亿元。
水利设施的配套完善,让老百姓靠“望天水”过日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随着水源工程一个个推进建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正逐步发挥,为当地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水源工程的兴建,不仅提高了烟区灌溉效率,增加了烟叶种植效益,还为烟农收入夯实了物质保障。与此同时,水源工程周边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好:生存环境因水而变、居住环境因水而变,百姓的精气神也因水而变。
遵义市播州区绿竹坝水库2014年9月投入使用,2015年,烤烟种植单产提高约5%,3600亩烤烟产量增收约2.2万公斤,实现烟农增收约59.94万元。新增灌溉面积3.2万多亩,改善灌溉面积8000多亩,切实解决了1万余人和8000余头牲畜的饮水问题,为周围4镇所辖贫困村全部出列提供了保障。
烟区有了稳定水资源供给,也为当地百姓选择多元化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种植蔬菜、花卉,养鱼等多元化农业产业纷纷涌现。
编后
长期以来,贵州烟草商业坚持以烟为主产业扶贫的工作思路,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多措并举不断发力,为全省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作出了突出贡献。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越来越近,贵州烟草人将以产业持续发展助推脱贫攻坚,以国企责任担当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