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雷山发展不平凡的一年。
一年来,雷山县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坚持“生态立县、文化兴县、旅游强县”,坚定不移地走“一主导四围绕”的特色发展之路,团结一心、苦干实干,全县上下呈现出经济持续向好、社会和谐稳定、文化繁荣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干群团结奋斗、政治生态山清水秀的良好局面。据统计,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初步预计完成32.76亿元,增长13.1%;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29亿元,增长23%;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4200万元,增长6.5%;农业增加值完成8.64亿元,增长6.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77亿元,增长10.5%。发展之花结出了累累硕果!
攻坚克难谱新篇 特色之路结硕果
——2017年雷山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综述
□文 寿
深入推进大扶贫战略 脱贫攻坚取得新进展
一年来,雷山县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深入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认真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倒计时的紧迫感,集中优势兵力打好攻坚战、啃下硬骨头,实现了脱贫攻坚再战告捷。
落实脱贫攻坚精准方略。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进一步完善遍访回访、精准施策和贫困退出“大筛查”工作,推动精准识别进一步细化深化。通过查漏补缺,2017年新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585户4855人,剔除1649户2158人,净增936户2697人,真正实现对贫困人口的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的精确化配置、对贫困农户的精准化扶持。严格按照“六个精准”的要求狠抓落实,全年减少贫困人口2203户8991人,13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的19.59%下降到13.37%。
压实脱贫攻坚责任。进一步完善脱贫攻坚组织体系和指挥体系,压实乡镇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和部门帮扶责任。着力推进“党员脱贫攻坚先锋队”和第一书记驻村工作实体化。明确县四大班子领导干部脱贫攻坚“下抓两级”,实行挂“黄牌”警告等方式加强督促检查,约谈扶贫工作成效差的乡镇、部门主要负责人,倒逼扶贫项目和扶贫政策落地落实,让贫困群众尽快受益。
打好脱贫攻坚四场硬仗。已完成大塘极贫镇和深度贫困村“组组通”公路建设任务,到2018年10月,全县415.05公里的组组通公路完成硬化建设。坚持以产定搬、以岗定搬,坚持县城集中安置,2017、2018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全面动工建设。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引导贫困户实施每户3000元的因户施策项目。全面落实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就读普通高中、中职实施“两助三免”、就读大学本专科(高职)实施“两助一免”等教育扶贫政策,2017年秋季学期,全县1736名贫困学生通过绿色通道无障碍入学。建立县级医疗救助专项资金,设立“第五重医疗保障”,确保贫困户到公立医院就医治疗费用全部报销。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住房保障三年行动计划,目前,全县1430户农村危房改造及“三改”任务扎实推进。
坚决攻克脱贫攻坚“决战点”。坚持把大塘极贫镇和全县37个深度贫困村作为脱贫攻坚的“决战点”,编制了大塘极贫镇脱贫攻坚总规及交通、水利、特色产业等7个专项规划,编报极贫乡镇子基金项目26个,极贫乡镇脱贫攻坚基金投资8.1174亿元,先后启动实施了县城至大塘快速通道、九十九园区、莲花小学和大塘医养结合医院等项目42个。
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一切工作围绕脱贫攻坚转,一切项目、资金和资源围绕脱贫攻坚聚,所有人力资源围绕脱贫攻坚抓。持续加强与上级部门和定点帮扶单位的联系合作,各方面力量和资源汇聚雷山县,精准聚焦雷山县贫困群众。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年来,雷山县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做优长板、补齐短板,推动全县经济持续健康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坚持把文化旅游业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来抓。以打造国内外知名苗族文化旅游目的地为抓手,加快西江景区“一酒店一文化中心两索道三片区”建设,建成了西江西街、“苗界”等商业街区,悦榕庄等知名品牌酒店落地建设,西江景区营上服务区基本成型。郎德景区投入运营,雷公山景区、大塘景区开发建设加快推进,全县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景区景点联动发展,旅游人次和收入实现“井喷式”增长。2017年,全县预计接待游客1008.5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5.7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5.9%、56.2%。千方百计做好“旅游+”这篇大文章,狠抓“旅游+特色农业”,大力实施“一减四增”工程,粮经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全县茶园面积达16.15万亩,2017年茶青产量达1.56万吨,实现综合产值10.08亿元。全县中药材种植抚育面积达5.5万亩。雷山入选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单位。狠抓“旅游+特色生态工业”,深入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和绿色园区建设行动,加快推进乌开工业小区和螺丝山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狠抓“旅游+特色服务业”,积极推进“千户精品民宿、千户精品客栈”建设,农家乐、精品民宿酒店等业态规模化发展。
大力提升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坚持交通引领发展理念。加快构建覆盖城乡、互联互通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雷榕高速公路、旅游空铁项目即将正式动工建设,全面启动实施了南部路网市政道路、县城至大塘快速通道、营上至白水河公路、雷山至西江公路改建、郎德至望丰公路改建等项目建设,交通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加快推进水利建设,鸡鸠水库下闸蓄水,西江水库、望丰(排卡)水库、翁养(脚尧)水库等一批骨干水利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完成21个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排苟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前期工作扎实推进。深入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城乡电网、通信设施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条件。
高标准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坚持走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以建设全省城市设计试点城市为抓手,结合打造国家旅游度假区,加快西江—县城—大塘特色城镇带建设,基本完成了城镇带的城市设计工作。加快推进丹江、西江示范小城镇建设,加快城市棚户区改造步伐,实施城镇垃圾收运系统、公厕、农贸市场等市政设施升级改造,推进县城区市容环境卫生网格化管理,完善教育、文化、体育、卫生、休闲等公共服务设施,推动城镇向生态化、特色化、景区化、人性化、现代化迈进,城镇建设品质品位大幅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预计提高到39.38%。“全国文明县城”巩固提升,成功创建了“全国卫生县城”,多彩贵州文明行动持续名列全州全省前列。大力实施“景区环境提升、城镇环境提升、农村清洁风暴”三大行动,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创新 可持续发展有新动力
一年来,雷山县切实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创新,不断激发了发展的内生动力、集聚了发展的活力、提升了发展的竞争力。
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一把手抓一把手”,落实专题组长负责制和主体责任,促进各级领导干部亲力亲为、敢于担当,全面推进了经济体制、扶贫体制、民主法治、文化旅游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党的建设体制机制等八大领域改革;重点抓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管服”、群团、全域旅游、“多规合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供销社体制机制等改革任务的落实,进一步激发了加快发展的活力。
坚定不移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抢抓贵州作为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机遇,积极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凯里都市经济圈”。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大比武”,采取组团招商、精准招商、以商招商、专业招商等多种方式,先后组织赴北京、上海、成都等地开展招商引资,成功与瓮福、九丰、省中药材公司等一批优强企业签订了投资合作协议,积极营造了亲商、爱商、安商、护商的营商环境,一批好项目、大项目落地雷山。
坚定不移推进创新驱动。大力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创新奖励机制,严格开展专利行政执法,认真指导企业申报发明专利,完成省级科技项目申报14个。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持续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2017年,培育科技型企业2家,完成科技型企业备案22家。全县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49.6%。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富美雷山”展现新面貌
一年来,雷山县深入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新路,全力构筑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长城。
深入推进绿色贵州建设行动计划。深入实施“青山”“蓝天”“碧水”“净土”和环保能力提升工程,扎实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防护林建设、水土流失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完成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及人工造林5.51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2.52%。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六条”红线,全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3%。全面落实“河长制”,扎实推进重点流域治理,全县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城镇污水处理率达83%,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
坚持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雷山新的经济增长点。深入实施绿色经济倍增计划,稳步推进生态茶园示范园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园区、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大坪山农业产业园区等省级生态示范园区建设,园区基础功能和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形成了集农业生产、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生态园区,产值效益持续提升。
积极开展文明镇(村)、生态镇(村)等系列创建活动。大力宣传环保法规,普及环保知识,倡导环保理念,全社会“环境友好”和“绿色消费”意识普遍提高,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步兴起,群众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的意识不断提升,西江村获得“全国文明镇村”殊荣。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 人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
一年来,雷山县进一步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千方百计增进民生福祉,努力让全县广大群众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更加重视发展学前教育、高中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基本普及15年教育工作扎实推进。启动了学区城建设,建成了思源中学、县第三小学、丹江镇第一幼儿园、郎德小学等学校,乡镇幼儿园实现全覆盖,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有力推进。着力抓好卫生与健康工作,强力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年提升计划,县医院改造提升、县中医院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建成村级卫生室140个。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全县154个行政村。全县新农合实际参合率达99.96%。全面落实基本药物制度,卫生院及卫生室基本药物实现100%零差率销售,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巩固提升。全面落实就业创业政策,加大就业培训力度,全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07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71957人,社会保险覆盖率达100%。城镇居民住房保障进一步加强,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高度重视关爱困难弱势群体,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留守妇女、空巢老人关爱服务体系,让“朝阳”更美、“夕阳”更红、社会更温馨。
扎实做好各项安全稳定工作。全力推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重大突发事件,全面实现了“七个坚决防止”目标。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包案督访制度,扎实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大力开展矛盾纠纷化解“百日攻坚战”专项活动,积极构建大调解的工作格局,2017年以来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17起,无重大群体性事件发生。加快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两抢一盗一骗”“黄赌毒”等多发性犯罪活动,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向好,“平安雷山”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无毒害县”创建成果得到巩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继续保持全省前列,2017年9月被中央综治委表彰为“2013-2016年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
坚决落实中央关于国家安全的重大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常态化研究部署安全生产工作,县委常委带头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有效推动了安全生产大执法大整改。深入贯彻“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要求,扎实开展公共安全重大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百日攻坚、行业场所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清理大整治等行动,切实抓好重点地区、重点部位、重点领域的安全防范,加强应急救援工作,扎实推进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全县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持续下降。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政治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加强
一年来,雷山县全面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从严从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推动全县政治生态持续向好。
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更加坚定“四个自信”,认真落实《准则》《条例》,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防止“七个有之”,切实做到令行禁止,有效推动了党中央、省委、州委的各项决策部署在雷山落地见效。积极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全面开展党员“家风”教育,以好家风促进了民风政风转变,引领了社会文明风尚;着力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按照“一好双强”选拔标准,全面完成了村“两委”换届工作;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项规定、州委十二项规定及县委十二项规定,严格执行省委关于全面禁酒的规定,全县干部作风持续改善;始终保持反腐败斗争高压态势。持续开展“铸廉行动”,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以铁的决心和手段打击惩治腐败,惩腐肃贪力度持续加大,坚决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形成强大震慑,不断巩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