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乡“天路”变形记
——黔西县素朴镇屯江苗寨“组组通”公路建设纪实
□ 黄余春
在黔西县素朴镇,有一个边远落后的苗族村寨叫屯江。过去,当地群众只能靠一条悬挂在崖壁上的“天路”与外界取得联系。在脱贫攻坚进程中,素朴镇党政干部、黔西县林业局驻村工作组的同志和当地群众用自己的信心、决心和双手,在通往苗乡的悬崖峭壁上演绎了一场苗乡“天路”变形记。
旧时的“天路”已成过去,今朝的“天路”开通在即。
与世隔绝辛酸泪
屯江苗寨有居民82户385人,全部都是苗族,是一个典型的苗族聚居村落,又是一个典型的边远贫困村寨。寨子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几乎与世隔绝,多少年来,与外界联系的通道只有一条“牛路”和一条水路,饱受交通闭塞之苦。
所谓“牛路”,是指村民放牛走出来的一小段山路,从寨子通到悬崖底,一路怪石嶙峋,灌木丛生。至于水路,只能到达对岸的修文县大石乡境内,要想到自身所在的乡镇所在地(素朴镇)办点事,还得辗转绕行几十公里。而且水路滩多浪急,礁石丛生,遇上洪水或是枯水季节,就可能触礁翻船。
此外,倒是还有一条路,一段镶嵌在悬崖峭壁之上的“天路”——那是借助崖壁间的石缝、藤蔓和人工修补开辟出来的一条“路”,每走一步都得双手抓住岩石或者藤蔓,否则就有坠崖身亡的危险,村民称之为“手扒岩”。
受交通条件所限,村民们一直过着近乎“隐居”的生活。学龄儿童要读书,只能想方设法往山外的亲戚家里送;家中老小染了病,想去对岸乡镇看病,还得先瞧河水的“脸色”;外出务工的年轻人,提到回家就头疼,至于返乡创业那更是想也不敢想。
交通,已经成为制约山村发展的瓶颈;公路,已经让这里的村民望眼欲穿、渴望到几乎窒息;交通闭塞,无疑是导致苗乡山寨贫穷落后的根源。
众志成城筑“天路”
2017年7月,按照黔西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脱贫攻坚秋季攻势全面启动,素朴镇党委、政府抢抓机遇,多方统筹,再次掀起通组公路建设新高潮,全面助推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的落实。
在素朴镇屯江村,黔西县林业局派驻干部、屯江村第一书记石祖育和镇分管公路建设的副镇长陈燎经过实地调查研究,多方了解民意,决定把打通屯江苗寨通组公路作为推进全村脱贫攻坚大决战进程、巩固成果、扩大战果的一个主攻方向,并将工作思路分别向素朴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及县林业局党组及时作出汇报。经过多方奔走,分别争取到毕节市卫计委匹配资金5万元、黔西县林业局匹配资金5万元、素朴镇党委政府匹配资金3万元,共计项目经费13万元,顺利获准立项。
9月5日,屯江苗寨通组公路正式开工。项目起点为素朴镇屯江村花冲四组熊家麻窝,海拨高度1260米,终点为素朴镇屯江村屯江苗寨码头,海拨高度800米,空间直线距离约1200米,道路开挖里程约4800米,垂直落差近500米,所到之处几乎全是悬崖峭壁,一旦实施爆破,就可能引发坍塌和大面积山体滑坡,为避免埋下安全隐患,只有靠挖掘机一点点掘进。这样短的空间距离、这样大的垂直落差、这样险峻的地理环境,要想开挖出一条路面基准宽度为5米的通组公路,无论是施工难度,还是项目投入,都可算得上是“天路”。
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约项目开支,降低施工难度,确保把每一分项目经费都用到刀刃上,确保项目如期完工,素朴镇党政干部、黔西县林业局派驻屯江村脱贫攻坚工作组的每一位同志和屯江村广大人民群众在这条“天路”施工工地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了一幅幅激动人心的精彩画面。
项目开工前,黔西县林业局派驻干部、屯江村第一书记石祖育与挖掘机师傅一起,背上干粮、带上砍刀、穿上齐膝雨鞋,顶着炎炎烈日,一边根据山势勘测线路,一边砍倒杂木、捆扎毛线以作为标记,一边还要随时提防跌落山崖的危险和林间毒蛇的攻击,硬是用自己的双脚在这片陡峭的荆棘丛中丈量出一条可行的施工线路。项目正式开工,挖掘机进场后,石祖育带领工作组的同志和村民,不论天晴下雨,每天起早贪黑,通过人背马驮的方式,轮班从几公里以外的地方为挖掘机运送燃油,为挖掘机师傅送水送饭。有时候实在累得走不动了,他们就和挖掘机师傅一起留宿野外,利用挖掘机驾驶室或者山间溶洞将就过夜。
项目实施过程中,素朴镇党委书记张吉泽、镇长洪大新多次亲临现场督促指导施工进度。每遇施工困难,他们就亲自带领脱贫攻坚突击队冲锋在前,挥动钢钎铁锤,运用锄头撮箕,解决了一个个施工难题。在全段施工最为艰险的岩脚黄家滩路段,上有千仞绝壁,下临涛涛江水,一道悬崖将施工线路拦腰切断,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悬崖上打出道路。因为不能实施爆破,加上地势复杂,挖掘机前行受阻,现场党政干部便和村民一起,发扬当代愚公精神,硬是用肩挑背驮的方式将沙石搬运到五十米开外的险要地段,再一点一点地垒砌、填充、夯实,为如期完成施工任务争取了时间。
屯江苗寨“天路”项目的顺利推进,也得到了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向阳和县政府副县长曾科的积极肯定和大力支持,经多次现场调研和组织召开脱贫攻坚项目协调会后决定:将由县政府筹措资金100万元,用作前期毛路施工专项经费,争取一步到位,务必要把这条“天路”修成能让苗乡村民摆脱贫困奔小康的致富路、幸福路。
扶贫攻坚斩穷根
走在新挖的“天路”上,红色的泥土夹杂着树根的清新味道,仿佛春天万物复苏的气息,充满期待和希望。六广河像一条穿梭在崇山峻岭之间的绿色绸带,孕育了两岸的淳朴百姓,记录着苗乡“天路”的演变历程。
谈起修路的事情,村民李大爷感慨万千:“回想起交通闭塞的种种难处,那真是满腹辛酸两眼泪。不过现在好了,路就要修好了,想要做点啥也都方便了!我儿子在浙江打工,春节开车回来,就可以直接到家了!”
在接近河面的斜坡处,负责全镇“组组通”公路建设的副镇长陈燎正在指挥挖掘机紧张作业。回首望向蜿蜒曲折、如云间彩带一般的“天路”,满满的成就感在他那张晒得黝黑的脸上流露无遗。“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这里不光会有牛奶面包,还会有汽车游艇。从‘天路’动工的那天开始,屯江人民就已经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征程,苗族同胞将不会再受交通闭塞之苦。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将是我们发展种植、养殖和特色旅游的独特优势,特色的农副产品、传统的苗族刺绣、无尽的旅游客源,将是我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滚滚财源。千年苗寨、画廊明珠的美好蓝图一定能够很快实现。”陈镇长眼中闪着希望的光芒,仿佛这一切已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