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非遗领域尤其是传统工艺领域普遍存在的传承人知识结构单一,创作和创新能力弱,技术及工艺瓶颈难以突破,产品附加值低,以及由此导致的传承缺乏后劲、传承人群萎缩,后继乏人等问题,按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的要求;围绕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以振兴传统工艺为重要抓手,实现文化助推脱贫攻坚。 在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龙佑铭建议:
加强传统手工技艺传承 实现文化脱贫攻坚
□本报记者 刘启靖
我省非遗名录体系健全,十大非遗门类齐备。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项【侗族大歌、二十四节气(石阡说春)】;贵州的“四级”非遗名录体系中,国家级非遗名录85项(140处),省级名录561项(709处),市、州级名录1134项,县级名录4000多项;有国家级传承人57名,省级传承人402名。建立了国家级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省级2个,有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个,省级58个。市州级100余处。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非遗资源大省。2015年文化部下拨资金965万元,率先在贵州实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培训计划”,该项培训将成为贵州传统工艺振兴的有力实践,并写进了2016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
缺少统筹,难成合力是我省振兴传统工艺文化,真正实现遗产保护利用与文化扶贫双赢互利应攻克的问题。为此,龙佑铭委员建议:
——切实发挥好联席会议制度职能;统筹整合,形成合力;政策引领,落实计划;督促检查,凸显成效。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在政策上给予支持,进一步加大税收政策扶持力度,对非遗生产企业制定专门的综合性税收优惠政策;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规律制定差异化的税收减免政策,更好地发挥税收的调控作用。加强贵州工作站工作,助推脱贫攻坚。
——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创新作品的版权保护,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的生产性转化, 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产品的版权、商标保护力度, 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名品牌。探索推出标识认证,提高传统工艺从业者的荣誉感,扩大品牌效应。
——发动互联网企业,设立传统工艺品销售平台,帮助传承人推介传统工艺产品特别是创新产品。 推进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景点建设。让传统技艺生产产品有更广阔的空间。
——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中区域和民族地区增加建设一批传习所,促进形成浓厚的传习、交流氛围。利用好“多彩贵州文化创意园”,使之成为贵州文化传承的引领者和文化创意设计的领导者,还是文化衍生产品的研发者。建立“贵州省非遗职业教育集团”。做好规划,注重细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职业教育体系。
部门联动 多措并举 发展传统手工技艺
针对龙佑铭委员提出的建议,省文化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作了答复:
2016年初,由贵州省文化厅牵头、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省妇女联合会五家单位联合印发了《贵州省传统手工技艺助推脱贫培训计划(2016——2020年)》。联动组织实施“十、百、千、万”培训工程。作为省政府“1+7民生工程”民生实事,并列入政府的年度考核工作。当年,超额完成了培训任务,总培训人数达到23931人。总计投入培训经费2263万元。省经信委制定了《贵州省“十三五”民族民间文化旅游文化旅游商品产业发展规划》,正在制定出台《贵州省支持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化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待省政府审定下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与省财政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我省职业技能培训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将刺绣、蜡染、民族服装服饰等民族手工艺品相关工种纳入职业培训补贴和技能鉴定范围;特别要求各级人社部门积极将农村妇女手工技艺培训纳入重点培训范围,大力开展刺绣、蜡染、民族服装、银饰加工等技能培训;做好传统手工艺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将特色手工拔尖技能人才列入评审范围。
壮大培训机构 扩大培训成果
2015年,文化部命名凯里学院、黔东南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盛华职业学院3所国培学校。2016年,贵州又自行遴选了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10所地方高校,3家龙头企业作为培训基地,2所国培院校等开展培训工作。
依托优质资源 注重学研结合
建立工作站。2016年7月与苏州工艺美术学院共同建立“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深入开展在地方和点上的研学工作。省文化厅划拨100万元工作经费,成立“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研究中心”,对五家部门的培训课程进行研究设置,对培训成果进行认定评估。中心分别在各培训学校建立“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研究所”。 2016年12月,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研究中心举办了200多人参加的“2016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研讨会”,研讨、交流培训得失。 2016-2017年选送166加36名具有较高水平的手工技艺妇女到外省培训。培训院校对每一期结业学员进行后续跟踪服务,利用假期回访学员并进行指导。
组织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以及贵州省工艺品协会,建立创意设计联盟,对我省民族民间工艺品按照市场的现实需求重新进行设计研发,夯实科技创新基础。依托贵州大学建设了“文化遗产数字技术重点实验室”。为旅游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奠定基础。
在整合资源,多渠道推广传统手工技艺方面,注重加大与文物部门合作,将目前贵州已维修好的大量文物保护单位提供作为非遗传习所。省科技厅安排科技经费580万元,立项实施了省科技重大专项《黔东南民族工艺品制作工艺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以企业为主体,联合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校共同实施。项目围绕解决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培育壮大贵州特色工艺品和旅游商品产业,以黔东南苗侗银饰、蜡染、刺绣制作技术集成及产业化示范为目标,通过民族工艺品创意设计、民族工艺品制作与成形关键技术、民族工艺品原材料加工关键技术、民族工艺品云销售模式与业态等研究,解决掣肘黔东南州民族工艺品产业发展的共享技术问题,推动以银饰、蜡染、刺绣为代表的黔东南民族工艺品产业升级,提高民族特色产品的创新能力,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特色品牌建设,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做强、做大黔东南及贵州民族工艺品产业。
在义乌国际小商品城划设400平米的展销区,组织企业入驻展销区及“义乌购”线上销售平台。先后到上海、北京考察,依托各省市及海外贵州商会平台,首批打算在北上广等建立“黔货出山”销售窗口,拓展销售市场。在省内旅游景点、高速公路服务区、机场、高铁站、火车站等设立了182家民博会授权销售网点。在“民博会”上充分展示我省工艺美术大师成果、展示各地旅游商品产业化成果,把“民博会”真正办成民族盛会、产业盛会,助推我省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化发展。
下一步,文化厅省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将继续根据相关文件精神、积极与相关部门联合,制定好我省《传统手工技艺振兴计划》,全面落实好民族特色手工艺品制作培训,加大传统手工艺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建设力度。加大对农村妇女开展刺绣、蜡染、民族服装服饰加工技能培训力度,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创业就业一个、脱贫一户的目标。继续做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将农村妇女作为重点培训对象,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能致富的农村实用技术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