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秋教育思想探寻(下)
□安 民
(续接上期)
田秋教育思想的内容
田秋教育思想是儒家思想在贵州的延续和发展,是关注民生的具体体现,是科举制度的必然结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教育体制机制上体现为公平教育。
虽然明朝改官员推荐制为科考制,而且也按南、北、中三个考区出卷,从顶层设计上体现了选人用人的制度公平,但由于贵州刚撤土司建省设府,未单独设乡试,贵州学子参加乡试必须长途跋涉几千公里远赴云南,增大了贵州学子参与科考竞争的成本。使原本在经济、文化和教育都严重落后于其他省的贵州学子更是雪上加霜,显然有失公平,客观上制约了贵州人才以及教育文化的提升和发展。田秋上疏中提出“人性之善得于天者,本无远近之殊,特变通鼓舞之机。”(摘自《西麓祖请开贵州乡科疏》)。“窃惟人才之用,虽有多寡之殊而赋予之自天原无彼此之异。”认为,人的智慧是由上天赋予的,原本没有什么地域上的差别。主张虽然有多少之别,但“疏以教化之所及,有先后浅深,而人才系之焉耳。”(摘自《西麓祖请建务川安顺印江学疏》)其上疏嘉靖皇帝要求在贵州开科取士,目的是打破制约贵州人才成长的瓶颈,于上能广纳贤才,于下惠及寒门学子,让家境贫寒之士,年幼体弱之人,都能有公平竞争的机会,实质是体现了教育公开和全民教育。
(二)从教育的终极目的上体现为素质教育,立德树人。
田秋认为“读书不止于应举取科第,内则以之涵养气质,熏陶德性;外则以之抚世酬物。若修身慎行,不辱先人,虽不能成大名,亦为贤子。”(摘自《西麓训子》)在田秋看来,读书的目的和首要任务是强化素质教育,重在加强自身修养,做到知书达理,慎言慎行,虽然不能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但也不失为一种很有意义的人生价值取向。当然,能力和条件许可的条件下,也可以济世酬物,为社会做力所能及的贡献,以此教化一方。这种观点,在今天经济高度发展,社会高度发达,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与孔子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儒家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从个体角度讲是素质教育,益智树人;从群体和国家角度讲是教化一方。
田秋向皇帝的多次上疏中都谈到教育对开化人的智力和思维的重要性,他认为“教化行则风俗美。可以措刑罚,可以寢干戈。”(摘自《西麓祖请建务川安顺印江学疏》)。他认为如果能广开教化,将起到树立良好风尚,达到社会和谐,风清气正的效果。
为了加强自身修养,田秋在家行孝,赡养父母时期,“创一书室于舍左,暇则读书,读律于中。”(摘自《广东右布政使田公行状》)
(三)从教育方式和途径上主张多元教育。
教化非朝夕之功,更非一蹴而就之事,事关教育和学习两个方面,涉及各个层面、各种对象,以及不同的渠道和方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政府的必答题,是人生的必修课。
1、官府办学主导教育。
纵观古今,田秋认为“自古圣王,皆致谨于庠序(学校)之教”。为了教化一方,让贵州更多的人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摆脱千百年来愚昧落后的境况,田秋向嘉靖皇帝上疏《西麓祖请建务川安顺印江学疏》,请求在贵州的务川、安顺、印江进一步推进官学。疏文开宗明义,提出学校仍教化之本源,“王者之先务。”认为办官学既是官方的义务,更是官方的重要责任。“贵州边陲之地,每遇有警,未免用兵,而所费动以万计。今学官斋号(房舍、寝室)之设,师生廪饩之费(官府的补助),未免动支钱粮。然事关教化,未可委之乏用也。乞敕下礼部,果如臣言,照州县建学立师,庶菁莪之化(比喻教育人才)不间于一方,遐迩之才,咸沾乎乐育。边方幸甚,生民幸甚!”主张在州县建学立师,普及教育。指出官方兴办教育,事关一方教化,绝不能以钱粮不足为理由而推卸和放弃。演绎为当下时髦的话就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2、家庭熏陶筑牢根基。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元,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无数事实证明,一个人的性格和习惯养成主要取决于家庭教育。伴随着田秋一生的重要教育,是家庭教育。田秋凭着惊人的记忆,祖辈和父辈的口传身授,自己的耳濡目染,以易学考取进士。田秋的忠君情结,爱民情怀,孝悌思想都是在家庭教育中潜移默化,逐渐形成的。田秋既是家庭教育的受益者,也是家庭教育的践行者。对其两个儿子时中、时龙的教育,可谓是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可以说,田秋从二十岁中进士,二十八岁出仕,至四十八岁致仕,历奉只九载,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二子的教育上。“公嘉靖丙辰(1556)冬十月二十四日卒于正寝。先三日,召亲戚诸子侄宴会。永诀章训子。”(摘自《广东右布政使田公行状》)。即使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也在关心家庭教育和文化传承。
3、社会赞助补齐短板。
田秋不但是思想家,也是实干家。田秋一生为人俭朴,过着平民化生活,但他心系桑梓,务实助学,对天下学子则心存慷慨,出手大方。万历年间总督舒凤翼,巡抚王友能联合上疏给田秋立牌位的《奉宪题奏免差文》载:“呈称旧日滇黔,为乡绅田秋,搬移黔省科场,置买试卷诸生,戴德难忘……”为了发展地方教育事业,让更多的贫寒之士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积累贵州人才资源,田秋根据自己的实际出发,省吃俭用,购置了大量官田,用于捐助贫穷的学生。田秋用自己特定的方式,证明社会办学和社会赞助是政府和家庭两大教育主体外的又一重要方式和途径,是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差异性的有效抓手。
4、沉积文化激励后世。
史志具有存史、资政、教化的功能,为了能更好的教化一方,田秋从入仕起就开始思考修志立史,在家守孝期间,参与了《思南府志》的编撰和审稿,并于序中开宗明义阐述了史志对于教育的重要作用。
同时,修志立史,也是田秋教育思想的突出贡献,客观上使乌江流域文化变得更加厚重,为贵州及乌江流域后代子孙研究明朝以前的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激励后世学子向学立志。
田秋教育思想对贵州文化教育的历史贡献
田秋思想对贵州文化教育的贡献,从表面上看,是上疏嘉靖皇帝在贵州设立科举考场,开科取士;建议普设官学,教化一方;修史立志,沉淀历史,沉积文化,激励后世。但从本质上讲却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了贵州教育科考的不公正待遇。
开启贵州乡闱科考,一是结束了贵州学子长期长途跋涉奔赴云南参考劳顿之苦,二是据乾隆年间的《云南通志》和《贵州通志》记载,宣德七年(1432)壬子科之前,每科乡试,贵州仅仅录取1人,而云南每科录取多则50多人,少则10多人,解额悬殊大,尽管从宣德七年壬子科起,贵州乡试名额开始增加,从5名逐渐增加到成化二十二年(1486)丙午科的16名,仍不足云南乡试名额的一半。嘉靖十四年(1535),田秋上疏的在贵州开设乡试谏议获嘉靖准许,定额25人,嘉靖十六年(1537)丁酉科正式与云南分试。以后逐科增加,最多时达40名之多。从数据对比直观看出,在贵州开科取士,兴办官学,结束了贵州长期以来教育科考的不公正待遇,使经济和文化都落后的贵州与其他发达地区享有同等受教育和科考竞争的权利和机会。
(二)实现了贵州对华夏文明的人文心理认同。
在贵州设立科考和建立官学,既事关朝廷和嘉靖皇帝治国理政攻略,同时也是田秋教育思想在贵州教育中的具体体现,是贵州实现华夏人文大融合所迈出的最后一道坎,客观上拉近了贵州少数民族与其他民族的情感距离和心理认同,促进了贵州与发达地区的人文交流。对于长期处于土司统治,贫穷落后愚昧的贵州来说,这是继撤司建府,改土归流后又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其历史贡献堪称旷世之奇功,是用简单和枯燥的举人和进士的数字对比所无法言喻的。
(三)提升了贵州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催生了贵州文明进程。
嘉靖十六年(1537)丁酉科贵州正式与云南分试,从此参加乡闱的人数不断增长,1537年以前29名进士(不含四川叙永县4人),之后明朝73人(不含四川叙永县3人),清朝631人(统计数据出自(《明清贵州700进士》厐思纯著)。号称明清七百进士,六千举人。
贵州在宋代始有一所书院,元代始有几所官学(摘自(《明清贵州700进士》之《疏请贵州乡试开科的田秋》(厐思纯著))。自嘉靖十九年建立务川县学起,明政府在贵州各州县相继设立了学校,到明朝末年,贵州的府州县卫司学发展到了五十余所,初步建立起了形式多样、门类较为齐全的学校教育体系,促进了府州县官学和书院的发展。
分试贵州和兴办官学,作为贵州文化教育发展的引擎,拉动着贵州文化教育由少向多,从点到面的纵深发展。这些举人和进士,以及官学、书院,作为文化符号和文化基因,根植贵州大山深处,遍布全省各个角落,对于文化的普及和传承,加强对贵州的文化熏陶,提升贵州自觉和自信,催生文明进程都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田秋教育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
田秋教育思想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几百年来,激励着乌江子孙励志、成才,对贵州的文化教育作出了卓越贡献。尤其是在今天经济高度发展,社会高度发达,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焕发着绚丽光彩。
(一)政府主导教育文化已成为兴国强国重要的基本国策。
党章规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由此可以看出,党和政府确立科技、教育、人才是兴国的手段和基础的方针,已经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二)教育公平和公平教育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课题。
教育公平和普及教育,是田秋教育思想在当今时代的生动体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当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吹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开启了扶贫攻坚的伟大征程,提出,只要有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人未脱贫都不能收兵,都不算真正脱贫。
扶贫先扶志,扶贫先扶智。大扶贫战略首先就是大教育战略,就是要让每个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都能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为了普及教育,实现教育公平,幼儿园已经普及到每一行政村,推出了九年义务制教育,特殊教育,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行了少数民族加分制度,贫困地区支教制度,积极推行城乡教育一体化等一系列举措。为了让贫困地区的学子能够学业有成,国家出台了助学贷款,奖学金等多种制度,采取方式加强了对落后地区的贫困学生的补助。
(三)素质教育已成为拉动教育体制改革的引擎。
随着时代的进步,相对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已经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成为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邓小平针对教育曾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强调的就是必须注重素养培养。针对科学理论,社会实践能力,理想信念,道德修养等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些年来,有关部门不断对教学体制、教学大纲进行修改、调整,以适应新形势下多元化教育的要求,德、智、体、美全能人才。
(四)社会办学已成为优化教学资源配置,适应教育多元化的重要抓手。
自古以来,依靠社会力量办学一直就在民族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直到今天,依靠社会办学仍被广泛沿袭,成为提升公民素质和业务技能的重要抓手。特别是各类成人职业学校的专业培训教育,解决了个体兴趣和智力差异,适应了社会、家庭和学生多元化多向度的学习终极目的需求,使无数学子加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劳动大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总之,田秋教育思想作为田秋留给贵州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既有历史贡献,也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既有国家和民族大义,又有对偏远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既是实践的积累,又有理论的提升。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