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4工程”带来的山乡之变
——黎平县肇兴镇厦格村见闻录
□张远鹏 本报记者 何 博
“我的鸡前天下了174枚,昨天下了177枚,估计每天产蛋会越来越多。”村民兰明珍说。
“我现在和老婆每天一大早就去鸡舍,要忙到晚上才回家,我现在大鸡有200多只,小鸡有100多只,平均每天产蛋在120枚左右,我非常有信心把鸡养好。”村民兰凤科说。
近日,记者在黎平县肇兴镇厦格村采访,村民们争相告诉记者他们养殖绿壳蛋鸡所带来的收获。
今天的厦格村鸡鸣声不绝于耳!自2016年5月以来,作为省政协办公厅的扶贫联系点,省政协办公厅为厦格村贫困户发展绿壳蛋鸡养殖,并将该产业作为该村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来抓、来管、来落实。
如今,走上了大兴绿壳蛋鸡养殖业之路,这个黔东南小山村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一派欣欣向荣气象——村民们通过相互之间比思路、比信心、比勤劳、比技术、比创业、比收入、比责任心,在户与户间,形成比学赶超、不甘落后的积极进取氛围,在家庭成员之间,形成互相鼓励、互相扶持、共谋发展的脱贫合力。
“1244工程”深入厦格
厦格村共有442户、1920人,辖10个村民组,有党员39名,主要经济收入以水稻、油茶为主。目前全村还有贫困户56户,19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9.7%,因为缺少劳力、资金、扶贫项目等原因尚未脱贫。
“实施产业扶贫,是推进脱贫攻坚的重点,结合在毕节的帮扶经验,我们在厦格村等村寨实施了精准扶贫‘1244’工程。通过整合资金项目、引入社会资源,帮助当地贫困群众发展绿壳蛋鸡产业,实现脱贫增收。”省政协秘书长李月成说。
“1244工程”,是指一个绿壳蛋鸡养殖产业,二个鸡舍,养400只鸡,年收入达4万元以上。
记者了解到,“1244工程”是省政协机关班子成员和干部职工通过数十次深入毕节七星关区朱昌镇和千溪乡的边远农村进行扎实深入的调研,与贫困户座谈,十多次到黎平县调研座谈,创造出来的经验。
为了进一步确定工程在当地的可行性,省政协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一起反复计算论证,认为对于一个贫困家庭来说,发展绿壳蛋鸡养殖,1个鸡舍不够,建2个鸡舍能够把成本控制在最低,每个鸡舍20平方米,2个鸡舍能够装下400只鸡,在可控密度范围内,饲养400只鸡,能够实现年收入4万元。养少了达不到小康人均(按户均4人计算)收入指标,养多了贫困户管理上有困难,因此“1244”是适合贫困户实施的规模。
“一改革,八到户”是“1244工程”的核心。“一改革”即组建村级经济合作组织,建立账户,支书任董事长,主任任总经理,把村干部直接推到抓发展经济的一线;“八到户”即项目扶持到户、干部扶持到户、技术扶持到户、能人扶持到户、资金扶持到户、市场扶持到户、价格扶持到户、商品意识到户。
摸底调研把养鸡当做主业抓
“1244工程”开展之初,村民们一直抱持着观望的态度,原因在于害怕承担风险,也承担不起风险。如何才能打消这样的顾虑呢?
了解了村民的想法后,包村干部和驻村干部一起,开展走访调查,深入厦格村对55户贫困户进行了详细的摸底,将11户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纳入政策兜底,把44户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意愿的贫困户作为产业扶持对象。对象确定后,逐户入户开展耐心细致的宣传动员,跟贫困户算清“1244工程”的经济账,讲明“一改革、八到户”的保障措施,消除贫困群众怀疑、观望、等靠的思想。
驻村工作队队员杨华介绍说,通过组建村级绿壳蛋鸡养殖专业合作社,让合作社与公司签订产品回收合同,帮助销售绿壳蛋鸡和鸡蛋,解决养殖户的后顾之忧,确保绿壳鸡蛋养殖工作切实落到实处。同时,省政协机关帮助厦格村绿壳蛋鸡养殖产业发展解决资金、技术、市场等要素的保障,贫困群众承担“零风险”,消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
随着“1244工程”的不断推进,包村干部和驻村干部意识到,把养鸡当成主业而不是副业来抓,是产业成败的关键。
肇兴镇党委书记杨香勇告诉记者,基地建设初期,鸡由贫困户轮流喂养和管理,由于贫困户责任心、执行饲养标准的差异,造成鸡苗损耗、鸡舍失修、影响产蛋质量,谁家的鸡谁家的蛋无法分清,严重影响群众的积极性。
杨香勇说,俗话讲:“共屋屋漏、共牛牛瘦”,村干部通过对“一改革、八到户”的反复学习领会,吸取教训,不断总结和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
养殖户兰焕珍带着记者来到养殖基地,记者看到现场每一户都已经用网将鸡舍围成格子状,把鸡分到自己的区域喂养。厦格村绿壳蛋鸡养殖带头人、厦格村党支部书记嬴文修表示,400只鸡分到户后,各贫困户纷纷主动修整鸡舍、保暖防漏、按时喂养,部分贫困户甚至搬到基地上住下,真心把养鸡当做主业抓。
近期,省政协机关党委决定以宣传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为契机,在省政协机关帮扶的厦格、岑湖、纪堂、双江、坑洞、定旦6个村开展“三带六比”活动,通过干部带、党员带、能人带;户户比、父子比、母女比、兄弟比、姐妹比、妯娌比,评比表彰“三带先进个人”“脱贫示范户”和“家庭脱贫能手”,以充分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做到户户都比起来,人人都动起来,断掉懒根、拔掉穷根,激励贫困群众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实现今年脱贫明年致富后年奔小康的目标。
创新管理模式激发内在活力
在李月成秘书长精准扶贫到户“一改革八到户”措施的指导下,厦格村深入扎实推进“1244”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
养殖户兰焕珍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通过参与绿壳蛋鸡养殖,现在已经达到了脱贫标准。按照目前计划收入,他不仅能实现脱贫,而且还有望达到小康水平。他为记者算了一笔账,截至目前,蛋鸡存栏420羽,由于目前部分蛋鸡还没有进入产蛋期,每天收获鸡蛋在200枚左右,收入240余元,买饲料开支120元,纯收入在120元左右。待余下鸡苗也开始产蛋,产蛋率可以到75%,每天大约330枚蛋,开支120元,每天纯收入278元,每个月可盈利8280元,一年预计可收入9.9万余元,完全可实现年收入4万元的标准。
嬴文修说:“自从我们成立了绿壳蛋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农闲时候,村民们也有了致富的渠道。”厦格村每半个月召开一次养殖经验交流会,村民们互相交流饲养心得,干劲一个比一个足。
据了解,“1244工程”采用“党政机关+合作社+贫困户+公司”的模式。其中,合作社实行统一供应四月龄青年绿壳蛋鸡苗、统一养殖管理、统一疫病防治、统一供应饲料、统一回收鸡蛋及淘汰鸡;合作社负责组织好参与农户按照“五统一”管理要求,在养殖区域内专心养殖;农户严格按照养殖流程进行绿壳蛋鸡的养殖生产,并将生产出的鸡蛋装箱打上自家的编码,以便财务核算和质量追溯。
厦格村绿壳蛋鸡养殖只是黎平县“1244工程”的一个范例。黎平县25个乡镇大力推广实施绿壳蛋鸡养殖产业项目,已完成14个贫困村的养殖基地建设,共养殖绿壳蛋鸡22.16万只,投入项目资金716.8万元,覆盖贫困户448户、贫困人口1655人。肇兴镇厦格村、堂安村,双江镇双江村、坑洞村和孟彦镇岑湖村5个绿壳蛋鸡养殖示范基地,覆盖贫困户180户,建成鸡舍500个,养殖蛋鸡6万只,已产蛋80余万枚,仅绿壳鸡蛋就实现销售收入96万余元。绿壳蛋鸡养殖示范基地的产品正通过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销售到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