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1期 本期2280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12-21

常把群众事儿挂心间

——记玉屏自治县国土资源局驻罗家寨村干部吴承樊

□胡攀学 金 宇

  “老者者可以,我们有什么事都找他,一找一个准,能办的他很快就办了,不能办的他也会给我们说明不能办的原因。”在村里老党员罗开阳的眼中,吴承樊是个好帮手。

  “这个老者者我们喜欢,和我们亲近,没有距离,我们欢迎这样的干部来我们村里!”在村民罗金木眼中,吴承樊是个好干部。

  “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为了老百姓的事情,不分白天黑夜的,想到有什么事情没给老百姓处理好,心里就很急,非要去处理好不可。”在驻村干部、县国土资源局局长毛学芬眼中,吴承樊是个好同志。

  村民们所说的“老者者”,是玉屏自治县国土资源局驻田坪镇罗家寨村的帮村干部吴承樊,现年51岁的他看起来长得有些“着急”,微黑的皮肤、低沉的声音、不高的个头,看着就像一位长期干农活的农民。

  理清信息奠基础

  2017年10月13日,随着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实施,玉屏自治县委、县政府决定再派1331名驻村干部直接进驻贫困户家中实施精准扶贫,吴承樊也是其中之一,进驻到了田坪镇罗家寨村,负责该村甘家、吴家、黄家、渡口、高家寨5个村民组的帮扶工作。

  吴承樊是第一次接触驻村工作,但他曾在乡镇国土所工作多年,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与老百姓打交道,他算是老手了。“刚到罗家寨,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村里的情况摸清楚,掌握贫困户的信息情况,翻阅贫困户的档案资料。第二件事是召集驻村干部和村干部开会,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基本掌握了全村的情况。然后就是走访,把贫困户的信息弄得一清二楚、明明白白。”对于如何开展帮扶工作,吴承樊有着清晰的思路。

  通过逐一走访,广泛召开村干部会议、村民会议,吴承樊很快就掌握了自己联系帮扶的村民组贫困户信息,为实施精准扶贫和点对点帮扶奠定了基础。“天天都看到他来村里走访,不是去这家看看,就是到那家望望,搞得比我们都还熟悉,老百姓家的狗见到他都不会叫了。”罗开阳说。

  “有时候大清早就看到他在打哈欠,就知道他前晚上又在加班弄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信息了,他属于那种心里放不下事情的人,有事情就非要立刻完成不可!”马彩芬说。

  把握政策顺民意

  当前,玉屏自治县正在抓紧实施组组通工程,吴承樊联系的5个村民组也不例外。他每天都在工地上巡查,与施工队伍和村民交流,在他的帮助下,施工队与老百姓建立了良好的友谊,为“组组通”的顺利实施奠定了群众基础。

  “组组通要占用黄昌云家的猪圈,我们怎么去做工作都做不通,他一去,几句话就搞定了!”驻村干部伍辉十分佩服吴承樊的办事效率。

  伍辉说的黄昌云是黄家组的贫困户,“组组通”建设中正好要经过他家的猪圈,由于这项工程国家只负责主体工程建设的资金,拆迁补偿需要村里自行解决,得不到补偿,黄昌云不愿意将猪圈拆除,就和施工队僵持起来。

  听说这一情况后,10月28日晚上,吴承樊顾不上吃晚饭就赶去黄昌云家做思想工作。“我给他说,搞这个组组通,国家是没有拆迁补偿的,需要村民们支持,甚至需要村民们投工投劳才修得起,而且这是有利于子孙后代的事情,作为贫困户不但要支持,还要作表率,不能为了自己的一点小利益就丢了脸面,给下一辈留下不好的影响!把道理给他讲清楚了后,他就同意了。”吴承樊笑道。

  “他说话很和气,到家里没有直接和我说拆猪圈的事情,先是问我家的情况,问我还缺什么东西,我就说我家需要一个灶,他立马就答应了。后来他跟我谈起拆猪圈的事情,我觉得很有道理,就答应了。” 回想起拆除猪圈的经过时,黄昌云如是说。

  进入冬季,因为“组组通”的施工要求高,一些路面硬化存在难度,于是县里下达通知,没有开工建设的地方暂时停止建设。黄家组计划要修1000米的路,修到900多米被叫停,有的村民不禁产生了情绪。吴承樊得知此事后,找到了村民组组长黄昌胜,表示如果群众能帮助施工队加快建设进度,他愿意向镇里和县里反映,争取今年内完成“组组通”工程。吴承樊通过多次汇报请示,得到了县交通运输局的大力支持,很快恢复施工,顺利完成了工程建设。

  “组组通建设不是交通部门一家的事情,需要各级各部门的配合,特别是需要驻村工作队的大力支持,架起老百姓与施工队之间的桥梁,工程建设才能推进得快。像黄家组的事,老百姓迫切需要,驻村工作队又得力,再困难我们也要抓紧施工,给老百姓一个交代。”县交通运输局局长张勇说。

  细微之处显真情

  “在村里最让人放心不下的是那些高龄、患病的群众,我每天都在想,他们还缺什么,生活上有困难没有?”吴承樊随时都把老百姓放在心上。

  现年63岁的杨胜菊是黄家组的贫困户,原本和老伴居住在山上果园里的简易棚中,靠国家救助和自己种植柑橘、板栗等维持生活。今年7月22日,73岁的老伴黄贵斌不幸离世后,杨胜菊就搬到山下的老屋居住。进入冬季,吴承樊和马彩芬隔三差五就会去看望老人,为老人送去米、油等生活用品,并帮老人打扫卫生,陪伴老人聊天。

  12月2日,眼看天气越来越冷了,吴承樊想起杨胜菊的老屋年久失修、四壁透风,就连窗户纸都只是一张薄膜,不由得担心起老人的身体状况来。于是,吴承樊与马彩芬一起到杨胜菊家中,带着施工队为老人更换了窗子,粉刷了墙壁,并对房前屋后进行了硬化,还为老人改灶、改厕,让老人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现在国家就是好,哪样都替老百姓想到了,那么好的干部来照顾我,谢谢了!”杨胜菊竖起了大拇指。

  家住高家寨组的罗电胜和罗电华是堂兄弟,都是贫困户,又是邻居。12月6日,吴承樊去高家寨走访时,发现罗电胜正在修堡坎,这让原本就不宽的过道变得更加狭窄,可能导致罗电华家中今后出入不便。“本来两兄弟感情好好的,你这一砌堡坎,不就把两个人的感情给搞生疏了吗?你这么做不是给村里人笑话你两兄弟?赶紧拆了,保持原来的样子,两家人和睦相处,相互有个照应!”吴承樊一语道出了大道理,让罗电胜很羞愧,于是干脆利落地把刚修的堡坎铲除了。

  动之以情受赞誉

  黄贵强是村里的贫困户,家里的房屋摇摇欲坠,屋顶的瓦也已破烂不堪,下雨时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在人居环境改造中,吴承樊首先想到的就是黄贵强,于是为他申请解决了免费的沙和水泥,并告诉黄贵强,房屋维修大约需要1.5万元,待他请人修缮完毕后,自己会将这笔资金交给他。

  可就算这样,犯了“依赖病”的黄贵强仍不肯动工。在他看来,驻村干部是帮老百姓办事的,有什么事驻村干部都应该给他处理好,而不是让他去做这做那。吴承樊虽然生气,但还是来到黄贵强家,苦口婆心地做工作:“国家那么好的政策,沙和水泥都不要钱,连请人维修的钱都给你考虑了,你不但不晓得感恩,还一拖再拖。过了这个机会,今后就不可能再有了,你想修房子还得自己掏钱,看你要拖到什么时候?”被吴承樊这么一说,黄贵强幡然醒悟,可他想请施工人员却又出不起钱,村党支部书记张成树知道后就自掏腰包借了10000元钱给他,让他赶紧动工,余下的5000元待房屋维修完成后再一次性付清。

  房屋修好了,黄贵强很是感激。12月14日,黄贵强从河里捞了几条新鲜的鱼儿送给吴承樊,吴承樊坚持要付黄贵强100元的鱼钱,而黄贵强也坚持不收。推让了好几次,无奈之下,黄贵强才收下了25元钱,算是按市场价“出售”了。

  “老者者白天晚上都在村里面帮老百姓挑砖拉沙的,把老百姓的事当自己的事干,这么辛苦,天天还都是笑盈盈的,我们都很喜欢他!”村里的老党员彭元英对吴承樊赞不绝口。

  对于接下来的驻村工作,吴承樊说:“我只想实实在在地帮老百姓做点事,让有劳动力的群众靠自己的双手发家致富,让没有劳动力的群众也能通过国家政策的帮扶顺利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