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1期 本期2277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12-15

四十年沧桑巨变

□周 军

  一个偶然的机会,观看了一场意大利新写实主义导演、现实主义电影大师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1972年应周恩来总理之邀拍摄的纪录片《中国》。这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是不解释中国发生的事件,只是冷静客观善意地拍摄中国的普通人。镜头极其微观而即兴。拍摄地点都是人们常见的场景:天安门广场、天坛、长城、工厂、学校、皇帝陵、人民公社、寺庙;悠闲练太极拳的人;北京某国棉厂的幼儿园;老式公共汽车和经过创新的木偶剧……镜头从首都、河南林县,移位到被人们形容为天堂的苏州……拍出了人们像体操运动员似的在有序地运动。正如评论所说:“也许在影片中你能找到你或你父母的身影。”不能高于工资5%的房租;买一条鲤鱼还不到四角钱;操场上做广播体操或游戏的你的童年;肩挑或用人力车把各种蔬菜送进城的农民……看到这些珍贵的史料,重温这一切,忽然感到我们的生活曾经是那么简约。

  最近四十多年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多大变化?

  先说衣的变化。1972年前后,不论男女老少,夏天的衬衣几乎一码白色,外衣只有黑、蓝、灰、黄四种颜色,女孩子除了幼儿园里的小姑娘有穿花裙子的,其余同男装无大差别。特别有意思的是几乎百分之百的女孩和中青年妇女,都或长或短地扎两条辫子。改革开放以前,人们的服饰几乎定了格,没有太多的选择。可是没有谁注意到它的变化,是哪个女孩在哪一天第一个穿上花裙子的,第一个剪去辫子的,还把短发染成了米黄色或其他颜色。总之,人们的穿戴打扮每个早晨都比昨天发生了若干的变化。如果形容人们现在的穿戴打扮,就如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五颜六色,千姿百态。

  再说食。那时候凡稀罕一点的食品,大多是凭票购买,定量供应,每到月初总要发糖票、烟票、肉票、鱼票、豆腐票、粉条票……如果出差到外地,还得拿粮本到粮店去兑换粮票、油票。夏天蔬菜稍多,但细菜极少,上午买大路菜基本不限量,下午只能买些破破烂烂的“堆菜”了。冬天是白菜、萝卜、土豆的世界,家家户户按人口规定的定量储存一冬天吃的菜,有些地方土豆顶粮食,买八斤土豆还要交一斤粮票。

  以上说的主要是主副食品,其他水果零食等,不仅品种少数量少花样少,且一般情况下很难买到。

  现在吃的水平怎样,已不必我饶舌,人们到各地超市、菜市和早市、夜市走一趟,看那鸡鸭鱼肉、各类海鲜、南疆北国的四季蔬菜、叫出名和叫不出名的水果……那才叫琳琅满目,眼花缭乱,应有尽有。

  住,变化更大。那时候多是平房,城市里两代人三代人住一间房是常态,室内没有卫生间或洗手间,早晨上公共厕所都要排队,洗漱大多是一个院子的人围着自来水龙头轮流刷牙洗脸。

  我的老叔老婶解放前在一间十六平方米的房子里结的婚,后来生了五个男孩都睡在一个炕上,三十几年后老大老二老四在厂子各分了一间房,搬出去结婚另立了门户。老三老五仍跟父母住在那间老房子里。老三结婚时给他间壁出一间六平方米大的“新房”,老五结婚时挨着后窗户搭个板房办了喜事。像我老叔家这种现象当时不是个别的,房子面积不增加却一家两口人变成了几辈人,每个城市都不少见。

  现在,儿女们成家时基本上都有了各自的独立住房。做父母的给儿女留下的遗产中差不多都有一项是房产。

  行的变化尤为突出。行主要指交通工具和道路,道路包括陆路水路和空路。安东尼奥尼的《中国》里有很长一段镜头拍的是天安门前东长安大街,几秒十几秒才驶过一两辆汽车,几乎都是“北京吉普”,轿车少得聊胜于无。但是自行车不论是奔跑在路上,或是停放在停车场里,基本上垄断了交通市场,奔跑总是一条没头没尾的长龙,停在车场里则是一片自行车的海洋。此外在一些非主干道上,毛驴车大马车也络绎不绝,三轮板车和机动三轮车仍是小宗运输的主力。

  据说现在的私家汽车已经大大超过了当年的自行车。我在北京住的小区,小区有两层地下车库,院子里凡空地甚至连庭院也只留下能过一辆车的空地,其余都编号划定了车位,就是这样,小区外马路两边仍停满了无车位的车子。

  1972年北京只有一条地铁,如今一二线城市几乎都有了或正在建设的地铁,北京已开通了十几条地铁。公路已实现了乡乡镇镇通,高速公路全国联网,水上运输,百舸争流,铁路线逐日延长,火车已驶过“天路”,开进了雪域高原拉萨,民航、高铁、动车把城市和人心大大拉近了,从北京到天津26分钟到达,一篇稍长些的新闻还没看完就到站下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