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古城十二景(上)
□张中俞
黎平历史悠久。秦属黔中郡。宋设福禄永从长官司。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设古州八万洞长官司。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设湖广思州司上黎平长官司。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设湖广都司五开卫于五开洞。永乐十一年(1413年),设贵州布政司黎平府,军政分治。英宗正统六年(1441年),福禄永从长官司改建永从县。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黎平府改属湖广,三年后还属贵州。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五开卫为贵州黎平府开泰县。雍正八年(1730年),设古州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设下江厅。至此,黎平府共辖两县两厅。1913年,废黎平府,置黎平、永从、下江、榕江、锦屏、洪州等县和分县。1932年,黎平城分设成德、双凤、南泉、五会(五贵)四镇;1939年,合称德凤镇。1936年,改洪州分县为区,属黎平县。1941年,永从县西南地与下江县合置从江县。1949年,黎平县解放,属独山专区。1952年,属都匀专区。1956年,黎平改属撤镇远专区。同年,属由撤镇远专区而成立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至今。
建于明初的黎平城,是中央政权强化对边远地区统治和中原汉族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渗透的产物。白云千载空悠悠,昔日的烽火硝烟、曾经的似锦繁华早已湮没于历史尘埃中。
五开卫城:铁打黎平流血兵
黎平城为五开卫、黎平府、开泰县、黎平县的治所,原为贵州东南部的统治中心,为屯军、屯民调北征(填)南和开发边陲的产物。自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始设的五开卫城(今黎平城德凤街道)算起,黎平城至今已有六百三十年历史。1992年,被公布为贵州省历史文化名镇,古城保护区占地面积近一平方公里。
黎平城原称五垴寨(一说为府署岭、前所岭、文庙岭、开泰岭、副爷垴)、五开洞。其实,山城的坡坡垴垴当然不少。在上坡下坡间,就自然形成了多条上下不平左右拐的街巷。这其中,最有特色的当属翘街。
洪武十九年(1386年),征虏前将军周骥(居于今孔庙一带)创筑土城。二十三年(1390年),五开卫指挥使姜瞻“甃以石城”,城始具规模。五开卫城是冷兵器时代一座重要的军事城池,含城门、城楼、角楼、炮台、卡房、垛墙、枪眼、铺楼、串楼、护城河、进出水洞等。据《黎平府志》载:“城垣周围一千二百二十四丈八尺,计六里八分二厘四毫零,城身高二丈一尺,脚宽一丈五尺,收顶宽一丈一尺。城门四,东曰青阳,西曰永宁,南曰迎熏,北曰拱辰。城楼四,高五丈有奇。城门卡房四,各三间。炮台共五,自东至南炮台三、自南至西炮台一、自北至东炮台一。角楼五。在炮台上铺楼三十七,串楼一千二百一十九间。入水硐五,出水硐八,惟毛家桥出水硐较宽可通人行,须防宵小出入。”《开泰县志·城廓》载:“壕围一千三百三十四丈,广三丈三尺,深一丈三尺。”当年的黎平城人烟稀少、荆棘遍野,是未教化的生地。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城周围都还是菁山野岭,《黎平府志》云:“野犬缘城,夜吠。未几,寇至。”不难想象,五开卫城时刻要在蛮荒地域的表面安静中提防出现喧闹乃至骚乱,因为城池肩负着武力弹压的使命。作为汉族官兵聚居地,处于周边“蛮民”包围中,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在有形或无形中发生摩擦甚至碰撞。
城垣在明清时虽因兵燹、自然等而有所破坏,但历任当权者都差役补修,四城门名称亦有所变更。如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知府袁表重修;明天启六年(1626年)参将陈天策复修,各门设门窗启闭,并增设上城马道;清乾隆十年(1745年),因“城垣半毁于兵,知府徐立御详请发币复修,增设垛墙七百五十七堵,枪眼九百四十四个;光绪七年(1881年),拨银修城垣三百三十二丈二尺、重修炮楼五座、补修城楼四座;光绪十五年(1889年),城垣坍塌二十八丈零,“照例分派各司、寨、屯认修”。此后一直到解放,城垣大体完好。“城”即用砖石建筑起高墙围住的生活、防御空间,“池”是绕墙一周的护城河,“隍”是没有水的护城壕。于是,城和隍被奉为城市保护神,在黎平城西门街原建有城隍庙。
民国21年(1932年),黎平城分设成德、双凤、南泉、五会(五贵)四镇。1939年,四合一为“德凤镇”。1945年,因修黎锦公路所需,辟开城垣东南部一角,建中湘门(坊间称新东门)。至此,县城共有五门。
1934年12月15日,红一军团攻占入黔后的第一座县城——黎平城。19日,中央红军兵分两路,分别从西门、北门出城,继续进行战略转移。20日,红五军团最后离开黎平城。其间,党和红军召开黎平会议、进行黎平整编、调整战略转兵、召集群众大会、打土豪分浮财、扩大红军队伍等。2009年,黎平县敬请长征时任红一军团第2师司令部通信主任、开国中将曾思玉题写了“红军长征入黔第一城”和“黎平会议永放光芒”。
1951年冬,西门、新东门因修公路而被毁,成为消失在人们视线中的历史烟云。1952-1958年,为城镇建设和方便交通,又先后将城墙拆除,大部分作了建筑用料。现所见的东门、南门(1988年修复),见证着人们进出老城的足迹,记录着或喧哗或落寞的过往。人生多少记忆去,梦里依稀有泪光。现黎平城尚有东门、南门、西门(在今西门街与曙光大道交汇处门楼处)和北门(在今北门街与忠武路交会处前走右边)四个称谓,及东门街、西门街、北门街等相关街道名。
根据记载,黎平城曾经多次被农民起义军攻打过,但都固若金汤,所以被时人称为“铁打的黎平城”,概因城高墙厚是其赖以守城的资本。根据黎平城的上述建筑特点和历史内涵,我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说改编成“铁打的黎平流血的兵”,简记为“铁打黎平流血兵”。肯定的,这概括得不够准确。
烽火台:昨日烽烟今犹在
提起烽火,人们很容易想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杜甫名诗和周幽王因烽火戏诸侯而一笑失江山的故事。“烽火”也叫烽燧,古代军情报警的两种信号,白天燃烟(燧),夜间点火(烽),以可见的烟气和光亮报警。烽火台主要功能即瞭望敌情和传递警讯,守台人发现来敌时,立即燃起浓烟或明火,邻台见后依样行动,逐台相随,这样便能迅速传递敌情。《东周列国志》:“但有贼寇,放起狼烟,直冲霄汉,附近诸侯,发兵相救。”台的形状大体为方、圆两种,在汉代称作烽堠、亭燧,唐宋称作烽台,明代则一般称作烟墩或墩台。
“八百里加急!”一卷滚滚黄尘,驿马飞驰而至,但见人影一晃,跳将下马……唐人杜牧的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虽云公事私办的可笑历史,但也折射出快马的作用和辛劳。早期的公文和军情主要依靠人力步递,故在春秋时把传递文书的机构叫做“邮”。邮距为五十里,是一个成年人当天能往返的距离。汉初“改邮为置”,改人力步行递送为骑马快递,规定“三十里一驿”,传递区间由五十里扩大为三百里;并在交通干线上逐步将“置”改为“驿”,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因此,古有“快马飞报”一说。一般而言,要求日行三百里;若遇紧急情况,应每天跑四至六百里;最快达八百里,纯属往死里跑。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千里马,只是传说。元朝后,引入蒙古语“站”,遂有“驿站”一词。明初,从五开卫到靖州设有黄团驿(工部侍郎陆洙因得罪宦官刘瑾,而被贬到五开卫黄团驿作驿丞)等八个驿站。
古以三百步(或三百六十步)为一里,今以一百五十丈为一里。古制,两足各跨一次叫步,一步等于五尺。据此综合推算,古代一里等于现在的466.5米。
翘街:一上一下中间洼
翘街是古城的主要街道,为明清时期黎平府城中最繁华的街道,坊间称扁担街,于2011年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它位于黎平城东部,因中间平、两头翘而得名。它是依坡就垴而建,不是刻意修成这个形状。为了音韵,说翘街是“一上一下中间洼”。其实,就形制而言,应该说“一下一上中间洼”。它用青白条石铺墁、垛石镶边,两旁有许多小街巷,如刘家巷、张家巷、马家巷、双井街、大井街、姚家巷、宋家巷、后街、左所坡等。巷道卵石墁街,石梯连接,古色古香;蜿蜒幽长的巷弄旁坐落着一些宅院。
翘街有保存完好的徽派建筑,“徽州三绝”(民居、宗祠、牌坊)的历史沧桑尽收眼底。包括鳞次栉比的商铺、会馆、民居,一堵堵马头墙,一条条古街巷,一排排窨子屋,……。由楚王朱桢等率领的洪武军队镇压吴勉起义的军事硝烟逐步散去后,就只留下了见证昔日风云、如今基本是汉人聚居的城堡和村庄。真是:五开古建今犹在,不见当年明楚王!
徽派民居建筑风格是“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马头墙、天井、斗拱、三雕(生机盎然的木雕、砖雕、石雕)等是其特征。拥有雄厚经济基础和较高文化素养的徽商,在建筑上体现出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马头高墙,耸立奔腾;庭院天井,光线透明;飞檐翘角,翻卷流云”。封火墙包括山墙和高于屋面的墙顶。其中,徽派建筑墙顶因形似马头而称“马头墙”,闽派建筑墙顶因形似马鞍而称“马鞍墙”,粤派建筑墙顶因形似锅耳而称镬耳墙。马头墙是硬山山墙的变异,有防火、防盗、防劫色、点缀等功效。天井满足了通风、透光、排水的居家需求,使人“足不出户,便可享受阳光雨露”;“四水归堂”取意“肥水不外流”,体现徽商聚财求富的美好憧憬;又聚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
牌坊反映着一个地方的历史与文化积淀,是汉族特色建筑之一,是古代用于表彰、纪念、装饰、标识和导向的一种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而且又多建于宫苑、寺观、陵墓、祠堂、衙署和街道路口等地方。过去,黎平城内牌坊有三十多座,大多气势恢弘。可惜,均毁。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牌坊,是2005年修建的。牌坊正面的对联:“双凤朝阳诚州成德千秋开泰,五贤耀祖沧浪腾蛟万年文彩”,有其历史文化含义,上联把黎平古今的几处地名巧妙地镶嵌其中,下联把黎平著名的历史名人何腾蛟、朱万年以及侗戏鼻祖吴文彩和受贬京官陆洙(字沧浪)罗列其中,给当今的黎平赋予了浓重的文化色彩,为古城增添了一道亮丽风景线。
为什么南方现在所见多为徽派古建?首先,徽商、粤商、晋商、浙商、苏商是历史上的五大商帮。“无徽不成镇”是明清时流传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京杭大运河两岸和赣江流域等地的民谚,该地域的繁盛城镇一般均活跃着徽商身影。徽州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徽州文化的繁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徽商经济建设的成功,使徽派建筑也得到首肯和推而广之。可见,徽商是徽州文化的重要传播者。其次,长江中下游的商贸顺江而上可直达清水江流域,湘西、黔东的徽派建筑见证了徽商的文风、学风、家风,是徽州文化移植、渗透的产物。再次,因皇帝是安徽人,所以徽州文化就顺理成章地成了调北征[填]南和西进的中原、江淮汉人无形又有形的追求,徽派风格自然成为建筑首选。
纵观黎平古城,没有一条十字街,但丁字街却所见皆是。为何如此建?据说,丁字路可造成街巷错综复杂,利于防守和打巷战,更好地体现智慧。同时,古人为了讨口彩、图吉利,“丁”寓意为“人丁兴旺,城池永固”;而军事城池最忌“失”(谐“十”音),“十”可理解为“失守”、“失陷”等。再则,是否有避免对冲的迷信心态在作祟?有鉴于此,本可修成“十”字街的,都有意斜对叉开,建成两条“丁”字街。最为典型的,当属岔距不到两米的大井街和双井街。
在如今,翘街保存的革命旧址有:黎平会议会址(野战军司令部),博古、李德住处(福音堂),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住址,军委教导师旧址,中央红军干部休养连旧址,军委纵队旧址,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旧址,国家政治保卫局旧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红军广场(荷花塘)等。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