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汞都”变“朱砂王国”——
贵州万山:资源枯竭城市的重生样本
□方立新 刘茁卉 李坤晟 汪 军
“鸡鸣二省闻,一步跨三县”,位于武陵深处群山连绵的这片土地,叫万山,位于贵州省铜仁地区。
“万山红遍”,地层底下的红色矿石,决定了万山与别的“山”不一样的前世今生。
20世纪50年代,这里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融采矿、冶炼、科研于一体的汞工业基地。央企贵州汞矿几乎成了万山的代名词。“朱砂流丹、水银生辉、百业兴旺、生机盎然”,是贵州汞矿鼎盛时期的真实写照。几十年间,万山生产的汞占全国60%以上,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永载史册的贡献。万山生产的汞,因为国偿还苏联债务,被周总理称为“爱国汞”。
汞,给这片土地带来过荣光。这里被誉为“中国汞都”。1966年,中国第一个县级行政特区在万山成立。一时间,贵州万山特区遐迩闻名,日、法、英、美等国汞专家也纷纷来此取“经”。
可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资源枯竭、矿老山空、人口流失,曾给万山带来荣光也带来“负资产”的重金属汞,再也支撑不起这个工业特区——
2002年5月,贵州汞矿终因被实施政策性永久关闭破产;
2009年3月,万山被国家列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
2011年,万山摘下了特区的帽子,成为铜仁市普通辖区;
……
然而,贵州没有放弃,铜仁没有放弃,万山人没有放弃。用“五大发展理念”重新审视脚下的土地,万山人豁然开朗:告别水银,朱砂还在,而且比水银价值要翻好多倍;“万山红遍”,围绕朱砂可做的文章比汞要精彩好多倍;修复生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振精神,重建新万山获得最强大的引力……
重建“朱砂王国”
老路不能再走了。“朱砂情结”源远流长的万山人心有不甘:这片兴盛了数千年的丹红之地,岂能说衰就衰了?
面对记者,贵州汞矿末代生产矿长兼总工程师李晓康至今坚持认为,万山地下仍然还有一座金山:如果能投入足够的启动资金,万山人随时能变现脚下这座金山的价值——接近9亿吨露天钾矿,1亿吨的石煤,地下1.5米到2米的重稀土……
直到有人提醒他,现有的开采生产技术达不到环保要求,有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万山不能再靠挖山开矿过日子,这个对采矿情有独钟的老人才无奈地止住了话头。
悠久的采冶历史,为万山留下了扎实的技术、人才及品牌基础。很快,在贵汞关闭后的艰难岁月中,一些头脑灵活的下岗矿工重新唤醒对朱砂的记忆,重新挖掘这些曾经粉碎后炼汞的原料——朱砂的艺术价值。
万山的朱砂储量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在全世界,重50克以上的朱砂,均可称为“朱砂王”,据可靠统计,现存世的“朱砂王”仅有56颗,其中50颗产于万山。
贵汞过去也生产朱砂。但按李晓康理解,这不过是跟水银价格差不多的工业原料。
事实上,万山朱砂石自唐代起,就被列为贡品。英国大英博物馆、美国纽约博物馆和斯密森博物馆都有它的身影。
在挥手告别水银的新时代,万山朱砂的价值得到了重新评估。这次不再是工业品,而是工艺品。一字之改,价值之差不可以道里计。
2016年,万山区政府出资3亿元,建设以发展朱砂工艺产业为主体,产品研发、培训、生产、检验、销售、展示于一体的万山朱砂工艺产业园。
目前,朱砂工艺产业园入园企业28家,生产的产品种类有朱砂雕刻、朱砂摆件、朱砂首饰、朱砂印章等20多个品种,已远销北京、山东、湖南、江苏、浙江和云南等地。越来越多的昔日汞矿工人,变身朱砂文化的传播者。
在今天的万山,以朱砂为名重新焕发生机的,不止工艺产业园中等待巧匠雕刻的矿石,还有朱小俊脚下的土地。
这个个子不高的江西人,现在是万山“千年丹都·朱砂古镇”的管理者。
贵汞关闭后,曾经的矿区厂房不可避免地走向破败。万山区将曾经是厂区核心部分的工业遗址,改造成国家矿山公园。然而,在十多年里,除了矿上的下岗工人和家属来散步纳凉外,这座免费的4A级景区大多数时候冷冷清清,在外界没有半点名气。
虽然矿山公园长期门可罗雀,但万山人对它的定位很笃定——轰轰烈烈的开采创举,在岁月的长河中渐渐变成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万山矿洞内留下了采矿工人数千年来开凿的石梯、隧道、刻槽、标记、矿柱、巷道等遗迹遗物,以及在采矿、选矿和冶炼中形成的一整套独特的工艺技术,是研究中国矿业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正如万山区委书记田玉军所言:“资源挖完了,资源下面的文化还在。而文化恰是旅游业的‘根’与‘魂’。两者相融合,能产生1+1>2的效应。”
2015年7月,万山区引进曾打造江西婺源景区的江西上饶吉阳集团,投资20亿元,将国家矿山公园进行开发,并取名为“朱砂古镇”。2016年5月中国第一个以山地工业文明为主题的矿山休闲怀旧小镇,开门迎接八方来宾。
“世界朱砂看中国,中国朱砂看万山。”如今,这个集特色文化、休闲旅游、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的旅游小镇总面积达105平方公里,包括朱砂大观园、矿山休闲怀旧小镇、矿山博物馆、工人文化村、丹砂文化历史感悟区等,万山实现了由“卖汞”向“卖景”的转变,连怀旧都成了一种资源。
朱砂古镇,已经成为万山吸引八方来客的耀眼名片。古镇开业以来,接待游客数百万人次,带动万山区重现生机,昔日废渣废气废水遍地的汞矿,成为游人如织、商贾云集的旅游新区。
无中生有闯新路
朱砂古镇和朱砂工艺产业园连系着万山3000年的血脉传承。
新万山是“丹砂王国”,但不能只是“丹砂王国”。要彻底摆脱资源型城市的束缚,永别矿尽城衰,万山的目光更长远。
铜仁市委书记陈昌旭强调,有着深厚工业传统的万山,要着力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和龙头企业,要打造为黔东工业聚集区的重要板块。
如今,从朱砂古镇往南约10分钟车程,就是万仁新能源汽车集团的总装车间。干净整洁的厂房里,身穿工作服的工人们正在加班加点装配新能源汽车。生产线上的新能源汽车价格适中,一辆仅2.3万元,充一次电能跑120公里。
然而,仅仅在1年前,万山的装备制造业还是一页空白。现在的园区当时也是一片荒山。不过,对立志发奋图强的万山人,这不是问题——过去没有的,今天就要无中生有。
2016年4月,山东潍坊坤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投资20亿元落户万山经开区,建设万仁新能源汽车项目。
万山人用两个月完成1435亩征地拆迁,两个半月完成420万方的场平工程,半年时间完成12万平方米的厂房建设,一年时间完成4万平方米的办公楼、宿舍楼建设,同时完成了边坡绿化、厂区道路等工程建设。
2017年7月31日,万仁新能源汽车集团首辆汽车下线。据总装车间负责人介绍,现在总装车间有200名员工。公司设计产能可实现年产整车15万辆,解决4000余人就业。
新制造业有了龙头企业,新农业也没有落后。
因矿而兴的万山,过去一直被认为不适合发展农业。然而,在万仁新能源汽车厂区附近的高楼坪乡,18个月的时间,贵州省第一个4A级现代农业博览园——九丰农业博览园拔地而起。
2015年5月从山东寿光招商引进的项目,从签约到开工仅15天,从开工到第一批蔬菜产品上市仅3个月。
这样惊人的发展速度,近5年在黔山秀水间屡见不鲜。
如今的九丰农业博览园内,13.8万平方米的现代化蔬菜生产、育苗、观光和成果展示大棚,大约有19个足球场大小,可年产蔬菜6.6万吨,直接解决2000多人就业。
在万山区新工业和新农业闯出一条新路的同时,第三产业也不遑多让。
随着国家持续投入,过去总被诟病交通闭塞的贵州,正逐渐成为西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数千年最大发展瓶颈被打破,过去被大山所困的贵州人开始学会利用自己的地理优势。
万山人发现,以万山区为中心,方圆200公里内没有大型游乐设施。
2015年7月,万山区就在交通便利的位置招商引资建成目前西南地区最大的娱乐项目——万山·彩虹海。
今年5月,项目的水上游乐设施已经开园。经理龙顺军介绍,彩虹海不仅可以辐射整个铜仁市,距重庆秀山县和著名的湖南凤凰景区都仅有1.5小时车程。
随着交通物流环境改善,电商产业的发展也是应有之义。
万山区过去没有电商。2015年,万山区就开出百万年薪的招贤榜吸引人才打造电商生态城。
2016年5月1日,电商生态城正式开张。当年的销售额就达到2.18亿元。截至今年8月,电商生态城的销售额已经超过2亿元。
“人气”回来了
人回来了,这是“没落汞都”奋力转型、破茧重生的最强有力信号。
59岁的李来娣过着早上散步、中午休息、晚上跳广场舞的小日子,作息非常规律。
2012年,李来娣拆迁安置搬进了汞都大道旁的同心社区。当年在矿上30平方米的砖木结构平房换成了今天90平方米的楼房。女儿出嫁去六盘水市后,房子稍显冷清。
“我知足了。”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李来娣说。沙发对面是一台55寸的液晶电视。如今每年增长的工资,保障她一个人的晚年生活绰绰有余。现在李来娣给自己的任务是养好身体。
说着,李来娣从自己卧室衣柜最下层抽了一件用塑料薄膜装好的灰色防寒大衣。那是她最珍贵的收藏。
2008年1月,万山区遭受特大凝冻灾害,习近平同志踏积雪、冒严寒,亲临万山察看灾情,看望慰问万山受灾群众,并叮嘱万山干部群众要坚定信心,战胜困难,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过上富裕生活。
李来娣是当年习近平同志看望慰问的受灾户之一。习近平同志亲手交给她两床棉被、两件防寒大衣。
“当时习近平同志来看望我的时候,他像亲人一样问我,生活条件怎么样?有没有困难,工资收入有多少?”
9年前,李来娣根本不敢奢望自己有一天能住进楼房。
9年后,李来娣说:“非常感谢习主席当年来看我。如果他再来万山,我想告诉他,现在我的生活好多了。”
事实上,2011年以来,按“产业原地转型、城市异地转型、民生保障托底”的思路,万山区投入2.3亿元在老城区和谢桥新区修建廉租房4080套,安置了3728户矿工家庭。
与贵汞刚刚关闭的艰难岁月比,现在的万山开始重现火红年代的盎然生机。随着汞矿变成朱砂古镇,在外打工的人,陆陆续续回来了。
在朱砂古镇地下矿洞景点入口,吴计系正在给游客检票。他的父亲曾经在贵州汞矿工作30多年,年少时吴计系还梦想着有一天能接替父亲,当一名汞矿工人。然而,汞矿关闭后,一家人失去收入来源。20多岁的吴计系选择外出务工。去年,吴计系成了景区的一名工作人员,圆了儿时梦想。
“工作地点没变,但环境和收入完全变好了。”48岁的李远军在2016年底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李远军从小在万山汞矿长大。下岗后,李远军和工友们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离开家乡,南下广东务工。
得知以前废旧的汞矿遗址已被开发成了旅游景区,李远军回到了万山。现在他和过去的工友们在景区上班,每月工资有两三千元。
“现在景区员工320人左右。其中300人是当地矿工和他们的子女。除了我们直接雇佣的工人,很多老工人下岗后,在街上开三轮车,开小饭馆。现在游客多了,他们也有了新活计。”朱砂古镇负责人朱小俊说。
矿工们的住房逐步安置了、景区道路硬化了、万山的空气干净了许多。
对贵汞关闭心有遗憾的老矿长李晓康也由衷点点头道:“现在跟过去比,那肯定好得多了。”
当初很多老工人都投靠外出谋生的儿女,离开了万山。“去年,在贵阳的好几个人回来看了之后,他们想落叶归根了。”李晓康说。
人回来了,这是“没落汞都”奋力转型、破茧重生的最强有力信号。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