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1期 本期2265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11-24

一根绣花针的梦想事业

——记省政协委员余英

□本报记者 蒋兴华

  认识省政协委员余英是在一次调研中。当时,随同省政协社法委组织的调研组,到丹寨考察了解农村妇女创业情况。在分别考察几个地方后,调研组最后考察了余英的贵州晟世锦绣公司。

  余英谈她的贵州晟世锦绣公司很少,谈“梦想村寨”社会发展计划及其丹寨苗族妇女如何走上创业之路的情况较多,这,引起了了我的好感。一个将自己与当地村民脱贫致富融为一体的外地企业家,总是受到媒体关注和尊敬的。

  余英的年纪不大,但却经历了多个职业。

  记者了解到,儿时的余英曾梦想当一个作家,但大学毕业之干起了新闻工作。数年之后,她告别新闻界,开始涉足商业市场,涉猎包括家电、化妆品、通信设备等行业,专注市场营销领域,在企业里做过产品销售、品牌管理,自己创业做过产品代理,这是一个为“自己的品牌”做一切准备的时期。

  余英是遵义湄潭人,谈起为何要到黔东南州丹寨搞“梦想村寨”社会发展计划,她说,2009年的一天,好友拿着她项目的产品让她提建议。当看到那个充满民族文化灵性的手工产品后,她立即被它的绚丽精美所震撼,当即决定要加入她的项目。

  2010年,余英注册创立了贵州晟世锦绣公司。之后的几年,晟世锦绣在民族手工的生产、研发、市场等环节,渐次取得突破,成为中国民族文创与社会企业领域的重要机构。在生产环节,余英与团队走遍上百个民族村寨,在艰苦陌生的环境下开展村寨调研与技能培训,从村寨到工厂的 “锦绣体系”解决了手工生产分散不统一的问题,建立了可以规模化、规范化生产的“大山里看不见的手工生产线”。

  2013年,省政府根据晟世锦绣为模板的手工产业发展规划“锦绣计划”发布,2015年,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以发展手工产业的“锦绣计划”被列为十大民生事业。

  在产品开发上,余英在创业之初就提到不会把晟世锦绣的产品做成工艺品或者艺术品。余英说:“我们要做的是将艺术融入日常生活的生活用品。为了让更多发展资源融入民族文创,我于2014年提出 “村寨故事”产业发展联盟,将民族文化作为一种开放资源,广泛的与工艺研发、产品设计、品牌推广、市场营销的各类机构建立共创合作关系。同时,出于对村寨的深刻了解,我提出村寨经济的概念,认为民族地区村寨产品(手工品、农产品、村寨旅游)适用于整合营销的方式去推广,不仅推广效率高,而且村民可以分享更多的产业效益。传统手工刺绣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也无法轻易在市场上变现,许多苗族女子都放弃了这门手艺。没有传承,以苗绣为代表的斑斓绚丽的民族手工,在过去三十年里的衰落速度令人震惊,很多精湛的技艺已经失传。由于现代化的冲击,贵州黔东南山区70%的人都流失到城市中,村子里空空荡荡,安静得可怕。在我们的努力下,大山里的“手工生产线”,不仅带动了产业,也留住了手工艺人才,绣娘计划启动后,原来外出打工的妇女纷纷返乡加入绣娘队伍。公司至今培训了3000多名绣娘。每位绣娘每月有1000元到3000元的收入。收入的提高,也改变了她们在家庭中的地位。”

  的确,如同余英所说,记者了解到,短短几年来,一个个羞怯懵懂的农村妇女成为快乐自信的绣娘,成为受人尊敬的手工大师与培训教师。在余英的工坊里,记者看到,她们唠着家常哼着歌,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艺品就这样诞生出来……带着她们的记忆、情感和带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

  与机绣相比,总是在不断变化的绣品,才可称之为艺术。

  “我们用这条“手工生产线”,把手工艺者留在家里,留住这些美丽村寨的精髓,并通过手工艺品把这些美丽村寨的故事讲述给世界听,用梦想的力量与梦想的实现,完成了一次从苗族村寨到布鲁塞尔的文化之旅。2015年,在苗族村寨扎根五年从事民族文创事业后,我代表中国社会企业首次出席布鲁塞尔欧盟会议并做主题为“社会收入公平”的演讲。有人劝我,直接放弃手工,改做机绣,以我和团队几年来在行业内积累的资源,公司也许会发展得更好。但是我和团队有个底线,就是坚决不碰机器。我认为,手工出来的东西才有感情和温度,能够传递心灵的温度。无论是刺绣还是蜡染,千百年来勤劳、灵巧的民族妇女用一年两年甚至一生的时间创造了这样瑰丽、精湛的手工作品,堪称用生命去创作。

  谈及下一步打算,余英充满信心地说:随着与绣娘们接触的越来越多,所生产的苗锈产品越来越丰富,她觉得民族手工是一项值得一辈子去做的事业。这里自然有很多美的东西、稀少的东西、它还有很多善的东西,保存了民族传统、改变了村寨生活,让焦虑的城市人获得了精神慰藉。苗绣是美的,我们在创造美的产品的同时,还能带来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