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1期 本期2261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11-17

明末贵州镇西卫战将任先觉(上)

□文/图 李 芳

  从“平播之役”到“普名声之乱”,三十余年间的“改土归流”,中国西南边陲的战争此起彼伏,明军将士连年征战,效命沙场。在残酷的战火烽烟中,锤炼了一批能征善战的将士。由于政局动荡,史料缺失,有许多将士的事功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留下诸多遗憾。

  笔者与地方史志学者厐思纯、苟朝忠及作家熊堂滢等同好一道,现场踏勘了清镇卫城三台山“明威将军”任英武墓、鸭池河上游“簸箕陇城”遗址、大兴寨“任母张氏节孝牌坊”等文物古迹,走访卫城长梭田、大兴寨及金沙让塘的任锦忠、任敬、任桓等任氏“英武公后裔”。随后,笔者查阅了《明实录》、李化龙《平播全书》、朱燮元《督黔疏草》及《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等史籍,对有关任先觉的史料记载进行梳理,并对“任英武”是否任先觉其人进行考订,再现一代战将任先觉的史事,为弘扬地方先贤“拓疆守土”之功提供有力证据。

  名号之辨

  在鸭池河上游的簸箕陇古城遗址上,居住于邻近大兴寨的任敬先生介绍说:“簸箕陇城是我们的入黔始祖英武公与现居教场坝的沈氏祖上所建,主要防守鸭池河上游白猫河等渡口。英武公是武官,沈家是文官,沈家的祖上‘犯事’后逃亡他乡。英武公是陕西三原人,大约是明万历年间来贵州的。我们祖上原居住在镇西卫城内,当年有‘任半城、王半街’之说,后人在卫城洛阳方家寨修建有任氏宗祠。后裔散居于卫城附近长梭田、大兴寨等地。二世祖母张氏(张忠孝之女、任衡之母)守节抚孤,迁居大兴寨。张氏祖母在卫城西门外和大兴寨分别建有‘节孝牌坊’,大兴寨的‘圣旨旌表’石牌坊至今尚在。任衡公由乐昌知县辞官还乡,又迁居黔西州属让塘。我们家原有族谱的,后来随大兴寨祖屋失火而烧毁了……”。

  笔者曾到金沙让塘,实地踏勘任氏宗祠遗留下来的“永奉蒸尝”碑记及民国任光宇墓碑铭等文物古迹。“广西军事政治分校步兵科毕业、黔军少校连长、中校参谋任君光宇之墓”碑文及碑阴铭文,系民国三十年(1941)三月,时年六十二岁的方伯鸾撰并书刻的。铭文云:“……金沙让塘任氏,原籍陕西三原县,先世英武公在明季以武功授贵州镇西卫指挥使,即君家入黔始祖也。二世祖国佐,清镇庠生,妣张氏建有节孝石坊于镇西卫城。三世祖衡,以康熙己卯举人任广东乐昌县知县,人称清廉,由镇西卫迁居落家让塘……”。方老先生为金沙名士,治学严慎,对任氏家世的记述,肯定有所据而作。

  任英武墓,坐落于清镇卫城镇(明镇西卫城)侧三台山麓。墓前立有碑记,中刻“清故明威将军任氏始祖考英武公之墓”,右刻“乾隆丙午年(1786)辛丑月己亥日未时吉立”,左刻“嗣子国佐,六代孙煇,十一代嫡孙宗泽奉祀”。此碑系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重修坟墓时所立。而在墓则存放有原立墓碑残石一方,墓碑上部已损毁,右刻“……(原石缺)隆丙午年辛丑月己亥日吉□”,中刻“……(原石缺)威将军任氏□□□英武公之墓”,左刻“六世宗孙煇立”。此残碑应是任英武六世孙任煇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所立墓碑。“明威将军”为明代正四品武官初授散阶,其夫人为诰命“恭人”,这也许是任守备时的官阶封号。据任桓先生介绍,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曾在任英武墓左前方数百米处找到任英武夫人张氏(诰封恭人)墓碑,碑文中的孝男刻有“国佐、国华”,此墓及碑石现已不存。

  笔者查遍贵州地方史志等官方文献,在明末贵州武职官员中无“任英武”其人的任何记载。综上所述,明威将军、镇西卫指挥使、簸箕陇城的修建者任英武,就是史籍中所载的都司佥书任先觉其人。《明史·职官志》载:“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一人,正二品。都指挥同知二人,从二品,都指挥佥事四人,正三品。……都司掌一方之军政,各率其卫所以隶五府,听命于兵部。……都指挥使及同知佥事,常以一人统司事,曰掌印,一人练兵,一人屯田,曰佥书”。任先觉系都司佥书职衔临时署理所辖镇西卫指挥使职务。

  镇西卫系明崇祯三年(1630)明王朝平定“奢安之乱”,以安位所献“水外六目”地而设立的军事镇守机构,下辖威武(今清镇站街)、赫声(今清镇茶店)、定南(今普定县)、柔远(今平坝七百房)四千户所。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六月撤威清、镇西卫,置清镇县。因而,镇西卫在历史上只存在五十七年。见诸史籍的镇西卫指挥使有郭维垣、熊必镍等人,任先觉也许是短暂署理镇西卫指挥使职务,故而缺载。

  根据我国传统人名字号的使用范围及避讳习俗,官方所用为名(即“生为名,死为讳”,多为其父母长辈依家族字辈所取),而民间晚辈则忌讳直呼长辈之名,否则视为“大不敬”。因此,年长日久,其后人只知其祖辈的字或号而忘记其名了。以此俗推之,英武系任先觉其人的字或号。亦因此,故在官方史志材料中找不到“任英武”其人的任何记载。

  彪炳战功

  任先觉,字(或号)英武,陕西三原县人。据《明实录·神宗万历实录》载:“(万历二十七年八月丁丑朔)……诏蓟辽副总兵戴延春,游击叶邦荣,山西参将卢应亮,陕西都司丁尚智,原任代州参将余德荣、固原参将陈松等各率亲兵赴川贵总督听用。有愿往贵州自效者,所在给廪,传遣之将领应更应补,俱听督臣便宜行事”。山陕兵骁健勇战,为朝廷所注目。任先觉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八月随山陕兵奉调入川平播,随后留镇贵州。在“平播之役”中,任先觉系一普通援剿兵丁,且无战功之积。因此,在李化龙的《平播全书》等史籍中尚无其名记载。

  任先觉以战功由鸭池河守备,历官加衔都司佥书、都司。明崇祯四年(1631)七月率部随贵州副总兵商士杰征讨云南阿迷土司普名声,阵亡于云南临安府(今云南建水县)。其战功主要体现在平定“奢安之乱”中建城戍守、率部征剿,足迹遍及思腊、鸭池、六归河流域。明兵部尚兵兼督云、贵、川、湖、广西军务朱燮元在奏折中称赞其“刚强有胆”。

  天启六年(1626)五月,巡按贵州御史傅宗龙题:“官兵屡战皆捷,逆贼败遁渡河。谨摘各官战功尤著者,次第言之。赵官堡鏖战破贼,指挥号令皆张云鹏为政,其功第一……以威清一案言之,先能固守抗贼,继能募死士斫营,俾贼不敢近城下一步,则赵宝、邓玘、任先觉等之功不可没也……”。崇祯元年(1628)六月,朝廷叙剿斩水外巨憝老虫添功,守备任先觉以战功加都司佥书职衔。

  崇祯元年(1628)十一月《兵部为积年助逆险屯一旦剿洗荡平等事行稿》云:“……守备金良田、任先觉、王国祯、舒维泰、徐日舜等官兵,并职称下旗鼓李良柱,虎啸营守备余大聘,带领铳手二百馀人,会同总兵许成名先后出师,以攻白岩、陇子诸寨,是为正兵。”又《兵部为在贵州等地征剿番苗有功各路将领分别请赏的题稿》有“……守备陶弘漠、敖国祯、卢吉兆若而人在鸭池诸渡,始而防御陇纳小岩,以挫贼锐,继而出奇杀入补朵,焚寨砍桥,又复密领号令荡洗永定宅吉,斩伪总兵安用,使贼奔命,不敢复出威平者。首功则有参将张云鹏、游击张景珍、守备任先觉、部札守备李祯、李守文、毛礼、龙凤麟,督把兵经历李登元、指挥魏运亨、加衔都司张景珠、加衔守备冯时早、杨继芳、张县小珂若而人”。

  在朱燮元的《督黔疏草》中,有关任先觉的记载为:

  崇祯二年(1629)八月初三日,“据威清道监军佥事杨时隆、副将张云鹏报称:本月初二日据前营领兵守备毛礼等报称:奉令分布职等于化纳一路出师牵制,逆贼会合阿万河,官兵当即四路哨伏,至是日巳时,有逆贼马骑数百先来冲营,被都司任先觉督同守备李守文、龙凤麟、戴尚贵、董国忠、杨之琳、陆可谅、任大捷等分兵追杀,丁国兴、陈文舟等斩级二颗,夺贼马四匹,余贼溃败遁回等情……又据副将商士杰报称:初六日,师至白崖,遵奉本镇分布,职同张云鹏、陈谦、杨明表、任先觉、范邦雄、陶弘漠、卢吉兆、刘正宗、余兴忠、敖国祯、金良田……各督所部兵马于初七日黎明,三路夹击,攻破白腊、牛场二宅吉囤,乘胜又攻破腊肚、腊勤、腊杵、虫蚁、垛漂、腊租、洛塔、沙纪、那地、腊孟、播五等处,逆寨一时焚剿无遗,各营擒斩贼级,通共二百二十五颗等情。”

  八月初三日……同时副将杨正芳分发守备毛礼等,前去阿万河四面埋伏,当有逆贼马骑来冲,都司任先觉、守备李守文、龙凤麟、戴尚贵、董国忠等分兵追杀,斩级十三颗……(十六日)林兆鼎发任先觉督兵至化纳哨探,生擒西贼阿九一名、俘获贼妇一口……(十一月)二十一日,杨正芳、任先觉等攻六归,斩级三十二颗。二十三日,攻打崖口关,贼势败溃,追至化处、乾河、六归等处,共生擒雍兹等二名、斩级二十七颗。……十二月十八、十九两日,攻打阿租、夜暮宅吉、化处、白舍等处,任先觉等斩级四十三颗、俘获贼从九名。“鸭池一路游击佥书守备等官金良田英锐出群,任先觉刚强有胆,屈朝宣久战积劳,张景珍骁勇多能,覃载勋雄梦自异,毛礼挥戈敢战,李守文赴敌如归”。

  八月十五日,据统兵副、参、游、都司张云鹏等报称:“遵奉方略,于十三日五更从虎场营分兵三路,职同都司任先觉部官龙凤麟、李守文、廖必显、杨忠、陶世显等由歹稣田中道,都司王表……随船只原约定直抵鸭池,合力飞渡,先破把河贼营,夺关据险屯扎。不意各贼先渡河,聚羊耳箐,恃险迎敌,我兵用铳弩缓战,密传左路官兵径冲河边,以截归路……据副参游都司张云鹏、屈朝宣、王表、任先觉、金良田、陶弘漠等塘报:于十三日败贼之后,随商议会同各选冲锋杀手一千名,职等悬赏,于十四日黎明,徐渡冲锋过河,一面拔铳弩手轮班隔悬崖击打,使各贼不敢下战,以便我兵上攻……各营兵乘胜追杀,距河七贼寨一时攻破,数千贼房悉行焚烧。各营共斩级二十三颗,投河死者难以割级”。

  八月二十日,据都司任先觉督兵至化纳,哨探擒获猡贼一名、贼妇一口。

  十一月初八日据都司任先觉塘报:“探得七百房苗仲纠股,欲攻里民、毛口等寨,随发冲锋官殷时迎等星夜前往穿峒伏路,至初六日黎明,贼兵拥来,我兵四起,当阵斩就苗级六颗,余贼奔散等情……二十一日,又据都司任先觉等报称:攻打水内至崖口,众贼据关,矢石如雨,官兵仰攻,将苏按院所发火器齐发,贼即奔逃,乘胜追至关口,斩级九颗,又追至乾河,斩级八颗,复追至六归河,斩级十三颗,投河死者不计等情……据任先觉等报称:攻打阿租、夜暮宅吉,斩功十二颗……据都司任先觉报称: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有贼领众马骑隔河驰骋挑战,该职得发兵追剿,斩级九颗等情”。

  任先觉于崇祯三年(1630)四月修筑簸箕陇城。据朱燮元《列城善后建卫世守疏》载:“……臣于三年四月内,牌行参将范邦雄在地方铁王旗筑城一座……又都司佥书任先觉率里民于七百房沿河筑一石堡,离乐平又四十里,由思腊而北为簸箕陇……都司佥书任先觉,亦于簸箕陇建城一座,皆上据高原而下瞰长流,即一苇片刀,无不了然。……虎场、九庄、簸箕陇、乐平、扎佐俱三里三分,高俱一丈五尺,内外用石包砌……一、设建卫所……如鸭池、敷勇,则各宜设卫……鸭池则以大索桥、簸箕陇、干沟、乐平为四所,七百房、安家桥、麦城设为三哨。一、久任世守……簸箕陇佥书任先觉,皆应责成久任”。

  崇祯四年(1631)正月初八,又据范邦雄报:……任先觉下斩功十颗,获马一匹、牛一只,贼属二口,轻重伤兵九名,阵亡兵二名。据《逆酋凶势日盛疏》云:“题为逆酋凶势日盛,叛形益张,及今不诛,立贻后悔,谨便宜布分,以请圣断事……(崇祯四年六月二十四日)据二臣咨黔协剿,坐名调副总兵商士杰、游击刘理、龙争先等三千员名;又复催调都司任先觉、夷目光成等二千员名,其径调康佐火烘等处土苗,并乌撒军丁不在数内……据云南监军道左布政使周士昌塘报:商士杰等自出师以后,屡有小捷,及七月二十九日,则报本月初十日夜间,贼众劫营,任先觉被杀,共损士卒连饷米夫役一百余名”。这是任先觉率部援滇征讨普名声而阵亡的明确记录。

  崇祯六年(1633)三月二十六日,兵部尚书张凤翼《为遵旨确核贵州开荒授荫世官事题行稿》内有:“世官不第酬其开筑即为他日叙功之,按几有事于兹土者,岂容冺没,乃许成名、牟文绶等,岂待以入卫独遗,而胡从仪、任先觉或劳苦功高,或有功战殁,留得以其物,故不在世爵之中,是二可议也……都司任先觉,有功而今战殁,俱应照叙案另候核议,不在此数”。任先觉系营兵制武官(非卫所承袭制),叙功不在世荫受土之列,故其子嗣未有荫授千、百户之职。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