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81期 本期22528版 当前B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11-02

“万圣节”的前世今生

  随着国庆的结束,今年能够放假的节日已经完结,但不代表就没有节日可过。明天,就是万圣节前夜了,相信喜欢“凑热闹”的朋友们已经开始为之做准备了。作为万圣节特辑的前半部分,今天多彩旅行小编就为大家普及一下万圣节的知识,让我们的准备更专业,更有趣。

  近年来,作为一辆极速狂奔的经济列车,中国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生活习惯,都日渐与国际接轨,俨然一副全国上下奔小康的势头。华夏民族从古至今都一个海纳百川的胸怀,随着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从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再到万圣节,我们开始接受越来越多的“洋节”。

  我们虽然不信奉天主基督教,祖先也并非来自“五月花号”的移民船,不过我们有着一颗“凑热闹”的热心,喜欢与世界人民一起欢度节日。热心固然和好,不过在与世界人民“同乐”的同时,我们至少要首先要搞明白这些节日的来头,知道我们要庆祝些什么。

  万圣节,主要的精彩主题在于它的前一天晚上,所以说万圣节前夜在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世界的传统节日,主要流行于撒克逊人后裔云集的美国、不列颠群岛、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等西方国家。

  关于它的起源的传说是这个样子的:古老的不列颠人认为10月31日是秋天正式结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严酷的冬季开始的一天。那时人们相信,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且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着的人则惧怕死魂来夺生,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 熄掉炉火、烛光,让死魂无法找寻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灵吓走。

  后来天主教传教士登陆不列颠诸岛的时候,传教士们为了压制这种被他们视为异端的土著传统,就把这一天之后的11月1日定为万圣节,纪念天主教的圣人们,希望以此打压这些鬼怪观念。所以说是先有土著的鬼节,后有万圣节。然而,异教徒除了在万圣节对天主教圣人表示尊敬之外,仍继续在10月31日庆祝鬼节。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丰富鬼节的传统,经过千年的演化才有了富有惊吓刺激内容的万圣节。如同中国的端午节,为了保护楚国英雄屈原的躯体不被鱼类破坏,人们开始向河内投放饭团,慢慢演变成了今天的粽子。

  南瓜鬼脸灯是万圣节的一大亮点,据说古代爱尔兰有一个名叫杰克的醉汉爱恶作剧。一天杰克把恶魔骗上了树,随即在树桩上刻了个十字,恐吓恶魔令他不敢下来。然后杰克就与恶魔约法三章,让恶魔答应施法让杰克永远不会犯罪为条件让他下树。 杰克死后,其灵魂却既不能上天又不能下地狱,于是他的亡灵只好靠一根小蜡烛照着指引他在天地之间倘佯。在古老的爱尔兰传说里,这根小蜡烛是在一根挖空的萝卜里放着,称作“JACK LANTERNS”,而古老的萝卜灯演变到今天,则是南瓜做的 Jack-O-Lantern 了。据说爱尔兰人到了美国不久,即发现南瓜不论从来源和雕刻来说都比萝卜胜一筹,于是南瓜就成了万圣节的宠物。

  万圣节的一个有趣内容是“Trick or treat”,这习俗却并非源自爱尔兰,而是始于公元九世纪的欧洲基督教会。那时的11月2日,被基督徒们称为 “ALL SOULS DAY”(万灵之日)。在这一天,信徒们跋涉于僻壤乡间,挨村挨户乞讨用面粉及葡萄干制成的“灵魂之饼”。据说捐赠糕饼的人家都相信教会僧人的祈祷,期待由此得到上帝的佑护,让死去的亲人早日进入天堂。这种挨家乞讨的传统传至当今竟演变成了孩子们提着南瓜灯笼挨家讨糖吃的游戏。见面时,打扮成鬼精灵模样的孩子们千篇一律地都要发出“不请客就捣乱”的威胁,而主人自然不敢怠慢,连声说“请吃!请吃!”

  老年人借此缅怀故去的亲人,年轻人化妆参加刺激的集会,小孩子也能讨要到美味的糖果,万圣节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大人与孩子都喜闻乐见的一个节日。有些朋友时常会认为过“洋节”是一种盲目跟风,其实小编觉得,只要我们了解到外国节日的本质内容,“普天同庆”有何不好?多过几个热闹有趣的节日,不但可以缓和一下经济飞速发展的背后所带来的压力,同时也能拉近我们与世界各民族间的距离。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万圣节在国外的影响力,比如说电影。每年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都会在万圣节前夕推出相应的主题电影,如同我们的贺岁片,由此可见万圣节在当地文化中的深远影响。

  (据全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