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到位 用心“扶”“扶”起来
——天柱县精准扶贫突围纪实
□龙金毓 吴宏 龙艳
去年,天柱县1.8万人顺利脱贫,2个乡镇“减贫摘帽”,6个贫困村成功出列;今年,天柱脱贫攻坚目标是再减少贫困人口1.1万人,2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27个贫困村按国标出列……
小康路上,一户不能掉队,一个人也不能少。
天柱县委书记陆再义掷地有声:“今年,我们聚焦84个深度贫困村,紧盯2个贫困乡镇‘摘帽’和27个贫困村出列的年度目标任务,采取有力措施,务求工作实效,全县上下进一步坚定了打赢深度贫困歼灭战的信心和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脱贫攻坚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天柱县委、县政府始终将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认真落实中央、省、州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和精准扶贫基本方略,职得了显著成绩。
“扶”到位智慧云助力精准识别
9月25日早上,和往常一样,天柱县坌处镇党委书记龙恩海来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登录“天柱智慧扶贫云”管理系统,监督和查看该镇扶贫工作的基础台账、统计分析等各项工作数据。
龙恩海的手机里,“知耻后勇脱贫攻坚工作群”也在不断闪出信息。这个实名组建的微信工作群,县四大班子领导、部门(乡镇、街道)的主要负责同志都在其中。“大家常常在群里晒亮点、曝短板”。
层层倒逼的脱贫攻坚工作使得责任一层层压实,最终归结到精准识别上。今年以来,天柱县强化扶贫对象核实、脱贫攻坚数据清理,在精准对接需求上下功夫,不让一位群众在同步小康路上掉队。大数据平台的引入,让天柱各级干部的工作效率提高不少,也使得他们的工作更有“靶向性”。
通过严格执行“一比对两公示一公告”等相关程序,天柱县查漏补缺净增加贫困人口2547人,清退删除1490户4282人。扶贫云将贫困户享受各类惠民政策和扶持资金实现数据共享,对贫困户基本信息进行逐一比对,修改问题数据1.36万条以上,做到符合条件一个不漏,不符合条件一个不留。
这个大数据平台还成为考核工作人员的重要依据,扶贫项目、贫困户、贫困村的情况在这上面一目了然。在干部考核上,天柱县还下了“狠手”,约谈了脱贫工作不力的4个乡镇3个部门,十多个不合格的“第一书记”全部召回、调整。
“扶”起来转变思想激发内生动力
激发内生动力是深化精准扶贫的基础。
如何改变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村“等、靠、要”思想,确保2020年全面脱贫?
天柱县将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要求党员干部、帮扶企业、村干部、致富带头人等出点子更要增信心,“激活”贫困户的自强自立。用天柱县县长吴绍东的话来说,就是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在吴绍东看来,转变思想是脱贫攻坚道路的第一道关口。
党员干部、帮扶企业、村干部、致富带头人等要转变思想,增强抓好脱贫攻坚的责任意识,要发挥智力、信息和管理优势,带领贫困户开发资源、发展产业,获得稳定经营性、投资性、劳务性和资产收益性等多种收入,实现增收脱贫。天柱县还始终坚持把“扶贫先扶志”作为宣传工作的先导,深入开展好群众工作,加大扶贫政策宣传力度,激发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和自主创业能力。
思想的转变使得党员干部的工作状态、贫困户的生活面貌都“脱胎换骨”——
天柱县蓝田镇东风村总支部书记张美椿,敢想敢干,动员村干和几个党员,跟他一起,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带头成立合作社,让绝大部分群众都通过现金入股、土地入股等形式加入合作社发展产业。2016年带动贫困户50余户加入,实现利益分红40余万元,东风村实现了“空壳村”的华丽蜕变,人均年纯收入从3400多元增长到7500多元。
“我一个人富不算富,要带着乡亲们一起脱贫才算富。”心系家乡父老的天柱县凤城街道南康村人何元钦引导村里人走出了一条用良好生态吸引游客、用绿色优质农产品留住游客的健康发展道路。经过两年的努力帮扶,已实现脱贫出列12户47人。更让人高兴的是,受何元钦影响,南康村90%的外出务工青年纷纷返乡,种植折耳根、西瓜,养殖黑毛猪,创办农家乐等,原本一穷二白的“贫困村”一跃破茧成蝶。
天柱县坪地镇发溪村村民姜先英小时落下残疾,但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一门心思谋划如何致富。他坚持自力更生,潜心研究养鸡技术,去年卖土鸡就获利近5万元,原本贫困的家庭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裕家庭。
用心“扶”分类施策精准实施
结合当地实际,天柱县坚持分类施策,着重强化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能力和救济保障兜底水平,推进长效脱贫。
赖运琴是嫁到天柱联山村的外地人,丈夫外出打工,家里上有奶奶和公公婆婆需要照顾,下有一对儿女要抚养。现在她已经是同源中药生产车间的骨干人员,年收入3万余元。像这样的贫困员工,同源中药有36人,实现了“用工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主要通过帮扶就业、扶持创业,让其能够通过自身的劳动实现脱贫致富。”
天柱县及时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7亿元分配到乡镇(街道),重点用于产业发展。同时,制定出台“一种两养”产业扶贫实施方案、土鸡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绿色农产品“泉涌”工程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实现产业扶贫全覆盖。申报产业直补的贫困户通过项目实施和检查验收后,可一次性享受产业直补资金5000元。
在联山移民社区路边的“天天快餐馆”,35岁的罗水明正在忙着摘菜洗菜,准备客人晚餐的材料。今年6月,她和家人从江东镇民和村竿子溪组搬迁过来,一家5口花了一万元就在这里拥有了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如今,罗水明和丈夫打理小饭馆,两个孩子在县城学校上学。 “挪穷窝、换穷貌”。天柱县“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搬迁对象474户2259人已经入住新居。安置点的学校、医院、物业管理、农贸市场、社区服务等公共配套设施也已全面建成。
构建教育精准扶贫体系,保障贫困地区孩子享受基本教育公共服务,落实高等教育补助政策。多渠道筹集贫困学生资助资金,积极推动社会力量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帮扶贫困学生,减少因学返贫现象发生。
创办合约食堂,防止“因酒返贫”。社会上泛滥的办酒风,不仅让一些原本就比较贫困的家庭,因“吃酒”吃得更贫困,还让一些刚脱贫的家庭重新返贫。“合约食堂”,顾名思义,就是合约化的食堂,在人口相对集中地自然寨,通过利用闲置集体资产、家祠或集体土地等,由寨管委来建设一个集中办酒的房屋,修建好办酒所需的厨房、储物间、饮食间等,购买好锅碗瓢盆、桌椅板凳、电冰箱、消毒柜等器具,约定寨里的婚丧嫁娶事务都到集中点办酒。天柱通过在甘溪侗寨试点成功后全面推广,截止到2017年9月,天柱全县共兴建“合约食堂”80多个,遍布全县十多个乡镇,累计承办酒席600余场,平均每场节约资金5000余元。
另一方面,天柱县积极推进社会救助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对完全或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实行低保兜底救助。基本实现了两项制度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