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2458版 当前B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10-20

黔北饮食文化之魂:传承创新、海纳百川

□阎景虹

  黔北风味菜是黔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博大精深的中华食文化的元素之一,它根置于西南边陲的贵州高原,在民族融合、传承创新中不断提升与发展。

  民族融合奠定了遵义美食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据考古发现,黔北遵义早在20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古时建有鳖国,曾分属牂牁国、夜郎国旁小邑、犍为郡等,明万历28年改土归流建遵义府。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着西南最古老的土著民族——仡佬族。贵州高原山高多瘴气、林深湿度大,加之历史上仡佬族以玉米等杂粮为主,喜食糯食等消化较慢的食物。为此,辛辣植物驱寒除湿、健胃扶正的功能被选择并提炼出来,“辣”成为黔北菜的一种基本味型。同时,黔北山民劳作出汗多,电解质消耗量大,形成对盐的偏爱。春秋后期,土家族、苗族、布依族等民族逐步迁徙来遵,在这片土地上一起生息繁衍开发并逐步融合,喜食酸汤的苗族同胞将“酸”味引入了黔北。

  《遵义府志》记载:“南诏陷播州……太原人氏杨端应募,率其乡人令狐、成、赵、犹、娄、梁、韦、谢八族复之……”(也有观点认为杨端为西南人士,复旦大学教授谭其骧撰文称杨端是四川泸遂人;川大教授蒙默从其说)。自此,大批中原汉族移民到黔北定居,饮食进一步融入咸、酸味型,加之各种宗教流派相继传入,清真菜咸鲜汁浓味厚;佛教菜清鲜淡雅、擅烹蔬菜、以素托荤的象形菜极大丰富素菜内容,黔北菜的辣、酸、咸、鲜个性化更显鲜明,形成了较深的饮食文化积淀。

  抗战时期人口流动繁荣了黔北美食、餐饮文化

  黔北虽有较长的人类活动历史,但一直处于漫长、封闭的农耕社会,商业活动性人口流动少,餐饮业极不发达。直至20世纪上半叶,遵义街上仅有当地人开的意味鲜、四时春等几家小饭馆,专为政府官员、殷实人家宴请宾客的中华楼等包席馆及少量便饭馆、小吃店。

  抗战期间,南京沦陷、重庆沦为“陪都”,遵义、贵阳等“后方”城市成为避难场所,大批军阀、商贾、难民涌入遵义,一些高等学校及学者、艺人随之西迁,各大菜系的饭店、酒楼也纷纷抢滩遵义,使黔北人口剧增,餐饮业一度迅猛发展。1944年,遵义城中心遍布来自各地的116家老字号饭店、酒楼,较有名气的如江浙餐厅、中国餐厅、中央饭店、南京酒家、成都川菜馆、芙蓉川菜社、便利饭庄、原记酒楼、陶园酒家、东北酒家、东笑酒家、正阳楼饭店、南华饭庄、陪都餐厅、上海酒楼、中华楼、源头饭店、瑞亭饭店、天津酒楼、广东酒楼、全盛馆、东来顺餐馆等。

  当时,黔北的风味小吃也有了更大市场。本地的缸钵糍粑、黄糕粑、泡粑、碗儿糕、凉粉、茶汤、三镶包子、蹄花粉、豆花面、羊肉粉及外来的大肉面、馄饨、烧饼、大卤面等,因价廉物美、经济省时而颇受各阶层人士青睐。这一时期,外来烹饪文化、先进厨艺及饮食商业经验为遵义餐饮业注入新鲜血液,使黔北餐饮业跳出了跨越式发展的一大步。川菜、下江菜与黔北菜有机融合,黔北菜由此市肆化、加速发展。

  国家战略形成和丰富了黔北饮食风味的多元化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从全国建设布局、发展战略考虑,先后于上世纪50年代起,动员大批沿海、发达城市的机关干部、商贸职工、产业工人支黔、支内,来遵的有民品工厂、艺术团体、医院、学校等;70年代,大批军工企业随“三线”建设布局入驻黔北,加之大批南下、支黔干部留遵,使遵义成为一座较为典型的移民城市,居民结构包括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士。为适应各方人士的饮食习惯,黔北菜肴潜移默化地吸纳并一定程度综合川、京、沪、津、粤、湘、浙、鲁、苏、徽等地的风味及各大菜系的刀功、火功、烹技等,从而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黔北菜及饮食文化。

  同时,黔菜、黔点在以人为本的一贯原则下与时俱进地发生变化。在倡导健康、安全、文明就餐的今天,黔北的菜肴、小吃味型也在变化中。如传统羊肉粉咸、辣、鲜、香味中的“咸”趋淡,传统的高油腻、高脂肪菜肴逐步被低脂、低盐的清淡菜肴取代,就餐者追求健康的消费观念形成时尚,广大厨艺工作者顺应时代潮流而更新着健康理念、烹饪技法。

  改革开放为黔北餐饮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流动加快、商业迅速发展,大流通、大商业格局逐步形成,黔北餐饮业有了更鲜活的生命力。本地饭店、酒楼的数量、档次不断增多及上升,全国知名餐饮企业也纷纷入遵开设连锁店。如今,各大菜系、各种风味的酒楼在遵义都有市场,从而拓展了餐饮行业管理、烹饪技术交流空间,黔北餐饮业进入新一轮繁荣期。同时,各级党委、政府对餐饮等三产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营造了良好发展环境。近年来,遵义餐饮零售额以年均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餐饮成为发展最快、吸纳和带动就业人群最多的行业之一。

  传承创新、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是黔北菜肴、餐饮业发展的灵魂和生命力。黔北物华天宝、遍地是药材,为遵义人秉承中华食药同源传统,深入发掘、开拓药膳饮食市场提供了广阔的资源空间。尽管黔北菜尚未成大气,但它有着坚实的人文、自然基础。不论是谢世的王炳清、沈远华、沈远明等,还是健在的古德明、唐和章、袁世凡等,前辈烹饪艺术家潜心研发黔菜,不遗余力地为黔菜推广、提高积极奉献之精神,影响和激励着大批热爱烹饪事业、从事餐饮行业的同仁们。他们带出的弟子、再传弟子,已成为黔北烹饪事业的中坚力量;同时,新生力量在黔北这块有着悠久餐饮历史文化积淀的沃土上不断产生,推动着黔北饮食文化走出大山、走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