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民革贵州省委通过提案指出,水运具有占地省、能耗低、运能大、污染小等优势,而贵州目前水运发展,6条水运出省通道中仅有赤水河没有碍航闸坝,其余5条出省通道均被水电闸坝锁住,一条条原本通江达海的河流被截断腰斩为封闭河流,致使水运的长途运输功能丧失殆尽。
针对我省水运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下步发展,民革省委建议:
适应大扶贫战略要求 加快贵州水运业发展
□本报记者 王 吟
通过深入调研,提案认为,贵州具有水运发展的基础;目前,长度在50公里以上的河流全省共有93条,总长度达11270公里,覆盖全省74个县(市、区)。北面通过赤水河、乌江、清水江进入长江通达上海,南面通过红水河、都柳江进入珠江直通港澳。其中,乌江、清水江、红水河三条航道列入国家内河高等级航道布局规划,至2015年年底,全省航道里程达到4000余公里。
贵州具有发展水运的需求;我省2020年总物流量达到12亿吨,其中省际运量占50%,将达到6亿吨。根据分流预测,铁路运能可分流1.5亿吨,公路运能按24条出省通道平均1500万吨分流量测算,可分流3.6亿吨,其余0.9亿吨需要以水运为主的其他运输方式来承担。目前,我省水运五条出省航道通过能力为1600万吨(赤水河:500万吨,乌江:500万吨,清水江:100万吨,都柳江:100万吨,红水河:400万吨),相当于一条铁路的运输量,但我省水运航道的理论通过能力远不止这个数,如果按照省政府2012年批准的《贵州水运发展规划(2011-2030)》实施,则我省水运交通运输通过能力可达到5000万吨(相当于3条铁路的能力),周转量可达到5亿吨公里,是2015年公路货物运输周转量的65%(2015年公路货运周转量7.7亿吨公里)、铁路货物运输周转量109%,可为我省交通提供有效的运输供给。
发展水运是助推我省工业化发展需要;我省矿产资源丰富,当前,正在强力推进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大力推进煤电铝、煤电磷、煤电钢、煤电化“四个一体化”建设。而这些大工业必须要有大通道为支撑,既要解决企业物流进出通畅的问题,更要解决工业产品运输成本降低的问题,而水运无疑就具有这样的功能。我们对乌江沿线政府及开磷、遵义铝厂、瓮福磷矿等进行了调研,仅乌江沿线思南、石阡两县的特色石材对乌江水运的需求就达500万吨以上,上述三大企业要实现产值增长翻番的目标,关键要解决物流瓶颈问题,对乌江水运的需求高达3000万吨以上。如果从全省看,我省招商引资的各类工业企业都对价格低廉的水运同样有需求,所以,加快水运发展,可以有力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另,从坚守生态底线上看,据测算,1000吨级船舶每千吨公里耗油大约是2.8公斤,而30吨汽车每千吨公里耗油则是10公斤。以全省水运500亿吨公里周转量计算,水运与公路相比,将节约36万吨燃油,减排112.14万吨二氧化碳,是落实生态底线的最佳交通运输方式。
我省主要通航河流沿江两岸分布着全省80%以上的贫困人口,是国家和我省实施精准扶贫的重点区域。据预测,如果乌江要达到每年1500万吨的运输量,则需要1000吨级船舶300艘以上,从就业的角度看,300艘船舶可以吸纳3000余人就业。另外,在沿江还可以催生1—2个造船基地,既可以有效消耗近10万吨钢材等过剩产能,又可以通过造船投资,有力拉动沿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提案指出,贵州水运发展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航道不通。在规划的5条水运通道上,除赤水河没有闸坝碍航外,其他乌江、南北盘江红水河、清水江、都柳江都被碍航闸坝截断,通道不通,水运长途运输优势几乎丧失殆尽。
二是航道等级不高。乌江、南北盘江红水河航道现规划等级仅为四级,但两条航道通过水电梯级渠化后已成为库区航道,完全可以达到通航1000吨级及以上船舶的国家三级标准。
三是通过能力不足。现有的水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过去“先电后航”的发展模式,导致通航设施设计通过能力严重不足。乌江上在建的构皮滩、思林、沙沱等3座通航升船机,设计年双向通过能力均不足500万吨,与航道通过能力1500万吨相比,成为一整条航道通过能力的瓶颈。清水江、红水河上通航设施也存在类似问题。
四是沿江产业布局不够。依托廉价的水路运输成本优势,应是工业产业布局、建设各类园区和产业集聚的最佳选择,但乌江、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等主要通航河流,因闸坝碍航、断航,导致工业、企业沿江布局不充分、严重制约我省经济发展。
五是水运投资不足。据统计,从1951-2015年,64年时间全省水运共投入资金79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9亿元、交通运输部投资16亿元、省级财政投资18亿元;其他港口码头、造船等社会资金投入36亿元外,按4000公里航道计算,真正用于航道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每公里仅100万元左右,导致水运成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突出的短板。
针对以上问题, 民革省委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快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一是加快主通道建设。重点要加快打通乌江、红水河两条水运大通道,积极推进乌江通道三级航道升级改造、南北盘江-红水河通道扩能建设和清水江出省水运辅助通道建设等项目的前期工作,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交通新供给。二是加快路港连接建设。全面统筹沿江地区公路和港口码头衔接的规划与建设,结合我省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县乡道和农村公路规划,加快公路与港区、码头的连接线建设,解决进港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强化港口集疏运服务能力。三是加快港口枢纽建设。按照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港口和物流体系的要求,结合工业园区、产业园区、物流园区的实施,围绕乌江、南北盘江-红水河水运大通道,加快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港口枢纽。通过港口主枢纽的打造,实现以港兴城、以港兴园的经济发展新目标。四是积极推进库区水运建设。库区水运是库区周边群众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推进库区水运建设,有利于为周边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提供更好的水运基本供给。同时,有利于进一步开发、利用库区形成的旅游资源。
(二)加大政策支持和扶持力度。一是落实省级水运专项预算资金逐年增长政策。2013年省政府作出了每年安排3亿元省财政预算用于水运建设发展,并逐年增加预算安排的政策,但至今水运专项资金3亿元一直没有增加。为加快水运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加大对水运基础设施建设省级财政预算资金的投入力度,在现有预算资金3亿元的基础上按10%逐年递增。二是出台航道通航设施收费政策。为规范通航设施的管理以及创新乌江提等扩能工程融资模式,目前省交通运输厅正在研究起草《贵州省通航设施管理办法》,拟出台航道通航船闸建设实行收费的政策,以收费权抵押解决融资难题和引入社会资本进行PPP模式建设,建议省政府加快本办法的出台。
(三)引导和培育水路运输市场。不断加强宣传力度,动员和吸引沿江工业产业布局,积极培育水路运输市场,大力推进船舶标准化、大型化工作,不断优化船舶运力结构,发展公、铁、水等多式联运,充分发挥水运的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