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235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09-27

品茗活动高潮迭起 引爆内蒙呼和浩特


打造中国茶业第一品牌 力推贵州绿色生态发展


——2017“丝绸之路·黔茶飘香”推介活动回眸(5)


□肖一璇 范仕胜 王志 蒋照俊 周梓顔 本报记者 黄福九


  9月14日上午,2017“丝绸之路·黔茶飘香”呼和浩特站贵州安顺茶品茗活动启动仪式,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区九久茶城广场隆重举行。贵州茶如约和当地市民见面,将一场精彩绝伦的茶叶盛宴呈现在市民们面前,给市民带去一缕贵州茶香,为期3天的万人品茗活动,与内蒙古人民分享了具有“翡翠绿、嫩栗香、浓爽味”贵州绿茶特点的安顺茶。

  记者了解到,玉泉区是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核心区,有着43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大召广场旁边是呼和浩特市最著名的旅游景点——大召寺。位于广场对面的九久街茶叶批发市场是内蒙古最大的茶叶集散地,总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拥有超过300多家全国各地、各类名茶经营商户。

  此次活动由贵州省农委、省工商联、省商务厅、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主办,省茶文化研究会、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省茶叶协会、省茶叶学会承办,中共安顺市委员会、安顺市人民政府执办。原副省长、贵州省茶叶协会会长禄智明,安顺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熊元,贵州省农业委员会主任助理诸云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刘照江,贵州省绿茶品牌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徐嘉民,内蒙古贵州商会会长龙兴荣,内蒙古草原茶路协会会长孛·乌兰娜,内蒙古草原茶路协会秘书长赵文耀,安顺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宋正钧,安顺市农业委员会主任丁乃奇,安顺市农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郑秀梅,以及贵州茶企代表团、内蒙古贵州茶经销商等参加了启动仪式。

  原副省长、贵州省茶叶协会会长禄智明宣布贵州省2017“丝绸之路·黔茶飘香”呼和浩特站贵州安顺茶品茗活动启动。

  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副区长刘照江致辞。他说,近年来,贵州省茶产业发展势头迅猛,茶园面积已跃居全国第一,是无污染的高原茶区。其中安顺茶叶创制了朵贝茶、云针茶、瀑布毛峰等众多名优茶。贵州绿茶拥有着农业部认可的“翡翠绿、嫩栗香、浓爽味”的独一无二品质,是消费者买得舒心,喝得放心的干净茶、健康茶和安全茶。

  “此次‘丝绸之路·黔茶飘香’活动在我们玉泉区举办,这是一份荣幸,更是一种使命。”呼和浩特玉泉区副区长刘照江如是说。“接近3万平方米,这条拥有超过300多家全国各地、各类名茶经营商户的贸易街,是自治区茶叶产业发展的龙头,也是茶叶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既带动着经济的发展,同时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贵州安顺市农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郑秀梅在启动仪式上推介说,安顺茶具有“贡茶”的贵气、“味精”的灵气和“干净”的底气。目前,安顺已成功创建了安顺市区域公共品牌“安顺瀑布茶”、普定县区域公共品牌“朵贝茶”,“黄果树毛峰”,“朵贝茶”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瀑布毛峰”成为贵州省五大名茶之一。“瀑布毛峰”参加首届“中茶杯”即获特等奖;20多年来,安顺茶获得国家、省级各种荣誉20多项。

  据她介绍,安顺市现有茶园面积达68万亩,投产32万亩。无公害茶园认证面积发展到19.5万亩,绿色食品认证面积0.7万亩,有机食品认证面积0.34万亩。

  近年来,贵州省茶产业发展势头迅猛,茶园面积已跃居全国第一,贵州全境是无污染的高原茶区。贵州绿茶拥有着农业部认可的“翡翠绿、嫩栗香、浓爽味”的独一无二品质,是消费者买得舒心,喝得放心的干净茶、健康茶和安全茶。安顺茶叶作为贵州茶的代表,创制了众多名优茶,诸如朵贝茶、云针茶、瀑布毛峰等等,朵贝茶更曾是明朝崇祯年间的贡品名茶。

  安顺与内蒙古其实有着深厚渊源。在介绍安顺茶的同时,贵州省安顺市农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郑秀梅向参会嘉宾说起了安顺茶的文化历史。她说,安顺居于茶树起源核心区域,拥有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的气候特点以及典型喀斯特地貌的烂石岗、砂砾壤,形成得天独厚的优质茶原生地。安顺先民,自古就有采茶食饮、健身治病的习惯。

  至今,你到安顺仍然可以体验茶马古道、茶马驿站、茶馆遗址等珍贵遗存;安顺全域遗存的贡茶古树,更以活化石向你讲述安顺“普定朵贝茶”、“镇宁白沙茶”、“永宁毛尖茶”作为贡品上贡朝庭的历史。1960年,周恩来总理出国访问途经贵阳对喝的安顺茶大加赞赏;总理深情的说,安顺茶“色清味甘,芳香浓郁”。中国茶叶业界的权威评价说:“茶叶,贵州是中国最好的,安顺是贵州最好的。”

  贵州省绿茶品牌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徐嘉民率队的30家贵州茶叶企业代表团代表,通过现场冲泡、现场讲解、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形式,展示了多彩的贵州茶文化、民族风情;品茗现场旁,林茶相间的贵州茶园风光、最美茶乡图片展,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市民和游客,让呼和浩特的市民在干燥的季节里喝到一杯爽口好茶的同时,还欣赏到贵州丰富的茶俗文化、茶园风光、茶山美景。30家企业共销售茶产品1200公斤,销售额15万余元。

  得知推介会举办的消息,前来品茶、购茶的市民和游客纷至沓来,每个展位前都挤满了人,有的独自在展位前品茶并不时点头赞许,有的三五成群对喜爱的茶品头论足一番,有的认真听着销售人员的讲解,不一而足。在展区内,各家销售人员们,人人使出了浑身解数,不仅要不停地向顾客介绍自己经营的茶品的特点以及茶蕴含的茶文化,还要给顾客们献上功夫茶,高潮迭起,精彩不断,贵州茶企代表团各个单位的展位上,一个个忙得团团转、累得满头汗。

  今年,是安顺市党委政府首次执办“丝绸之路·黔茶飘香”推介活动,第一次向北方地区人民展示贵州安顺茶独特的优良品质,在分享多彩贵州生态茶叶的绿色与健康的同时,茶叶经销商们收获多多,尤其显得骄傲与自豪。

  在充满历史传奇的内蒙古,安顺茶携香而来,一盏盏、一杯杯清茗献与这无垠大草原,是安顺茶开辟新的市场、树立品牌形象的大好时机。

  据悉,本次活动是“2017‘丝绸之路·黔茶飘香’茶产业推介活动”第一阶段的最后一站,是继重庆、西安、兰州、西宁、太原站推介活动之后,再次为西北人民带去“贵州茶香”,自然地,引起举办地领导、同仁与市民、游客的关注与重视,受到业内和社会各界的瞩目,自在情理之中。

  为打造中国茶叶第一品牌

  省政府出台《发展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

  建150个示范点 带动56万人脱贫

  本报讯 (记者 黄福九) 为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进一步促进全省茶产业转型升级,助推脱贫攻坚和农村经济发展,近日,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贵州省发展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下发各地各部门执行。

  《方案》的总体目标是:(1)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高品质绿茶为方向,茶园面积稳定在700万亩,投产茶园面积600万亩,打造符合欧盟标准的茶叶基地150万亩以上,茶叶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100%。(2)茶叶加工企业4500家,年产量力争达到45万吨,产值力争实现500亿元,打造10亿级大型茶叶企业(集团)2个以上。(3)把贵州建设成为中国茶叶的原料中心、加工中心,茶叶自有品牌销售比重达70%。(4)出口大幅增长,贵阳海关出口及转口金额突破1亿美元以上,将茶产业打造成为贵州现代农业第一产业、贵州第一出口农产品、中国茶叶第一大省、中国茶叶第一品牌。(5)建150个示范点,带动400万茶农就业、56万人脱贫,成为山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

  《方案》的年度目标是:(1)2017年,全省投产茶园面积稳定在525万亩以上,茶叶总产量31.8万吨,总产值342亿元;茶产业成为全省43个茶叶主产县主导产业,带动脱贫14.6万人,人均增收2530元。(2)2018年,全省投产茶园面积稳定在560万亩以上,总产量38.5万吨,总产值430亿元;强化43个茶叶主产县茶产业主导地位,带动脱贫23.9万人,人均增收2560元。(3)2019年,全省投产茶园面积稳定在600万亩以上,总产量45万吨,总产值500亿元;强化43个茶叶主产县茶产业主导地位,带动脱贫17.5万人,人均增收2680元。

  其中,茶旅一体项目建设目标是,新建改造茶文化项目10个,新建改造茶叶观光园50万亩。

  为了《方案》全面贯彻落实,省政府明确制定四条保障措施:(1)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和完善省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完善省茶办组织机构,稳定茶产业发展队伍。各市(州)和茶叶主产县要分解落实茶产业扶贫目标任务,制定切实有效的工作措施和步骤,促进农民增收。(2)强化改革创新。推广六盘水“三变”经验,引导农户茶园通过入股等方式,向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集聚。(3)强化资金保障。安排省级茶产业专项资金,整合省扶贫、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中小企业发展、市场开拓与电商发展等专项资金,协调省内外金融机构创新茶产业金融产品。(4)强化督促检查。将茶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对推动茶产业精准扶贫贡献突出的县(市、区、特区),给予重点扶持;对贡献突出的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企业,茶馆(楼)、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给予奖励。

  省农委将投入3500万元全力支持茶产业发展

  本报讯 (记者 黄福九) 近日,从贵州省农业委员会获悉,为提升茶叶生产效益,该委今年安排3506万元资金,用于支持茶业基地建设、质量安全监管、机械化采摘等项目。

  具体任务是,把43个茶叶主产县纳入补助范围,其中80%的补助资金向深度贫困县和贫困县倾斜;按照每亩茶园补助不超过100元标准,加快实现全省35万亩茶园提质增效。

  为加强补助实效,该委将对43个县的目标任务、项目执行、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认真督促检查,以防止违规挪用、套取、骗取补助资金等情况的发生,确保该项投入的针对性、目标性、实效性。

  贵州省作为打造全国茶叶重要原料中心和加工中心,任务艰巨。根据省政府的安排,2017年至2019年,茶园面积将稳定在700万亩,投产茶园面积达到600万亩,茶叶出口及转口金额达到1亿美元以上,带动400万茶农就业增收,56万人脱贫。

  黎平县吹响茶产业脱贫进军号

  本报讯 (李宇骐 记者 黄福九) 9月12日,黎平县茶叶产业三年攻坚工作领导小组暨秋季攻势工作会在黎平县人民政府召开,会议由县茶产业攻坚领导小组组长、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刘青主持,县政府副县长张秀源、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远亮、县茶产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会议就黎平县委县政府“6+7”三年脱贫攻坚方案暨茶产业三年攻坚方案进行责任分解落实,并对黎平县茶产业秋季攻势工作作了安排部署。

  会议指出,黎平县茶产业秋季攻势重点围绕以下方面攻克和突破:1、新建及改造低产茶园2万亩;2、狠抓秋茶生产,力争突破秋茶产量5000吨;3、加强秋季茶园管理及质量监管,全面开展茶园清园行动;4、加快中国侗乡茶城装修及茶企入驻,力争年底开业;5、积极申报脱贫攻坚子基金,确保产业资金保障;6、提升加工能力,按茶区划分,科学规划布局加工厂房建设;7、做好古茶树、野生茶树资源普查及保护;8、鼓励茶企到一、二线城市开办窗口;9、加大区域品牌广告宣传力度;10、抓住"组组通公路"机遇,加快茶园基础设施建设等十项工作措施。

  按照黎平县委、县政府秋季攻势的统一部署,黎平县茶企开足马力,投入秋茶生产。

  据了解,黎平县一般在11月上旬结束秋茶生产,今年部分地区会持续生产到11月底。受益于机械采摘的推广,茶青下树率大大提高,订单量也显著增加。

  黎平县茶叶局随机对不同乡镇的几家企业进行抽查,各企业加足马力,争取订单、力求创收,积极带动农户脱贫——

  位于德凤镇的贵州省黎平县侗乡春茶业有限公司,预计今秋生产大宗眉茶50吨;

  位于高屯镇的黎平县桂花台茶厂已经完成了50吨大宗眉茶的生产,即将开始生产边销茶,预计生产300吨;

  位于敖市镇的黎平县敖市镇盈春台茶业有限责任公司,预计今秋生产大宗眉茶80吨;

  位于德顺乡的贵州省黎平呀啰耶茶业有限公司,目前已完成眉茶生产80吨,预计今秋总共生产大宗眉茶200吨。

  桐梓县倾力打造茶旅产业扶贫示范基地

  本报讯 (林小钰 记者 黄福九) 近日,记者从省茶办获悉,桐梓县以容光镇、马鬃苗族乡丰厚的古茶文化和独有的红苗文化为主线,拟建设1万亩核心示范园区,带动全县宜茶区域发展精品茶叶种植10万亩,同时抓好茶叶产品加工包装和品牌推介,计划用5年时间着力打造茶旅综合体,引起各方关注。

  该扶贫示范基地建设、推进的具体措施是:

  一是组建红苗民宿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与森航集团合作,签约资产交由公司统一打造、经营、管理,群众闲置的房间按每月6元/平方米保底分红。合作期间,前三年合作社按营业额的5%提取资金,后五年按每年递增1个百分点提取资金用于合作社管理经费和股东二次分红,村级按营业额的2%提取作为集体经济。现用闲置房间入股分红的贫困户有12户,非贫困户28户。

  二是组建茶产业合作社。将群众土地资源折资入股到森航公司,公司按土每年280元/亩、田每年320元/亩保底分红,现用土地入股的群众有1027户,其中贫困户有142户,非贫困户885户,户均增收达4380元。

  三是组建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将政府性投资的项目资金入股到森航集团,现已将财政扶贫资金300万元入股到茶叶基地建设,按212户贫困户户均14150元量化入股,保底分红每年收入849元,还吸引了当地一些农民纷纷入股,让农民成为基地参与者、拥有者,帮助828人实现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