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的经验总结
——略谈李兴平《教育求魂》的三个特点
□蒋明理
前不久,我收到余庆中学李兴平老师赠送的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教育专著《教育求魂》,非常高兴,可喜可贺。
我与该书作者李兴平相识多年。李兴平老师是余庆县龙溪镇人,在读大学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7年从贵州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一直在家乡从事中学教育工作,现任余庆中学党支部书记、高级教师、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他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以“爱心、耐心、匠心“培养学生,对学生健康发展负责的教育理念深深根植于思想和行动之中;他注意针对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务实的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相互学习和探究实践的能力;他注意把传授知识、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有机结合,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上下功夫,取得突出成效,多次获得高考教学成绩奖和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工作之余,他积极思考和总结教育教学的得失,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撰写了大量教学研究文章,先后在《中学政史地》、《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等报刊发表,主持编写了地方教材《余庆历史》、《红军三过家乡》、《余庆中学历史与文化》等,还出版了个人诗歌散文集《驿道时光》。
李兴平老师所在的余庆中学是我的母校。该校创建于1943年,1982年被省教育厅命名为贵州省重点中学,1994年发展成为普通高级中学,2004年被评为贵州省三类示范高中,2008年升级为省级二类示范性高中。长期以来,该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至善”为学校核心文化理念,以“做备受社会尊重的人”作为办学愿景,用“厚德求是”的校训严格要求师生,践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进入新世纪后,学校从实际出发,坚持立德树人,以“五心教育”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面推行“五环”教学模式为主要载体的高中课程改革,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结构,使学校教育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高考升学率和学校知名度逐年提高,其综合考核多项指标在遵义市名列前茅。《教育求魂》一书,正是作者在余庆中学多年潜心教育、善于思考、不断实践的结果,也是对余庆中学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注重教育质量的经验总结。
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我对教师有着天然的好感。读罢《教育求魂》一书,作者那份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与执著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作为一个西部农村中学的教育工作者,他几十年如一日踏实做人、认真做事,在教学中勇于思考并不断追寻教育的真谛,令我十分钦佩;尤其是关于新形势下学校如何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教师如何既教书又育人的丰富实践和成功经验,给我留下良好的印象。其中,让我感受最深刻的有以下三个显著特点。
一是内容充实,针对性强。《教育求魂》共分为党建思考、育人探索、教学实践三个部分,计25万字,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内容详实,论述深刻,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普通高中办学的目标任务、实践探索和成功做法。如在《和谐校园的基本特征和构建思考》一文中,提出了“教师的酸甜苦辣和学生的喜怒哀乐都是生命的一种体验,校园在琅琅的书声、嘹亮的歌声和欢快的笑声中铸就未来的希望和梦想。”《余庆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一文,则提出了“把学校建设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教师成功的舞台和师生温暖的家园。”同时,书中更多的内容是侧重于加强学校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学教育实践等微观层面具体问题的论述。如《铸就高尚师德风范树立良好师表形象》,从“仁、智、勇、廉”四个方面归纳了教师队伍形象,在《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十个原则》中,对后进生转化工作的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总之,作者在大量文章中,既针对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展开探索,做到有感而发,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从一个侧面也是对贵州省农村学校如何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发展的探索和总结。
二是立足点高,目的性强。《教育求魂》紧紧泪绕“培养什么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性问题进行深刻论述。如在《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中,作者对教育的星空作了细致分析,提出了“树立正气、保持锐气、涵养大气、增长才气、珍惜傻气"的具体要求。在《以“五心”教育为载体涵育学生健全人格》中,提出了 “社会主义教育的根目的是使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学校的使命不仅仅是交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一种信念,一种做人的准则,让学生养成一种足以支持走完以后奋斗道路的强大精神力量”的观点。在《以十六大精神为指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明确提出了“铸造青少年健康饱满的人格,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学业成绩、创新实践能力和良好心理素质的良性互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现代意识的中国公民”的目标要求,并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比如,在学校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问题上,提出了“以爱国主义为主线,以‘五心’教育为基本内容,以基础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为重点,以系列化活动深化主题,依靠学科渗透、活动体验、文化熏陶三条途径。强调理论与实践、校课内与谋外、校内与校外、显性与隐性四个有机结合,注重学生内在情感的需要,将外在道德的要求化为学生内在的自觉行动,引导学生由他律走向自律,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从而较好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学校如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如何遵循教育规律、如何培养“四有”新人等重大问题。
三是经验适用,实践性强。《教育求魂》是作者多年来对学校工作的实践和经验总结,既有适当的理论阐述,也是实践过程及具体方法和效果的展示。在“党建思考”部分,有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深刻理解,也有学校党组织通过抓党员教育与管理、用党建统揽学校工作,促进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提升的有效做法。如,《加强“五个结合”提高创先争优实效》一文,提出“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结合,着力解决发展的核心力量问题、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着力解决发展的能力水平问题、与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结合,着力解决学以致用问题”。在“育人探索”部分,作者系统总结了构建和谐校园、发展学校文化、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基本经验,又从微观上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意义和措施进行了归纳总结。在“教学实践”部分,作者不仅从现代教育理念、教师专业素养、有效教学组织与实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刻阐述,同时更多的则是从历史教学的角度对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以及如何提高复习效果迎接高考等问题,有针对性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和例证。尤其对中小学如何抓党建和思想教育、如何深化课程改革、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和总结,并找到了正确的答案。因此,该书对中小学教育尤其是对教育干部的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是一项以生命点燃生命、以灵魂唤醒灵魂的百年大计,发展教育是一项关系国家和民族兴衰成败的宏伟事业。李兴平老师的《教育求魂》一书,不仅真实记录了他在追寻自己教育的理想历程,更用实践回答了新形势下如何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如何将学校党建与教育工作深度融合,追求有温度、有深度、有灵魂教育等重要问题,因而具有较强的理论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教材。我有理由相信,该书的出版和发行,必将对激励我省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潜心教育、立德树人、为人师表、争当“四有”好老师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系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常务副秘书长,贵州省作协会员,出版有专著《岁月墨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