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书法、篆刻、中国画的学习和创作已有二十六个年头,书、画、印早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艺术道路上的点点滴滴,赋予了我生命和生活中的精彩。朋友开玩笑,说我是给点“阳光”就能灿烂。是的,书画艺术之于我,就是那道温暖的“阳光”。阳光要共沐,精彩须分享。专栏的设立,便是要把我于书、画、印艺术道路上的感悟化作文字,与大家来共同探讨和分享那些关于艺术的有趣。我不是作家,但艺术发乎本心,凭心而语,有感而发,所语应算“良言”,“静玉”生香,心香沁人,若有共鸣处,良静便得心安矣。——专栏作者:秦良静(贵州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贵州省政协书画院秘书长、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
五体书法谈(一)
——从“正书”说开去
书分五体,“真、草、隶、篆、行”,这是一个书法常识,其中的“真书”,又称“正书”或“楷书”。
“正书”之名相传起于东汉书法家王次仲。宋《宣和书谱》:“字法之变,至隶极矣。然犹有古焉,至楷法则无古矣,东汉章帝建初(76-84年),有王次仲者,始以隶书作楷法,所谓楷法者,今日之正书是也。” 随着书法艺术的不断繁荣发展,到了当代,“正书”的范围拓宽到楷、篆、隶书三体,每一种字体都是一部书法史。可以说,五体书法的字体演变历史完整地涵盖和记录了中华文明的起始和发展。
在这里,我们先来谈谈楷书艺术的方正之美和端庄之态。楷书发展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唐代,到了明清时代,楷书的风格更趋于一种文人情怀,表达文人的风雅相尚和笔情墨趣。书学历史上的楷书名家众多,惯称“欧体、虞体、褚体、颜体、柳体、赵体”等等。楷由隶变,初期的楷书仍保留着一些隶笔特征,三国时期的曹魏书法家钟繇相传为写楷书的第一人,其代表作《荐季直表》《宣示表》至今都是学书人的范本。东晋王羲之的楷书代表作有《黄庭经》《乐毅论》,其子王献之有《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二王”父子的楷书风格充分地表现出了一种婉约典雅和清丽自然的平和之美。当然,由于历代帝王将相的推崇和世人对中庸之美的青睐,以及不排除法帖被后人摹刻美化等等原因,“二王”、钟繇始终被认为是“正统”书法的代表之一,而在其后的北朝碑版书法,在较长一段时间里未被得到广泛的关注。实则,由于北碑书法多为民间书匠刻手,常见生僻别字现象,穿插了大量佛造像和少数民族的秉性特点,整体书风反倒呈现了一种朴茂率意、生动活泼、一任自然的特点,较为著名的有《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碑》及各类墓志书法。对于书法学习者来讲,一味地学帖,或一味地学碑,都是片面的做法,追求碑帖相通、相融相合、表达情感才是艺术的本真所在。
唐代楷书可以说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空前繁荣,可谓百业俱兴,同时也是历史上最为推崇书学的一个时期。书法取仕历来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对于文人雅士和朝官之人,更加呈现出多种风格并存,百花齐放的态势。唐代楷书尤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为代表,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唐代书法讲究书学法度法则的运用,唐太宗即有《笔法诀》行世,欧阳询有《三十六法》《八诀》,颜真卿有《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张怀灌有《用笔十法》,以及广泛应用于初级书法教学,沿用至今的《永字八法》《五字执笔法》均出自于唐代,进一步强调了笔法和执笔之法的规范。仅就《永字八法》《五字执笔法》,就有很多研究探讨的知识性和趣味点,在今后的专栏中,笔者还将以此作与大家进一步交流。
唐代楷书一方面强调法度森严的字法笔法系统,由于其文化思想的开放,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最为抒情达意的“狂草”,以怀素、张旭为代表,世称“颠张醉素”,体现出了唐代开拓创新的精神层面。
崇尚法度的另一面,狭意是讲楷书的方正严整和书写法则不可越雷池半步,要严格按规定动作来完成个性的表达,这对于后人学书来讲,也受到了极大的束缚和制约。宋人的书学评论也提出了这样的质疑,如姜夔《续书谱》云“唐人笔下,应规入矩,无复魏晋飘逸之气”;清人康有为更说唐代书法“几如算子”“整齐过甚”等等。言之凿凿,不无道理。我们反过来看,虽言之法则森严,布如算子,但也并非死板滞固之法,不然何以有唐代楷书风格众多,各有体貌而又渊源有自呢!宋元明清诸家皆有取法唐楷而自成路数者,无不归功于晋唐以所树立的学书体系,特别是当北碑书风被引入书学审美接受的范畴之内时,楷书形态更加呈现出了异彩纷呈的风貌。但无论以哪一种体系来作为取法对象,都不会违背书法艺术的发展规律,就是兼收并蓄、相互融合、保持共性、突出个性,用文字、内容这一载体,来抒发书法家的艺术情操、情怀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