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217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08-24

加强贵州生态安全建设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刘济明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政治安全、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一样,都事关大局,对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影响,生态安全是其他安全的载体和基础。生态破坏将使人们丧失适于生存的空间和资源条件,我国在2000年发布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要着力树立生态观念、完善生态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

  我国领土广阔,东临海洋,西有世界屋脊,地形西高东低,生态安全受国外影响甚小,基本上取决于我国自身生态环境。可以说,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影响别国的多,受国外影响的少。因此,我国生态若不安全,不能怪别人,只能怪自己;要安全,也不能靠别人,只能靠自己。贵州地处长江、珠江两江上游,位于云贵高原东侧,其生态安全也主要取决于我省自身的治理和管理。

  一、我省生态安全面临的挑战

  贵州是山区省份,自然环境相对脆弱。我省历史上就是一个自然灾害灾种多、灾情重、灾害频繁的地区。几十年来更加剧烈的人类活动,已累积大量的生态隐患和环境欠债,构成对我省现在和未来发展的威胁。

  (一)生态安全意识淡薄。认为生态安全是国家的事、他人的事,与自己没关系,对破坏生态安全行为漠视,甚至是参与其中。农业方面表现在:农药、兽药的滥用,盗砍滥伐林木,滥捕滥猎野生动物,种养殖对水体、土壤的破坏。工业方面表现为:废气、废水、废渣的违规排放堆放,生产生活垃圾处理不当,白色污染较为普遍。河流污染、湿地破坏、优良生态系统的违规改造等导致物种灭绝。

  (二)水资源危机。我省特殊的地质地貌条件导致工程性缺水严重,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已构成严重威胁,广大山区饮水困难,直接威胁着人畜生存;众多河流、湖泊的污染,不仅妨碍工农业发展,而且直接影响河流和湖泊周边地区饮用水的安全。南明河等水体的治理,尽管投入资金巨大,效果并不十分明显。

  (三)石漠化严重。目前贵州省的石漠化土地总面积达7.9%左右,面积大约有138.9万hm2。石漠化不仅使土地丧失最基本的生产力,而且还严重地威胁到农林牧业的正常生产,甚至使人类失去赖以生存的根本条件,石漠化给贵州的生态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四)土壤污染严重。据学者研究,贵州省的农田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达到2.81,污染等级中度。土壤污染使农业产品和人居环境的安全受到威胁。污染物严重超标的农牧业产品已构成对我省食品安全的严重威胁。到目前为止,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这就使重金属污染的预防和监测变得尤为重要。

  (五)水土流失情况日益加重。贵州省处于长江、珠江上游的分水岭地带,地形地貌多以丘陵为主,山高坡陡,人为活动对植被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给我省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如,耕地资源面积逐年减少;河流的河床被抬高、一些水利电力工程受到建设使水环境破坏;土地的养分流失,地力下降,从而使粮食产量偏低,导致生态环境的快速恶化,使一些地方完全丧失人类生活生存所必须的基本条件,被迫迁移他乡。

  (六)开发矿产资源带来的问题。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能够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扰动环境。在开发利用矿山的同时对环境、资源保护的力度不够,使矿山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加脆弱、灾害发生的次数也不断增加。大量的地下开采能够诱导崩塌、瓦斯爆炸、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另外,露天煤矿开发后大多数没有进行有效的复垦,从而形成大片的荒漠化区域。矿产开发技术落后,不注重环境保护,污染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植被、空气等,引发一连串的生态环境问题。

  (七)地下水污染严重。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贵州省地下水由于特殊的喀斯特地理环境,极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且一旦被污染,要想治理和恢复非常困难。总体上来讲,贵州地下水的污染来源主要包括SO2、NO2等物质随降水落到地面后渗入土壤,土壤中的剩余农药、化肥和污水灌溉等农业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各种废弃物。

  (八)不合理的开发建设,忽视环境保护工作。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和适应GDP 政绩考核的要求,在一些项目开发上缺乏生态安全的论证,即使有论证也是为了给项目实施开绿灯,重经济行为忽视生态保护。在矿山开发、城市建设、公路铁路建设等方面随意占地,河流治理、火电、风电、水电项目实施忽视了对环境的影响,一些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业仍然存在。在经济利益占主导地位的格局下,使保护生态安全的法律法规从属于相关政策和地方保护之中。

  二、对策建议

  (一)构建社会生态安全的教育新体系,把生态文明融入血脉。坚持向全社会普及生态学的基本知识,把“地球对人类活动的承载力有极限”、“人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必须和谐”这些重要道理,以中、小学生可理解的方式,融入教学的内容中。在大学中开设生态学公共课程,在国家机关与事业、企业组织的管理者队伍中,有效地普及生态学与生态安全的知识尤为重要。建议党校要开设 《社会生态学》必修课。同时,从学校、传媒、法律法规层面,加大宣传力度,使生态安全意识深入人心。

  (二)加强生态安全法治建设,构建生态安全法律保障。目前,生态方面的立法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多头执法、执法不严现象仍然存在。一是要加强立法工作,在现有各类法律法规基础上,立足生态安全需求,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安全法律支撑体系。二是要加强执法工作,对于事关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事件,要开展多部门联合执法,并且大幅提高生态环境违法成本,做到不越雷池一步。三是要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积极主动地监督危害国家生态安全的行为,并对举报危害生态安全行为的人给予适当奖励,形成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

  (三)加快生态安全体制机制建设,构建生态安全制度保障。整合相关的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有效的监督考核与问责机制,确保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实施的效果。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对本辖区的生态安全状况负责,将生态安全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生态安全”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指标之一,对由于干部失职、渎职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和严重后果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四)建立生态安全评估预警体系,构建生态安全技术保障。充分挖掘和运用大数据,综合采用空间分析、信息集成、“互联网+”等技术,构建生态安全综合数据库。通过对生态安全现状及动态的分析评估,预测未来生态安全情势及时空分布信息。在此基础上建立生态安全评估预警体系,建立警情评估、发布应对平台,充分保障我省生态安全。

  (五)整合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构建生态安全措施保障。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针对关键问题,整合石漠化防治,育林造林,治理土壤污染和地下水污染等重大工程,构建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协调联动机制,发挥人力、物力、资金使用的最大效率,实现生态安全效益的最大化。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贵州大学林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