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进一步传承黔菜精华、弘扬黔菜文化、打造黔菜产业、推动黔货出山,促使贵州绿色优质农产品不断“泉涌”、走向全国、风行天下,带动山区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贵州省政协组织开展了大美黔菜展示品鉴推广活动。活动从今年4月开始,分为各地初选、市(州)展示品鉴、年度展示品鉴三个部分,将持续到今年底,为大美黔菜、生态食材迈步全国、走向全球奠定基础。
8月10日,由贵州省政协主办,省政协办公厅、省商务厅、黔东南自治州政协及白云区委、区政府承办的大美黔菜展示品鉴推广活动第四站——黔东南菜品集中展示品鉴在白云蓬莱仙界景区隆重举行。活动现场,80道由当地专家、大众评委推选的黔东南美食轮番上桌展示,并接受由24位餐饮行业专家、媒体代表、社会人士组成的品味团品鉴,最终投票评出雷山鱼酱酸汤鱼、侗家烧香猪、塔石羊瘪等40道菜品、小吃,代表黔东南参加全省年度展示品鉴及推广。
黔东南:家常隐大美 盛馔显风华
文/图 本报记者 田锦凡 姚晓凌
“从8月12日到今年底,山东游客到施秉旅游,凭有效证件所有景区免收门票费。”
8月11日下午,“中国聚宝盆·大美黔东南”黔东南州(施秉)旅游宣传营销推介活动走进山东济南,这条现场消息很快引爆山东人的朋友圈。
“全国各地的山东人民,无论你是否前往那些美丽的景区旅游,请一起用点赞、转发的形式,向好客的黔东南人民送上诚挚的谢意!”当晚,《游完华夏·大美神州》系列专题作者李玉贺通过今日头条如是呼吁。
一天后,在黔东南州府所在地凯里市苗侗风情园,一席万人长桌宴迷住来自全国及世界各地的游客——酸汤鱼、盐菜扣肉、农家小米渣、腊肉香肠等10余道地方特色菜,从嗅觉、视觉、听觉、味觉全方位演绎原生态民族风情,使人体验到了绝美的苗侗文化。
“走进黔东南,不仅气候宜人、山美水美人美,少数民族的地道食物更美,美得让人神采飞扬、乐不思蜀!”一位山东籍游客评价说。
美景、美食美美与共,触动越来越多的人迈开向黔东南追寻美、感受美的脚步。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这个意欲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自治州接待游客4576.4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87.07亿元;“吃”位居旅游六大要素之首,2016年全州餐饮业零售额为27.10亿元,同比增长20.6%。
“提起黔东南,我印象比较深的是酸汤。”到贵州“因旅而商”的台湾客商李俊丽,是大美黔菜展示品鉴推广活动第四站——黔东南菜品集中展示品鉴的一名评委。8月10日,她一个下午尝遍80道苗侗美食后,禁不住发声赞叹:“每道菜都是民族饮食文化的结晶,都能给人一种味蕾大开的感觉……”
当天,由24位餐饮行业专家、媒体代表、社会人士投票评出的雷山鱼酱酸汤鱼、天鹅酥、侗家烧香猪、塔石羊瘪等40道美食,拿到了代表黔东南参加大美黔菜全省年度展示品鉴推广的“门票”。
而类似与美食相关的活动,在黔东南并不鲜见。一个月前,全州39家餐饮店、40名厨师、189道菜品就刚汇聚凯里比拼厨艺,还评出了贵州亮欢寨餐饮娱乐管理有限公司等“十佳餐饮名店”、红酸汤带皮牛肉等“十佳名菜”、潘仕琪等“十佳名厨”。
酸是一种态度
苗家酸汤鱼的“祖传秘方”,就是无论面对任何境况,都要坚持传统、诚实守信,一丝不苟地用心用情酿制
“最白最白的,要数冬天雪;最甜最甜的,要数白糖甘蔗;最香最美的,要数酸汤鱼。”这首民谣流传于黔东南苗乡侗寨,运用朴实而生动的对比,赞美了一道“入门”必吃、名扬天下的地方特色菜品——酸汤鱼。
几乎无人否认,酸是黔东南饮食最明晰的印记、最独特的标签。一句“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浑身无力、步子踉跄)”的民谚,道尽了酸食对苗侗民族日常生活之重要。在用酸制成的各种佳肴中,最常见也最具代表性的莫非酸汤鱼。
“这道加入了西红柿、小辣椒、大白菜的酸汤鱼,是贵州最有名的菜。”美国CNN网站旅游频道资深编辑凯蒂·洪特,在一篇文章中如是分享他“食在贵州”的滋味和体验,“鱼是从河里或者顺山而下的梯田里捉出来的。一般来说,这道菜是边加热边吃,它扑鼻而特殊的味道会随之越发浓烈,令人回味无比。”
而在贵州人心中,“亮欢寨”无疑是酸汤鱼的代表符号之一。
31年前,吴笃琴创办“快活林酒家”时专门卖粉,但因地段不好生意很难做。绞尽脑汁后,她想起外婆家的酸汤坛子,“苗家人都喜欢吃酸汤鱼,却只在家里自己做,为什么不把它拿出来卖呢?”于是,吴笃琴亲自去菜场选鱼、买佐料,重新对小酒馆进行定位。不久,一锅酸汤鱼竟使“快活林”热闹了起来。
“好的酸汤,无论加煮多少鱼、肉、菜,第一碗汤和最后一碗汤的味道都一样,绝不会变咸、发苦。”吴笃琴说,苗家酸汤鱼的“祖传秘方”,就是无论面对任何境况,都要坚持传统、诚实守信,一丝不苟地用心用情酿制。
如今,这个全国首家系统研发苗族原生态饮食的酒楼,已成长为集苗侗文化传承、民族美食经营、民族歌舞表演、旅游购物、民俗展示及体验、生态养殖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亮欢寨酸汤鱼火锅被授予“中国名火锅”称号;吴笃琴则以“品牌中国年度人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之名,活跃在贵州民族餐饮文化舞台上。
从一企到一地,黔东南发展酸食文化的最高境界,是把一座城市打造成了绝无仅有的“中国酸汤美食之都”。
2013年底,“凯里红酸汤”成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为做大做强这一“舌尖”品牌,凯里从次年开始举办酸汤美食节。2015年,“中国酸汤美食之都”申报工作启动;2016年初,报告提交贵州省烹饪饭店行业协会初审;随后,中国烹饪协会派出专家组开展调研、评估……去年10月3日,该市正式获授“中国酸汤美食之都”称号。
“黔菜突出酸,酸汤文化底蕴深厚、灿烂丰富。作为贵州酸汤文化的发源地,凯里拥有悠久的食酸历史、独特的食酸文化、纯熟的酸汤技艺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国烹饪协会专家组评估报告认为,加之地方党政高度重视、大力扶持,以苗侗文化为特色的凯里酸汤美食产业链初具规模,这张“金质城市名片”走出大山、走向全国乃至全球指日可待。
据统计,目前凯里已成功创制几十种做法、数千道酸汤美食,全市有大小酸汤美食店数百家。而在贵州,全省酸汤加工企业已发展近100家,形成了原料种植、加工、餐饮、成品销售等环节完整的产业链;在北京,“苗乡楼”堪称体量最大的贵州餐饮品牌,其名满京城正是得益于酸汤鱼的吸引力、影响力。
“稻鱼鸭”哲学
面对传奇式的“稻田鸭”模式,余秋雨曾发出“他们没有出现哲学家,他们这种生存方式就是哲学”的感慨
所谓“王”者,必有其独到之处。“糯中之王”指的是“黎平香禾糯”,2009年底获批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在贵州黔东南大山深处,我们找到了一粒米。若非侗族山民因循口腹之欲,承袭着传统农耕文明中生物杀虫的方法……这里就不会因山外的社会力量姗姗来迟,而失去把孕育好米分享给城市的珍贵机会……”这段美文,是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旗下一家旗舰店对黎平香禾糯的描述。
该店专门售卖来自黔东南的有机大米、土特产、手工艺品等。不过,香禾糯并非黎平侗乡独有。作为苗侗地区的传统农作物和主食,它耕作历史悠久,至今仍保留近百个品种。
“一丘稻花十里香,一家蒸饭十家香。”这也不是香禾糯的全部魅力所在——近年来,它广受外界熟知并赢得尊崇,主要源于产自苗侗民族世代传承的“稻鱼鸭”共生系统:在稻田里养鱼饲鸭,鱼、鸭以害虫和杂草为食,实现纯生态方式除草灭虫;鱼、鸭的粪便作为天然肥料,又有机促进农作物生长。
2011年6月,黔东南“稻鱼鸭”共生系统因遵循自然规律、蕴含苗侗民族古老的生态智慧,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
有研究者认为,该系统从空间看,有机体之间确立多种共生关系,占着不同的生态位,可摄取各个层次的物质和能量;从时间看,根据稻、鱼、鸭各自生长特点,通过对操作节律的调控,可使它们和谐相处;从结果看,在不增加空间前提下获得大量有机产品,从而提高稻田的生产、生态效益,实现了农田永续利用。
行走黔东南时,著名作家、文化学者余秋雨面对传奇式的“稻田鸭”模式,曾发出“他们没有出现哲学家,他们这种生存方式就是哲学”的感慨。
“种植一季稻、放养一批鱼、饲养一批鸭”,这种生态体系看似简单,技术含量却颇高:鸭子放早了,会吃掉田里的小鱼;放晚了,就没东西可吃,但千百年来苗侗群众无师自通——放养鸭子的数量与大小,取决于田里鱼的大小、水的深浅,以鸭子大小、放养数量不构成对鱼的生存威胁为原则。
令外人艳羡的是,由此衍生的各种生态美食占了苗侗地区美食的一半。比如,糯米上到农家餐桌,成为晶莹剔透的香禾糯米饭、鲜美营养的鸭汤糯米粥;肥美的田鱼做成腌鱼可供储存食用,做成烧鱼在田间地头享用最美味;运动鸭做成原汁原味的白切鸭鲜香无比,做成黄焖鸭也味美多汁……
在地方党政看来,传统耕作模式则可转化为“接地气”的产业扶贫路径。2015年,从江在全县5万亩稻田中示范推广“稻鱼鸭”种养殖系统,测产每亩增产稻谷5%-15%,平均亩产稻谷669.5公斤、鲜活田鱼24.3公斤、鸭子44.7公斤,实现亩均产值近7000元。
目前,该县“稻鱼鸭”生态产业示范园已纳入省级农业产业园、全州绿色生态现代农业工程。通过建立“稻鱼鸭共生、稻鱼藕连作”标准化生产体系,发展“农户+企业+公司”订单农业,到2020年将形成“稻鱼鸭”生态种养殖面积12万亩,打造优良育种繁育基地3个;渔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0%,水产品总量达6000吨;稻田综合种养殖每亩实现产值5000元以上。
长桌宴的乡情
长桌宴已然升华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印记——那些家常饭菜,承载着都市人梦寐以求的乡野情趣、故土情结
“尽情地饮吧!”领头者把酒高呼。
宾主随声附和:“饮呀,饮呀!”随后,满桌举杯,一饮而尽。
这是黔东南苗乡侗寨长桌宴上的一幕——每逢重大节庆活动或家族喜事,古老而隆重的待客礼俗便会成为村寨中的一道景观。
公开资料显示:长桌宴又称“百家宴”,始于北宋时期、明清极为流行,旨在“聚宗亲、商族事、祈丰收、保平安”;前身是“祠堂酒”,范围仅限于本家一起共进午餐,后来逐渐演化为联谊性质的聚餐。
显然,在享有“百节之乡”“歌舞海洋”等美誉的黔东南,长桌宴比其它地方有着鲜明的地域性及民族特色。苗侗长桌宴又称“合拢宴”,席位安排一般是一宾一主间隔而坐,亦可宾主面对面坐;先由寨老致祝酒词,继而宾主正式餐饮,一边相互敬酒、一边交流谈心。席间有专事敬酒的姑娘,两人一对或三人一群,边敬酒边唱酒歌,欢声笑语让人欲罢不能;如此欢饮达旦,再善饮者都会“酒不醉人人自醉”。
关于长桌宴的历史,文字史料并无记载、民间传说亦颇零散,较为详尽的一种说法是:生活在黔东南的苗侗人民,自古就有集体走亲戚、村寨之间互访的传统。在此过程中,今天到这家吃饭喝酒、明天到那家尝新品鲜,走完全寨至少需十天半个月,既耽误农事、又使人疲乏。于是,寨主建议每家每户都出一道拿手好菜,把家里的桌椅凑拢过来,大家齐聚一堂、举杯同庆,长桌宴由此沿袭至今。
为宴席准备的美食,最令人垂涎欲滴:炖猪脚、白切鸡、米豆腐、苗王鱼、牯藏肉、鸡稀饭、酸菜汤、酸汤鱼、鱼酱、盐菜扣肉、农家小米渣、腊肉香肠、折耳根、青椒辣子鸡等,数十道民族特色菜品、小吃呈于一席,俨然举办一场品鉴会。
除了味觉,长桌宴带来的视觉、听觉享受也让人大开眼界。比如“高山流水”式的劝酒,由苗侗姑娘站在木梯上、拿着酒杯从高处往低处灌,香甜的米酒刚下肚,婉转的酒歌、山歌便此起彼伏;喝到兴致处,宾主就地拿起板凳跳起欢快的“板凳舞”,每个人都融入喜庆氛围中,人与人之间顿时没了距离……
从饮食到礼俗,融入歌曲、舞蹈等元素,彰显的是苗侗民族热情、好客、豪迈的性格。沿袭上千年的长桌宴,在满足舌尖快感、视觉享受、心情愉悦之后,已然升华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印记——那些家常饭菜,承载着都市人梦寐以求的乡野情趣、故土情结。无疑,它是勤劳、善良的苗侗人民为远方宾客烹制的浓浓乡情。
而随着慕名者纷至沓来,这道古朴厚重、气势恢宏的宴席又有了更多想象空间。
上月初,多彩贵州风景眼文创园景区正式向市民、游客推出“多彩贵州长桌宴”、《多彩和鸣》歌舞诗。168道经典贵州菜、18个世居民族的传统佳肴及各种时令水果、酒水点心,让人坐拥一席、吃遍贵州。一边品贵州民族特色菜、一边看少数民族歌舞表演,正在被打造成一道新景观。
半个月前,凯里下司老桥街古法美食街举行开街仪式,宣告“长街宴”在下司古镇将成为常态。央视科教频道《味道》栏目对活动全程进行录制,身着苗族盛装的主持人孙迅说,她去过全国很多地方,但对下司的融合印象深刻,人们不分族别地域、不论男女老幼同吃一席长街宴,生活在一起非常融洽,“这是在其它地方看不到的”。
“旅游+”效应
黔东南努力将分散的景点“串珠成链”,加速推动“农文旅一体化”发展,走产业融合之路,谋产业叠加效应
339间铺面全部租出,入驻苗寨美食、民族手工艺、苗医苗药、农副特产等210个品牌;酒店、客栈日均入住率达93%以上,累计接待游客近80万人(次),带动全县旅游综合收入3.46亿元,其中旅游购物占比32%、餐饮占比12%……
8月3日,位于黔东南的万达集团包县扶贫模式核心项目——丹寨万达旅游小镇开业满月。统计数据呈现出的“开门红”,令当地广大干群颇感欣喜。
据了解,这个占地400亩、总投资7亿元的旅游小镇,规划时以“一名游客在小镇的吃住行,至少带动全县20个以上大类产业、50个以上子行业发展”为建设目标之一。如今开业首月,理想已趋近现实。
小镇的“云上苗家”,与两个贫困村合作社签订保底收购协议,日均采购斗鸡60公斤、蔬菜130公斤,让农特产品从田间到餐桌“零距离”。仅这份订单,就使兴仁镇点力村生态种养殖合作社年销售斗鸡21.6吨,实现销售收入108万元、利润37.5万元,覆盖73户贫困户,户均可净增收1541元。
小镇开业以来,带动全县批发零售销售额、住宿餐饮营业额增收1020万元,环比增长9%。与小镇隔湖相望的卡拉村,每天游客源源不断,所有农家乐几乎“一桌难求”,直接带动25户农户年均增收3.2万元。
不仅如此,小镇还辐射带动省内的清镇“苗乡梳艺”、普定“草木香蜡染工坊”、赤水“星飞油纸伞”,州内的凯里“苗侗特产”、雷山“茗旺农业”“白悦茶叶”等40多个手工业、农特产品企业、合作社实现了共赢发展。
而把饮食产业、特色农业与旅游产业、产业扶贫有效结合起来,丹寨万达旅游小镇只是黔东南行动的一个缩影。
青山绵长、绿水蜿蜒,苗乡侗寨米酒飘香、飞歌绕梁,沉淀千百年的民族风物款款而出;磅礴的梯田、袅袅的炊烟,农耕文化气息弥漫遍野……作为全球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旅游胜地之一、全球十个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圈之一,黔东南努力将分散的景点“串珠成链”,加速推动“农文旅一体化”发展,走产业融合之路,谋产业叠加效应。
该州依托独特资源禀赋,以农业为基础、文化为灵魂、旅游为平台,突出抓好林下经济、稻鱼、稻蟹、稻虾等共生体系,挖掘和提炼苗侗特色服装、饰品、婚嫁、歌舞、饮食、医药、节庆等文化,推动景观亮丽化、文化独特化、建筑民族化、通道“绿彩化”、商品特色化、餐饮绿色化、服务人性化、管理精细化、发展持续化。目前,已成功打造三穗麻鸭美食、从江香猪开发、凯里云谷田园休闲生态农业体验等山地农业与旅游融合新项目。
作为基础中的基础,旅游餐饮发展工作亦有序推进。2014年,黔东南举办十佳导游暨首届十佳旅游特色小吃评选大赛,评出黎平侗乡油茶、榕江卷粉等一批旅游名小吃;从2015年开始,连续举办旨在构建特色旅游餐饮接待点的特色美食大赛,不仅评出一批特色宴席、菜品及小吃,还将获奖企业、个人纳入全州烹饪行业“名优企业与人才库”管理和宣传。
随着民族餐饮与民族歌舞、民族商品、手工艺品、生态农产品等联动走向市场、走出大山,黔东南正在“用美丽回答一切”。
活动现场
专家现场点评
展示品鉴
评委打分
充满黔东南民族特色风情的现场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