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209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08-11

春秋夜郎国都与岑巩木召古城

□景戈石

  

  “夜郎最大”一语,让夜郎国名扬天下。

  西汉司马迁是第一个介绍夜郎国的人,他著的《史记》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邙都最大。此皆魋结,耕田,有邑聚。”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具体指出:“西南夷者,在蜀君徼外,有夜郎国,东接交趾,西有滇国,北有邛都国。各立君长。其人皆魋结左衽,邑聚而居,能耕田。”这些文字,记叙了在中国西南地区,同一时期存在着许多王国,其中以夜郎为最大,同时也指明了,夜郎居民有固定的居所、生活方式。肯定了夜郎国都有其固定的地址。

  那么夜郎国都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据《史记》载:“夜郎国,临牂牁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南越以财物役属夜郎,西至同师,然亦不能臣使也。诚以汉之强,马蜀之饶,通夜郎道,为置吏,易甚。……窃闻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余万,浮船牂牁江,出奇不意,此制越一奇也。”《华阳国志》载:“周之季世,楚顷襄王遣将军庄蹻(《后汉书》作庄豪)溯沅水,出且兰,以伐夜郎,椓牂牁系舡于且兰。即克夜郎,而秦夺楚黔中地,无路得归,遂留王之,号为庄王。以且兰有椓舡牂牁处,乃改其名为牂牁 。”《后汉书》载:“庄豪从沅水伐夜郎,军至且兰,椓船于岸而步战。”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楚将庄豪溯沅水伐夜郎,椓牂牁系船,因名且兰为牂牁也。”

  从上述这些文字,可见夜郎国都在沅水上游,在一个可以通舟的地方之不远处。要想弄清夜郎国都在什么地方,首先必须弄清沅水的来龙去脉,弄清且兰、牂牁在什么地方。

  《华阳国志》载:“楚顷襄王遣将军庄蹻溯沅水, 出且兰,以伐夜郎,椓牂牁系舡于且兰。……以且兰有椓舡牂牁,乃改其名为牂牁 。”《汉书》云:“无水首受故且兰,南入沅。”《水经注》载:“无水出故且兰,南流至无阳故县,县对无水,因以氏县。无水又东南入沅,谓之无口。”民国三十年(1941)由舒新城等合编的《辞海》云:“芷江,(一)《楚辞九歌·湘夫人》;沅有茝兮澧有兰,茝亦作芷,世因称沅水日芷江。(二)今县名,清置,为沅州府治,城濒潕水北岸;潕水,沅水之源也。潕水别称芷江,县志以此。”1993年12月由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芷江县志》(湖南芷江)载:“芷江,古属五溪蛮地。……商周属楚黔中地,秦为黔中郡地。西汉高祖五年(前202),置无阳县,为芷江建县之始。”“无水”系汉、晋时之称谓,后称“潕水”。

  又据岑巩民间傩戏唱词(晋代版)《通天桥》云:“春秋砌石建都木召里,设四十八屯,共四十八姓,号封四十八万夷濮兵屯,王名四十八庄,神号夜郎鬼国也。拜陈法祖为夷濮夜郎军师也,百战百胜,血言立天,百万夷民平安之也。”唱词里的“木召”,系指贵州岑巩县境内一地名。

  

  据《后汉书》说:“西南夷者,在蜀君徼外,有夜郎国,东接交趾,西有滇国,北有邛都国。”东,交趾:据《华阳国志》《注释》称:“交趾,交州之一郡,辖今越南北部,治地在今河内西北。”南,依《后汉书》云,东汉时期“安帝永初元年,九真徼外夜郎蛮夷举土内附,开境千八百四里。”北面,《水经注》:“犍为武阳县……县故大夜郎国。”汉武帝分巴割蜀,合夜郎国地置犍为郡,《汉书》汉应劭曰:“犍为郡,故夜郎国。”《史记》、后晋刘昫等著的《旧唐书》、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皆说:“今泸州南大江南岸协州、曲州,本夜郎国。”北宗欧阳修等撰的《新唐书》说:“南宁州(曲靖),汉夜郎地。”据考证,其大夜郎包括的疆域(以汉代设置的郡县为准)是:贵州7郡县,具体为:夜郎(今岑巩)、谈指(今贞丰者相)、鄨(今遵义)、平夷(今毕节)、谈稿(今盘县)、毋敛(今三都)、宛温(今兴义捧乍);云南9郡县,具体为:毋单(今路南)、漏江(今泸西)、漏卧(今广南)、都梦(今文山)、朱提(今昭通)、宁州(今曲靖)、进桑(今河口)、同并(今师宗)、西随(今元阳);广西2郡县,具体为:句町(今凌云)、镡封(今凤山);湖南1县,具体是且兰(今新晃);越南九真(今越南顺化地区);四川2郡县,具体是:武阳(今彭山)、南广(今高县)等。这些资料,充分地说明了夜郎国地域之宽广。

  既然夜郎国管辖着这么宽的疆域,那么它应该有一个与之相呼应的城池,再是综合《史记》、《华阳国志》得之,其城池是肯定有的。木召古城遗址位于贵州省岑巩县境内东北,距县城23公里。该古城旧址包括今神虎岭、韭菜塘、草鞋坡、猪楼坡、杨家坡、俞家坡、棚地、鲁溪屯、下木召、河溪屯、上统口、王家坪、干山、地步坎、唐家垅等,方圆面积是,长约6.789公里,宽约2.345公里,其占地面积为1592万平方米。古城内有军库、盐库、蜡库、铸钱庄、药院、花园、马道子、店铺、军田、军土等地名或遗址。这座古城旧址,全是用石头建筑而成,按工程师计算,要修建这个古城,包括开山取石、清石运石、雕花刻字等,需要约1580万个工日。如果按每天5000人劳动力来建造,大约需要近9年时间。

  在木召古城里,随处便可看见石板上雕刻着精细的图案,有的如树叶,有的像鱼鳞、葵花、虎、鹿等,图案内容丰富,如符如箓,似文似图,奇幻奥赜,谲诡邃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还有许多花纹。有人说,这些精美花纹与丰富图案,就是关于夜郎国的一些象形方案或图腾象征,也有人说它是记载夜郎国建都之词,只要有人能够将它彻底地翻译出来,一定会让包括夜郎国的所有秘密大白于天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进行焚书坑儒,实行全国一律通用汉字。既然木召古城有象形文字,而又不是汉文,那么也就是说这个古城是建立在秦朝以前,在商代以后。中国最早出现文字的年代在商代。这么一推,木召这个古城距今就有二千二百多年到三千一百年历史。宋太宗李昉(925—996)著的《太平御览》卷69引《王子年拾记》载:“周武王伐夜郎。”推论与记载相吻合。

  木召古城遗址的主人喜欢6、12、24、60、120这些数字,如石板上的图案有120种。在刻有太阳、树叶、鱼鳞等象形文字的石板中,有线条6根、12根、24根、60根、120根等。这些数字,与西周盛行的“十二支”、“十二因缘”、“十二兽”、“二十四节气”等有着极其渊源的相关性。

  木召古城遗址,其规模大小在整个贵州历史上应属独一无二。

  

  岑巩古名思州,历史悠久,疆域宽广,辖贵州大部、湖南一半、四川一隅、广西部分。早在旧石器时代,思州境内已有人类活动。据1987年7月16日《人民日报》第一版报道,在贵州思州境内的舞阳河畔等发现了八处旧石器遗址。经专家鉴定为五至十万年前的人类活动遗址。

  岑巩禹贡时期属荆州西南裔,殷周时为鬼方之域,春秋战国时期属牂牁、夜郎及楚巫黔中地,秦属黔中郡,汉为武陵郡地。《贵州古代史》说:“鬼方主体在今贵州。”《今木竹书纪年》说:“三十二祀伐鬼方,次于荆。”据《通鑑》载:“周纪四,赧王三十八年(甲申,前277),秦武安君定巫、黔中,初置黔中郡。”《元和郡县志》说:“(秦)黔中郡所理,在今辰州西二十二里,黔中故郡城是。”1984年《中国分省概况手册》称:“战国时期,贵州东部仍为楚国的黔中地,为夜郎国。”从地图查之,今贵州岑巩就在贵州之东部。

  

  据清代著名学者谢慎修《谢氏砚考·蛮溪砚》载:“铁网珊瑚期石也,出于汉之蛮溪。盖夷人佩刀之砺也,琢于山阴也。鉴湖则放翁笔也,质如玉、纹如谷,则黯,龙尾之群,从而潜韫王之季仲也。”蛮溪砚,乃今思州石砚,据考已有四千多年历史。思州石砚曾先后得到晋代书圣王羲之,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苏东坡,唐代诗人陆游,宋代书法家米芾等人的喜爱与使用。1949年10月1日中国解放后,周恩来总理曾三次问过思州石砚的生产、发展情况。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思州石砚存史久远,质量上乘,深得历代文化人、名人们的厚爱。思州石砚为什么得以如此的发展,应该说主要是受早期夜郎文化的影响。文化在任何朝代,在朝廷,都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之一。文化的深入,无论在国都或国都附近都必须是有着不可阻挡的相互渗透性,毫无疑义,对其后来的历史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传播作用与深远影响。概括一言,思州石砚的发展或思州文化的发展,与夜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重要的相关性,不可分割,相互依存。

  

  数千年以来,世居在岑巩的土著民族仡佬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等与其他民族一道,共同创造了具有岑巩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繁荣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作出了杰出贡献。据统计,如今贵州岑巩已发现50多座生墓坟。这类坟,墓顶、墓壁、墓底盖板等均用大型石料砌筑。墓室为长方形,内径一般为长2.6米,宽1米,高1.5米。石板大小、长短不一,一般长1.33米,宽0.67米,厚0.22米。有的墓壁是用整块石板砌成。其结构类型有单墓室、双墓室、并列三室等三种。墓碑无汉字,只有斜纹、鱼鳞纹等象形文字。建造如此规模的巨型石板大墓,费料耗工,有的一块石板重就是几千斤到上万斤,需投入不少人力与物力。据贵州岑巩土著民族仡佬族称,生墓坟是他们的始祖老太祖墓。

  这些生基坟无汉字,只有象形文字,推之应该是在秦朝以前,商代之后。

  贵州岑巩仡佬族悬棺葬,极其特殊,该悬棺葬,在其石崖高72米,宽350米的一悬崖上。据考,在其贵州岑巩白岩石壁上共有悬棺洞穴18个。1980年,贵州省博物馆进行清理,获悬棺葬具2具,现存贵州省博物馆。同时获取肢骨、肋骨等若干。

  岑巩傩戏,据资料称,距今已有数千年。傩戏,素称中国戏剧活化石。应该说,傩戏是夜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贵州岑巩木召古城遗址内,有几座墓碑上刻有“古人墓”字样的坟,每三座“古人墓”为一个正“品”或倒“品”字形。其立碑时间为清嘉庆年间。据传,古人墓碑系嘉庆年间知名人士为引起后人的注意而立下的。其实前人也不知道古人墓起源于什么年代,只认为存史久远,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据《华阳国志》记载夜郎竹王兴于遯水,“遂雄夷濮”,后竹王被汉王朝诛灭,族人激愤,也称“夷濮阻城”。《左传》鲁文公十六年(前611)记载:“麋人率百濮于选,将伐楚。”从上文得知,夜郎王系夷濮之族。

  据《华阳国志》载:“故濮人邑也,今有濮人家。”又《嘉靖图经》云:“仡佬,古称僚。”又据《太平寰宇记》说,位于今黔东现以仡佬族居多的古思州,当时是“蛮僚杂居。”

  从上述材料看,古夜郎王的后代濮人或僚人,也就是现在的仡佬族的祖先。如今在贵州岑巩居住着许多仡佬族人,他们自称是开辟贵州的土著,是最早开发贵州土地的主人,现今在岑巩仡佬族居住的一带还流传着:“仡佬仡佬,开荒僻草”的歌谣。还有今岑巩仡佬族人家的一些神龛上供奉着“地盘业主,古老前人”的神位。仡佬族死人出丧时一律不扔“买路钱”,言下之意为所有地盘均属仡佬族。

  岑巩仡佬族有两种奇异有趣的婚恋习俗:打牙吐齿与咬手定情。仡佬族的婚姻是通过自由恋爱而缔结的。青年男女之间,若谁喜欢上谁,便抓住对方之手咬上一口,如咬得重,甚至咬出血,则表示十分倾心。青年男女之间通过对歌相互认识、了解,进而发展到情投意合而结合在一起,这时双方各打下一颗上齿牙,相互交换后吞下肚去,以表示对爱情的忠贞,至死不变。

  

  据《华阳国志》载:“有竹王者”兴于遯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长养,有才武,遂雄夷濮。氏以竹为姓。捐所破竹于野,成竹林,今竹王祠竹林是也。王与从人尝止大石也,破石存焉,后渐骄恣。”

  这就是说夜郎王兴,姓竹,生长于水滨,后来雄居蛮夷。自古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竹”、“木”二字常为混用,其意不分彼此高下,如“这片竹木多茂盛”。其意非常明确,竹乃木,木乃竹也。又据我国最早的古书《尚书·洪范》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木,在古代为五行之一。洪范,尚书篇名,旧说相传为商末箕子所作,以此向周武王陈述天地之大法。从中看出夜郎王取“木”之意之深刻,“木”就是代表天地之间的大法,即神也。木,木星也,又称岁星,它是行星系里最大的一颗星宿。《汉书》云:“夜郎东接交趾,自西徂东,奚啻千里。”这足以说明为何夜郎国可以言天下之大的道理了吧。

  “召”字本身就是一个象形字,言下之意为这个国家坚不可摧。“召”字的下半截“口”字代表国家,天下乃“口”。上半截“刀”形说明这个国家周围踞有雄兵,像刀子一样,不可接近。

  再,“木召”二字,根据《易经》说:“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象曰》:飞龙在天,大人造也。”“木召”二字合并为九画,“召”字乃五画,显然“九五”之势完全符合《易经》学说。又“木”为四画,阴者,代表天地之间的鬼神。“召”字五画,阳也,意为一支充满生机勃发的人。“木召”二字,其意是说,夜郎国人是受天地之间鬼神保护的一支人,是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队伍,他们永踞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