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在生态文明
试验区建设和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
□杨洪俊
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是我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2014-2016年,国家安排我省新一轮退耕还林703万亩,占全国总任务的23.35%,下达资金58亿元。“十三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我省实施面积更大,任务更加繁重艰巨。这是造福子孙的重大工程,是脱贫攻坚的宏伟事业,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为扎实实施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坚持生态优先,把退耕还林作为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重点工程
上一轮退耕还林(2002至2013年)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中央累计投资200多亿元,全省完成营造林2003万亩,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增加6.7个百分点,植被总盖度从退耕前的12.4%增加到95%,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14年启动实施的新一轮退耕还林,是确保我省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60%的主战场、主阵地,在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我省森林面积质量将进一步扩大提升,生态功能会更加完善。一是统筹规划。各级政府要把退耕还林置于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历史背景,与大生态、大旅游、大扶贫、大数据、大健康统筹规划,强力推进绿色发展。二是改善生态。力争国家将我省1573万亩25度以上坡耕地和639万亩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全部实施退耕还林,大幅度增加森林植被,提升自然涵养能力和环境更新能力,降低工业污染,改善生态质量。三是整体推进。确立“一林一景观,一景一旅游”的发展思路,把退耕还林与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生态治理、农业花卉观光园区等结合起来,把群众引进生态环境,使贵州更加多彩,真正成为名符其实的公园省。四是担当尽责。落实省政府负总责和各级政府负责制,启动专项督查问责机制,确保退耕还林工程落地落实。
二、坚持与发展产业相结合,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退耕还林是“借林生财”“增收致富”“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上一轮退耕还林,全省退耕农户直接领取补偿资金达5370万元,一些地方利用退耕还林形成的良好生态,发展林业产业、开展乡村旅游、开办农家乐,农民收入大幅增加,人均纯收入从2001年的1272元提高到4915元。20年前,大方县穿岩村曾经是“荒山秃岭不长草,人穷粮少吃不饱”的地方,人均收入仅为206元,退耕还林4432亩后,森林覆盖率从16.8%提高到68.52%,开办农家乐20余家,培育养殖种植大户有40多户,年纯收入100余万元,人均收入6480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一轮退耕还林,要坚持生态与发展统筹推进,调整产业结构,创造新的产业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使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一是拓展发展空间。发展“企业+专业组织+基地+农户”、林农独立经营等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建立林游、林禽、林药等特色基地,发展本土特色产业。二是调整产业结构。连片推进退耕还林工程,调整产业布局,提供产业原料,做大做强林产品牌,促进产品加工转型升级,实现共同致富。三是培育新业态。林下养殖、种植、景观利用、产品精深加工综合推进,建立油茶、果园、茶叶、木本药材、特种经济林、名贵珍稀树种乔木、食用菌等基地,山地经济、气候经济、林下经济、水中经济全面开花结果。四是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发挥林业在脱贫攻坚中的关键作用,统筹使用退耕还林种苗造林费,吸收贫困农户参与育苗造林,增加农民收入。苗木款集中使用,统一购买和调配苗木,送苗到村、送苗到户,减轻农民负担。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重点,增加生态护林员岗位,按每人每年1万元标准兑现补助,增加贫困人员收益。依托企业、乡村旅游、农家乐等产业链,解决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实现脱贫致富。
三、坚持专项治理,推进退耕还林政策落地落实
退耕还林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涉农工程,根据国家和省政府的安排,要开展好突出问题的专项整治,做好纠错纠偏的工作。一是纠正选地用地不准确的问题。国家政策规定,退耕还林还草严格限定在25度以上坡耕地、严重沙化地和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实施。一些地方在25度以下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偏离了中央政策,各地应当调整退耕还林地块,确保退耕还林健康发展。二是纠正资金使用不规范的问题。对虚报冒领、骗取套取、截留侵占、贪污私分、挥霍浪费、长期滞留等问题要进行专项整治,解决直接补助没有足额发放,违规使用造林费等问题,可采取边退边造边补的方式,对退耕农户先行兑付50%-60%现金补助,待县级自查验收后,按政策和造林面积据实结算,使群众尽早得到实惠。三是纠正耕地面积不详实的问题。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60%的目标,落实好国土图斑外25度以上坡耕地面积退耕还林是关键。我省的坡耕地面积数据比湖南、广西、江西等省份都高,省国土、省农业、省林业等部门要启动国土部门提供的耕地图斑范围外25度以上坡耕地面积的核实工作,切实摸清家底,确保退耕还林的用地要求。四是纠正管理维护不到位的问题。森林是“三分造七分管”,有些地方重退轻管、重造轻育,成活率和保存率低,年年造林不见林,影响生态建设。各级要把营造林合格率、成活率、保存率作为绩效目标考核的内容,加大管护力度,确保工程落实到山头地块,变成绿色宝库。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省林业厅副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