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204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08-03

论文写在乌蒙深处硕果累累

——记贵州大学果树研究室主任潘学军

□王远柏 邓 刚

  人生足迹

  1999年,潘学军加入中国共产党。

  2005年,27岁的潘学军博士毕业来到贵州工作。

  2006年,潘学军到赫章县合作开展核桃研究。

  2016年,在潘学军指导下,赫章县核桃种植面积达163万亩,年产值15亿元。

  2016年,潘学军获贵州省脱贫攻坚(奉献)奖。

  感 悟

  我觉得既然一个事情正确,就应该继续坚持去做。

  ——潘学军

  6月30日晚,在贵州广播电视台演播厅举行的贵州年份英雄十大人物发布仪式上,年份英雄、贵州大学果树研究室主任潘学军西装革履,精神焕发。

  平时,潘学军极少穿西装,作为一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大学教授,因为长期在野外工作,他向来朴素得像个地道的果农。

  2006年,贵州大学与赫章县合作开展核桃技术攻关,想找个专家到县里进行核桃树种植研究。“我是党员,应该勇挑重担,冲到最前线。”潘学军只身来到赫章县,从此将自己的科研和论文写在乌蒙山深处。

  其实,就读硕士和博士期间,潘学军从事的是葡萄研究,对核桃可以说是了解甚少。但是,怀着让赫章山区农民富起来的强烈愿望,他坚定地选择了核桃树种植研究。

  赫章县的海拔和气候非常适合核桃树生长,种植历史悠久,老百姓的房前屋后随处可见。但由于缺乏管理、任其生长,且品种多而杂乱,品质参差不齐,无法形成产业,更无法带动百姓脱贫致富。

  核桃产业要发展,首先要培育优种,潘学军提出了“嫁接”这个新做法。“只有通过嫁接,方可保障核桃树的品质,并在开花结果时营养充足、均衡。”

  科研之路曲折坎坷。

  为选育优良核桃品种,潘学军用两年时间走遍了全省所有县市区。

  一些好的核桃树种生长在山区偏僻之地,干面包、山泉水就是山里的午饭。为防止蛇咬,每次进山不仅要带上蛇药,还要用绷带从脚一直缠到大腿。

  第一次嫁接的67棵核桃树,仅存活了7棵。潘学军并没有放弃。通过4600多棵核桃树的嫁接实验,对赫章县本地的核桃树品种进行了嫁接改良,成活率一路增长到了90%。

  同时,他还在全省收集的400多个优质良种基础上,培育出了“黔核”系列4个新品种,并研发了适宜于贵州山区的核桃专用肥,获得核桃嫁接方面的国家发明专利两项。

  为推动赫章核桃产业发展,潘学军把选育的4个核桃新品种和多项技术无偿提供给政府、企业和农户使用。

  “我们选育的核桃品种再好,嫁接技术再高超,如果农民不愿学、不愿种,那就失去了科研的价值和意义。”为让老百姓信服,潘学军专门找了一块地进行示范种植和管理。

  每年,潘学军把近三分之二的时间放在农村,带领农户干。同时,还帮助基层科技特派员选定核桃创业项目,组建企业、专业合作社等。

  对农户的技术指导,潘学军坚持手把手地教。只要在核桃基地,他都随身携带果树剪刀,为农户示范剪枝整形。渐渐地,潘学军获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大家亲切地称他为“潘核桃”“核专家”。

  十年间,赫章县核桃种植面积从14万亩增长到163万亩,全县核桃产值由3亿元增至15亿元,核桃种植户户均增收超过5000元。赫章县被批准为国家核桃良种繁育基地,成为全省核桃产业的领头羊。

  十年间,潘学军为赫章县培养了260余名核桃方向科技特派员和7名土生土长的研究生。赫章县还成立了贵州第一家核桃产业发展事业局。

  “我不仅要把核桃种在贵州大地上,还要让核桃开花结果,结出丰硕的果实,成为贵州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宝贝。”潘学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