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1期 本期21858版 当前A4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06-30

书画艺术增自信 侗寨苗乡留墨情

——全国政协书画室考察团赴贵州考察小记

□图/文 秦良静 本报记者 万里燕

  人民政协关注文化由来已久,十二届全国政协以来,人民政协对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关注体现得更为突出。从2014年起,全国政协对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话题的关注,做到了一年一个主题,而且还都是高层次的协商议政平台。2017年5月,全国政协召开的本年度第一次专题协商会,主题为“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之后,全国政协调研组带着这个命题深入全国各地进行实地考察。6月14日,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带领考察团一行,赴贵州开展“发挥书画艺术在增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中的独特作用”专题考察,考察团主要成员有: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民进中央开明画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唐勇力,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许钦松,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长江,等。

  6月14日上午,全国政协书画室考察团与贵州相关领导和艺术家代表们在贵州饭店国际会议中心遵义厅召开了座谈交流会。座谈会明确了此次全国政协书画室考察团来黔的目的是通过考察调研,了解当前贵州书画艺术发展概况,总结其中的发展问题及难点,提出进一步促进书画艺术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从而通过书画艺术形式展示和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成就,创作出更多文艺精品,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贵州省政协副主席、民进贵州省主委、省政协书画院顾问左定超在座谈会上对考察团一行表示了热烈欢迎。左定超认为,考察团此行带着“发挥书画艺术在增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中的独特作用”这个选题来黔,对增强贵州文化自信,促进贵州文化艺术发展是有积极意义和重大影响的。尤其此次活动将深入到黔东南少数民族边远山区去调研考察,期望考察团一行的艺术名家们充分欣赏黔山贵水,充分体验贵州少数民族人文风情,从中汲取灵感创作出能引导人、感染人、鼓舞人的优秀作品,推动贵州书画艺术更好发展。

  刘大为表示,贵州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贵州的发展让人瞩目和吃惊。贵州目前县县通高速,航空、高铁发展迅速,这样快速的发展让外界对贵州有了全新的认识。在书画艺术方面,贵州以前受地理位置及历史原因的影响,和全国发达城市有一定差距,但贵州是有一批优秀的、有广阔发展空间的艺术家的。关键在于贵州艺术家要摆脱封闭状态,主动走出去,向全国展示,向全世界展示,才能促进贵州文化艺术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会的贵州艺术家代表们也纷纷发言,积极与全国政协书画室的艺术家们进行交流,既介绍了新形式下贵州美术的发展现状,也反映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全国政协书画室针对交流中大家所关心的问题,提出了很多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并表示希望在书画艺术工作方面进一步开展多方位的探索和实地调研,积极探索书画艺术与多彩贵州总体宣传融合发展的路子,不断深化和融入贵州特色元素文化,为推动贵州政治经济文化建设而尽力。

  座谈会后,考察团一行奔赴黔东南州,深入苗乡侗寨进行考察调研。

  黔东南州榕江县的归柳侗寨是一个连寨名都充满诗情画意的美丽村落,深藏于大山之中,山清水秀,景色奇妙;从江县的小黄侗寨是一个尚未被商业化的原生态村寨,村寨四面环山,一条小河潺潺流过,几百座吊脚木楼依水而建,整个村寨都保持了比较原始的风貌,许多古老的习俗也被完好地保留下来。当考察团来到这两个原生态保持完好的侗寨,不禁盛赞为“人间乐园”。有人更是吟出郑燮的诗句:“水流曲曲树重重,树里春山一两峰。茅屋深藏人不见,数声鸡犬夕阳中。”除了美妙的侗寨风光,热情朴实的侗族人民和古老而有魅力的侗家风情民俗也让考察团一行如获至宝。他们不顾舟车劳顿,在与当地居民的亲切攀谈中,很快锁定绘画题材与对象,有的席地而坐,有的在附近百姓家找来一张板凳,或水彩,或工笔,或素描,或写意……畅快地挥洒着手中的画笔。而这宁静幽深的大山也因为考察团的到来热闹起来。侗民们奔走相告,都换上最好的衣服围在艺术家们周围,希望能把自己的形象留在他们的笔下。当艺术家们为一位侗族姑娘画完一张像时,周围的侗族姑娘们都会围上来,一边拿着画和本人对比,一边啧啧称赞,被画的姑娘被看得不好意思羞红了脸,周围的人就发出善意的笑声,艺术家们也笑了。艺术和欢乐交织在一起,古老的侗寨仿佛更美了。

  侗族住水边,苗族住山尖。考察团一行离开侗寨后,向大山高处进发,要去另一风格的世外桃源——架里苗寨和岜沙苗寨。架里苗寨位于从江县,寨子顺山势而建,木楼瓦房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寨中古树参天,青石板路连通,古朴幽静。岜沙苗寨是中国最后一个被允许合法持枪的部落,至今保留着佩带火枪、镰刀剃头、祭拜古树等古老的生活习俗。“山里来了大画家,做梦都没想到。只有在电视或报纸上才能看到的大画家们来到了我们村,还给我们画像,都不知该如何形容我的心情了,我要把画像做手机屏幕。”一位刚刚被艺术家们请来做“模特”的苗族女子,一边用手机拍着委员们已完成的画作,一边惊喜而激动地反复“念叨”着。更有一些学龄孩童们充满好奇和欣喜的围在艺术家们周围看他们作画,还不时向艺术家们问上一些问题,得到艺术家们的亲切解答后就开心的笑起来。

  在下侗寨、上苗乡的途中,因为太过深入大山,有时道路并不好走,甚至在有些路段,艺术家们需要下车背着沉重的画具和摄影器材走上一大段路。但艺术家们认为,能够看到这么原始美丽的风景,能接触到这么淳朴热情的山民,能感受到这么古老神秘的民俗风情,所有辛苦都不值一提。艺术家们表示,文艺工作者要表现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表现当今百姓的现实生活,不到基层体验,肯定在创作中“隔一层”。所以,只有深入百姓生活当中,感受浓浓的乡情,才能迸发出创作的灵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的、展现当代中国美好生活的作品,为增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