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逝去 易地见新
——钟山区月照社区双洞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见闻录
□本报记者 王 吟
一个老旧了的荒村,一个年迈的老人,一只摇着尾巴的狗……只是不曾想到,这种故事中的场景却被记者在“双百三同”大型主题采访活动驻村的采访中真切地见到了。
6月18日,周六。一大早,记者与钟山区月照社区双洞村三名村干事冒雨驱车前往该村最偏最远的一个叫“玛哈寨”的旧昔村民组。
之所以说是旧昔的村民组,是因为该村寨的所有农户已经整体易地搬到双洞村丫口安置点了。
双洞村丫口安置点是钟山区月照养生谷易地扶贫搬迁两个安置点中的一个。位于双洞村月照养生谷核心区,它与独山场坝安置点一并是钟山区月照社区依托景区气候、生态、近城等优势规划建设的“田园小镇”项目。总投资2330.91万元,建筑面积8831.22㎡。共安置36户139人,其中,贫困户30户111人,可带动就业25户50人。目前全部搬迁入住,拆除旧房12户。
出了双洞村有名的月照养生谷景区前往玛哈寨,车行上一条正在修建的乡村公路,加上雨天路湿,一路车行缓慢。
开车的是村委委员杨勇,另外是双洞村碉边村民组组长王加荣和下扒瓦村民组组长袁昌平,加上捎带上的我,一行四人。相处了一个多星期,大家已经相熟,说话也不客套,交谈也就直爽。
我问:“大周末的,怎么想到要去玛哈寨?那里不是已经整体搬迁完结了吗?”
“区里要弄易地扶贫搬迁的材料,需要搬迁户之前的房子照片存档,所以我们得专门去一趟。” 王加荣说。
“支书叫我们喊上你,让你瞧一瞧之前我们的穷寨子。”袁昌平在一旁插上话说。
我想起前一晚上和村委杨书记去一处农家帮做调解工作。问:“现在搬迁到的丫口安置点是不是前晚我们和书记去做调解工作的那儿?”
“是的,就那里。怎么样?漂亮吧!那里现在属于我们碉边组。”王加荣语带自豪地说。
“天黑,晚上没看太清楚,反正一水的两层小楼,确实不错,让我们羡慕啊!”我说。
“一会回村里带你再好好看看,反正你们城里怕住得上的不多。”袁昌平说。
一车人都笑起来……
车停路边,爬坡上山。依稀还能看到我们进玛哈寨的这条山径原本是条乡间小路。估计是久无人行,树丛杂草已经要将山径遮掩而逝。
留着杨勇守车,王加荣和袁昌平体贴我这个驻村记者,刻意走在我身前,用雨伞和捡来的树枝不时将拦在山径的灌丛枝叶上的雨水拍打掉,方便我前行。
摔了几跤,过了几块已经荒下的坡田,转过一处山坳,便见到了玛哈寨。
我们像是被雨雾裹挟进村的。这个之前只有10户人家的小寨子静谧得出奇。虚掩着的院门,敞着的门窗,几棵茂盛长着的核桃树,几小块田土里还有些玉米青翠的秧叶在摇曳,细雨中清冽的空气透出的空寂,一切都给踏入这个寨子的人有种奇异的感觉。
王加荣很熟悉这个寨子。他能指出任一间房子是谁家的,那一个院子左厢是那个兄住,右厢是那个弟家。袁昌平记录拍照,工作很顺利地展开。不一会儿,杨勇也赶了来。他说,难得来一趟,看看,以后拆了也就看不到了。
据记者了解,在钟山区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依托景区建家园。结合美丽乡村“1+N”升级改造,突出教育、医疗、社保等事项,实施乡村电商(超市)、洗浴、公厕、理发室等“多合一”农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打造鸡火锅特色一条街,拓展景区就业吸纳能力、产业开发潜力、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旅游接待承载能力,大幅提升月照养生谷景区的人气和活力。二是依托基地学技能。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制度,以钟山区贫困群众培训基地、区委党校、区旅游职业学校、区就业技能培训基地“四校合一”为平台,免费对搬迁户进行技能培训,确保实现一户一技能、一户一产业、一户一就业。三是依托公司保就业。依托钟山区扶贫旅游文化投资有限公司等区属平台公司,群众就地从事厨师、司机、建筑装修工人、家政保安、导游、经理等职业获得薪酬,实现家门口就业。四是依托“三变”助增收。通过“三变+易地扶贫+山地旅游+田园小镇”模式,以平台公司整合退耕还林、扶贫开发等政策,对搬迁农户原承包地、山林地和宅基地进行“微田园、组团化、生态化”打包开发,搬迁农户按土地入股分红,构建利益共享格局,不断释放改革红利。
“这个寨子之后就要拆了。我们这次拍照存档应该也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王加荣说。
又绕过一间农屋,突然听到前面的一栋农宅里转来几声狗吠。
还有狗?我有些诧异。
王加荣说:“那屋是黄树银的,估计是他和他的狗回来了。”
杨勇说:“也就是为了养他这只狗,他好像经常回来住。”
有新房子住,他还回来?一个人一只狗住这寨子里?我问。
“之前就听说他想回来住,还真回来了!”王加荣说。
说话间,一个老人手拿着两张小櫈子走出屋来到屋檐下,一只摇着尾巴的狗跟在身边。
老人远远地喊:“来坐坐……”
“你还好吧!不打扰了。我们要给寨子里所有房子拍点照片,也给你家这拍几张,区里要呢。”
“喔喔……好着呢!”黄树银老人连声道。
“我们先工作,外面下雨呢,你老歇着,别出来了……”我们与黄树银老人告辞。
之后,我才了解到黄树银老人是村里的五保户。村里原本完排他搬迁后住村集体办的养老院里。但他不愿意。后来经过他同意,村里安排他住在其侄儿子家,由他侄儿一家负责照顾他。
“但老人嘛,有时候特别念旧,他又特别稀罕那只狗,这个寨子现在还没拆,所以他经常回来自己一个人住。”王加荣告诉我。
“那生活呢?”我问。
“他生活没问题,他有低保和养老保险,421加70这就每月有500元了。还有耕地入股分红,他有4亩多地,每亩每年600元的保底分红。”王加荣和杨勇介绍说。
给旧房子拍照完,工作告一段落,回村的路上,记者又了解到,为实现易扶户“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目标,钟山区月照社区积极落实“五个三”机制。一是盘活“三地”。36户易扶户现有耕地141.5亩,已全部入股六盘水市钟山区银睿志农业综合发展有限公司参与“三变”,每亩每年保底分红600元,现有宅基地8.21亩,主要进行生态修复,林地34.5亩,逐步推进“三变”进行开发经营。二是衔接“三保”。36户易扶户新农合参保率100%,低保户(五保户)4户6人,应保尽保,16岁以上购买养老保险24户33人。三是统筹就学、就业、就医“三就”。正在逐步完善,可以“零距离”服务易扶户。四是建好“三所”。在安置点实施“多合一”(理发、洗澡、超市、电商、充电、厕所、广场、阅览室等)农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打造经营场所。五是用活“三制”。集体经营机制方面,采取“三变”+微田园+林下特色养鸡,逐步帮助易扶户彻底改变“靠天吃饭、人背马驮”的生产生活局面。管理机制方面,细化村规民约,让易扶户主动打扫各自环境卫生和参与安置点生活区的保洁工作。群众动员机制方面,千方百计调动搬迁群众参与党校的政策技能培训,让他们真正了解共产党的强农惠农政策、扶贫政策,同时,为助推搬迁群众脱贫致富,还要求他们在党校学一技之长。
进村前,盘山路上的一段可以见到双洞村一隅。车停,杨勇遥指着一排错落有致的新楼说,王记你看!那就是丫口安置点的楼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