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撬动贵州旅游扶贫
□周 静 向 艺
“十三五”时期,我省计划投资1180亿元,建设46个文化产业项目。截至目前,这些项目中,已建成或部分建成使用的项目有17个。以“文化+扶贫”“文化+创意”“文化+旅游”为重点,这些文化园区发挥了文产富民、文产惠民的效益。
今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是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的实施之年。文化是全面小康建设的硬指标,省委、省政府将文化产业统计指标纳入全面小康建设监测体系和市州、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测评及排位的重要内容,精准发力、攻坚克难、纵深推进,确保“十三五”期间谋划实施的46个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要占到全省GDP的5%,成为支柱性产业。全省还选取了14个试点县开展文化产业扶贫千村计划,覆盖贫困人口3.8万人次。
6个月过去,各地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实施进展怎样?成效如何?带着问题,前不久,省里举行了一次文化产业项目观摩会。期间,观摩代表们走进毕节等地,一路看,一路学,一路思考。
牢记使命,不忘初心。观摩团成员们表示,要互学互比,真抓实干,让以文化为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立得住,受欢迎,助脱贫。
永不落幕的古镇嘉年华
水西故里,一座黔西莲城金街拔地而起,巨大的民间剪纸艺术造型,融汇于楼宇外观设计之中。彝族风格的牌楼上,一副由贵州与浙江书法家共同写的对联令人注目:姹紫嫣红气象新,金街一枝独秀;宏图大业前程远,莲城万马齐腾。横批:亦奚不薛。
黔西,水西文化的发源地,王阳明曾经讲学的地方,再也不仅仅是外乡人破蒙开智的书场,而是乡里乡外人合力塑造的崭新的地域文化价值的实战场。
“黔西县莲城金街”是第十二届深圳文博会的签约项目,这里布局了奇石展、彝族特色文创商店、古戏台、民族文化展演等内容,形成了具有复合特色的文化旅游综合体。
浙江中强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黔西莲城金街总经理陈鹏京说,随着中国已经进入全民旅游、全域旅游时代,莲城金街迎着旅游东风,以“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工匠精神”为己任,打造记得住乡愁的文商旅综合体,努力实现“北看杜鹃,南逛金街”的目标。
据悉,莲城金城项目因为特色鲜明深受众多客户的追捧。项目建设促进了黔西经济发展,吸引了大量外资、技术、人才及先进的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并为本地居民提供了就业平台。精心打造的文商旅综合体,为黔西及游客带来深切记忆,也填补了黔西文化旅游商业的空白。
大方县奢香古镇是由世界500强恒大集团5亿元重金打造的,占地1200余亩,总建面52.6万平方米,其中商业约6.3万平方米、移民安居幸福公寓约15万平方米。古镇按照彝族民居风格打造,设置了农民画画坊、手工雕塑作品展等内容,另配套幼儿园、小学、中学、同心职业学校、职业技术学院、儿童福利院、慈善医院、敬老院,及两大专用停车场,拥有独一无二的花海梯田飞瀑仙景。据悉,奢香古镇项目组已于2017年4月30日启动全球招商计划,项目现已经联合百余家演艺机构共同打造365天欢乐颂,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24小时永不落幕的古镇嘉年华。同时将通过系统性的线上线下活动和互联网资源,共同驱动商业发展;通过活动提升商业氛围,带动整个项目的人流,使项目时刻人流如潮。目前,奢香古镇已有影视机构、旅行社、文艺团体争相入驻,超过千余组商家到访咨询,一片熙熙攘攘。奢香古镇已然成为大方县商业市场的标杆项目,预计近两年内该片区常住人口将达到20万左右,年到访900万人次,为商业发展带来稳定客源。
大方县委书记张瀚时说,奢香古镇是大方县扶贫攻坚精准化、文化产业创意化的两个典型项目,于去年2月份开工。目前虽然尚未完工,但累计接待的游客已经超过5万人次。在刚刚过去的端午节小长假,接待游客达到3万人次以上。
毕节市相关领导表示,毕节市委、市政府正在加快推进文化与农业、工业、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毕节文化产品颜值,增强文化企业气质,壮大文化项目产值,目的是为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建设注入毕节的特色元素,做出毕节的精彩贡献。
脚下的泥土变成珍贵宝藏
在奢香古镇海美斯陶瓷精品展厅,各种精品陶瓷琳琅满目,花色各异的结晶釉瓷器花瓶,惟妙惟肖的艺术摆件,让人目不暇接。
在一尊名为“贵妃醉酒”的陶瓷艺术品前,管委会工作人员曾以锋介绍说,连那看起来柔软缥缈的贵妃身上穿的网纱,都是陶瓷制成。“做陶艺可是高难度的技术活,这花瓣都是手工一片片刻出来的,既费时又费力。该公司结合大方本土文化,开发出漆线雕、磁盘、杜鹃花篮、餐具、茶具、酒具、办公水杯、文房四宝、洛阳牡丹、结晶釉等精品陶瓷系列,其样品被带到贵阳展示,得到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
自2011年海美斯公司入驻大方金门陶瓷工业园区以来,共完成工业用地场平1500亩,初步建成了12条生产线,现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亿元,既生产工业陶瓷,也设计生产工艺陶瓷。
海美斯公司以培训贫困户使之脱贫致富为宗旨。今年30岁的张玉兰是雨冲乡人,在外地打工的她曾在外省陶瓷厂工作过,听说家乡有了陶瓷厂,她毅然带着3岁的孩子回乡,于2014年3月顺利进入海美斯公司工作,任库房管理员,现在每月工资3000元左右。“在家乡的厂里工作很踏实,既可以照顾家人又可以赚钱养家,还不用丢下老人和孩子。”张玉兰说。
如今,海美斯公司已全面建成投产的两条精品陶瓷生产线,解决了近400人的就业。千百年来沉睡在荒山野岭的泥土,如今成了实实在在的造福一方的珍贵宝藏。
“接下来,我们将结合全市‘四在农家 美丽乡村’建设、‘产城互动’、‘产城一体’等项目建设,不断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将乡村旅游与陶瓷文化相结合,走出一条工业与旅游互促互进的发展之路,带领全乡人民共同致富奔小康。”雨冲乡乡长、陶瓷园区管委会主任张道元信心满满地说。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观摩团成员纷纷感叹:彰显和利用好地域文化资源这一独特优势,是责任,也是义务。
“三线建设”贴上现代标签
美丽的野玉海彝族文化风情园?千户彝寨、耐人寻味的“三线”文化创意小镇、载满故事的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浓郁厚重的中国农耕历史博览园(凉都国学馆)、多情的牛角浪哨文化创客村……走进六盘水,再也不感觉不到这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工业城市”。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思,一路记,观摩团成员通过一个个项目,欣喜地看到:六盘水把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作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发展力度加大、步伐加快,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1年的5.56亿元跃升到2016年的55亿元左右,增加值占GDP比重从0.91%增长到4.2%,文化产业增加值从全省末位升到第四位。六盘水打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的“组合拳”,且都呈现出推进速度快、实际效果好、亮点多、后劲足的喜人势头,从点至面,让观摩代表们赞不绝口。
水城县野玉海彝族文化风情园?千户彝寨,是观摩六盘水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的第一站。夕阳下,彝族风情街、希慕遮神像广场、九重宫外,有打鞭陀的,有玩杂耍的,有绣花写字的,有画农民画的……观摩团成员用手机和相机“咔擦咔擦”地记录下眼前的画面。
“把大扶贫、‘三变’模式与产业发展更好地融合,很受启发啊!”贵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袁飞说出他的真切感受:海坪项目山地特色体现得很明显,民族风格很浓郁,扶贫、山地特色、民族风格有效结合,让海坪变得美丽富饶。“我们要打造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海坪对全省各地的民族文化发展和民族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经验。这里汇集特色美食、文创产品、文化活动等内容,易地扶贫搬迁和产业扶贫的效果会越来越好,值得推广。”
赤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兰说,千户彝寨不仅是一个旅游景区,更是一个“文化+旅游+扶贫”的好项目。通过旅游开发,不仅能够很好地传承和保护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同时也让困难群众能够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在全省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的关键时刻,值得学习和借鉴。
走进“三线”文化创意小镇,所有的记忆忽然“时光倒转”。晨练的、下棋的、做糖人的、卖棉花糖的群众,在夏日的早晨,构成鲜活的风景。
文化创意在这里蓬勃发展
在钟山区中国农耕历史文化博览园(凉都国学馆),以及六枝特区落别乡牛角浪哨文化创客村,观摩团成员体验到创意文化的蓬勃气象。
走进中国农耕历史文化博览园,最让观摩团成员震撼的是看到了以21个朝代为主题的特色主题酒店。这是钟山区政府与周家寨村和大地村两个贫困村村民以“三变”模式建构而成的。
位于大河镇周家寨村和大地村交界处的中国农耕历史文化博览园项目,是六盘水市钟山区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推动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的示范点,项目占地约1200 亩,建筑面积21413 平方米,主要由国学馆、国学酒店、历朝历代酒店、表演中心、商业街、餐饮区、停车场等构成。项目以红岩水库为中心,集中国农耕文化、历史文化、国学文化、度假文化为一体,结合中国21个朝代的历史文化设计建设,形成中国版图形状,利用六盘水市黄金避暑地这一旅游产业核心竞争优势,将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达到在学习中旅游,在旅游中学习的目的。
在浪哨文化创客村里的青春驿站尤其显得突出。该驿站是在六枝特区政府的帮助下,由回乡创业的大学生华丹、芦啟姣开创的。青春驿站创办一年来,做到以驿站为一个支点,教授游客点染、彩绘等手工制作工艺,提供便民服务。在此基础上,两位创业者在该特区共青团的帮助下,开展各种创意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环境,培养兴趣爱好,针对游客和当地的老百姓,提供旅游大巴游客服务和配套导游服务。
芦啟姣说,他们毕业时就选择了回乡创业,投入10多万元资金,加上银行贷款建起了这间300平方米的青春驿站。这里的桌子等摆设都是手工制作的,包括从山上找到的造型独特的树,山野里盘回来的石头根雕,每样物品从设计到完工,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驿站的经济效益季节性很强,周末和暑假,以及晚上消费者比较多。“我们还提供各种社会实践服务,给学生提供锻炼自己的机会,通过公益性的活动搭建一个工作实践的平台,帮助他们更了解家乡,以便尽早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就像落叶归根一样,我们这样的机构能辅助山乡的孩子们学有所成,并且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们树立建设家乡、服务家乡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