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1期 本期2183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06-28

石板镇散记

□杜 扬

  今年深秋,我们应邀到遵义石板镇采风。

  天近黑的时候,我们到了石板镇。主人热情地招待我们入座就餐。看着那一桌色香味美而又精致的饭菜,不禁食欲顿生,大快朵颐。主人指着那翻滚着红汤绿叶的羊肉火锅得意的说:“南有花江狗肉,北有石板羊肉!大家慢用,慢用”。哦!真是名不虚传,除了肉质细嫩,皮质软糯,那切片的刀功,调料的讲究,真是入口绵香,回味无穷。再佐以主人谦虚地称为家常配菜的排骨炖冬瓜,素煮南瓜,凉拌萝卜丝、油炸花生米……不讲烹饪独特,荤素搭配,油而不腻,单论菜肴装碟的考究,分量的把握,摆盘的匠心,就似一曲歌,似有韵律节奏;又似一幅画,似有浓淡疏密……好一个诗意的晚餐,不禁对东坡先生“丰湖有藤菜,似可敌莼羹”的经历感同身受。

  石板镇方圆一百多里,地处一片微微凸起的喀斯特山原,东南的乐民河与西南的偏岩河把石板镇轻轻地揽入怀中。土地肥美,水草丰沛,瓜果飘香,稻菽繁茂,羊牛成群。我们餐桌上的佳肴全都出自这片土地!这在食品工业化规模化的当下,这些昔日的“白菜青盐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俨然成了都市人难得一见的奢侈品。想必板挢先生有知,定是会心一笑:时代虽变迁,归真返扑,古今亦然。

  我们的运气真好。第二天正好是石板镇赶场的日子。大早起来,乡场上已是熙熙攘攘。各种山货、土产在集市上摊连摊,位接位。新鲜不说,还意外的便宜。一时间,竟萌生出到此居住养老的念头,甚至还打听了镇上商品房的售卖情况。据说不久遵义二环将从此通过,半小时车程,不是没有可能啊!毕竟安全新鲜的食物,爽朗宜人的气候,清新辽阔的原野,已越来越使我们这些蜗居的都市人趋之若鹜。

  深秋的石板,那坡坎石梯上,田间小路边常常有一片片褐色的野木耳。当地人说用水淘净,佐料拌均,就是餐桌上一道爽口的美食。真是羨煞人也!这是大自然对石板的慷慨匮赠。

  循着这一路的野木耳,我们来到了被称为遵义水缸的白渡河水库。这时大约是上午九时,库区空无一人。极目远眺,青秀的山叠画出匀称的线条,水依偎着山显出柔美飘逸的气韵,山水静谧辽远。时空似乎凝固了……脑海里立即跳出那个被称为“发呆”的词儿!这就是发呆?!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发呆的感觉!庄周梦蝶的感觉!石板镇到处都是这种感觉。

  这在茅坝村的沐恩寺再次领略了这样的感觉。

  沐恩寺座落在茅坝村一座小山丘上。丘上林木繁茂,古树参天。小丘四周是秋收的原野。鸡、鸭、鹅们在收割了的田里欢快地觅食,兴奋地鸣叫;翻过土的田里已种上了菜苗、花苗;荷塘里稀稀疏疏地站着折了腰的荷茎,那还青绿的荷叶,却让人联想到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盛夏。勤劳的石板人感恩于大自然的匮赠,庄严地耕耘着的这片神圣的土地,耕耘着他们的生活和梦想。伫立这秋日的田野,似乎来到了陶令公的桃花园,满怀的舒心怡然。

  我们在山丘脚漫步,一弯汨汨的清溪环绕着山丘流淌,穿梭于田间地角。溪边的小路曲曲折折,路面用规则不等、色泽驳杂的石板铺就,犹如一条五彩斑斓飘逸灵动的彩练。

  啊!这是怎样的一种审美?!怎样的一种景致!?这是石板人的勤劳智慧与大自然天赋共同演绎的田园山水交响诗!是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审美呈现,是我心灵深处挥之不去的绵绵乡愁。我忽然感悟,这沐恩寺之名是否蕴含着对厚德载物的土地的感恩之意呢?

  果然,沐恩寺命名确与感恩有关。据说南明一妃子曾隐居寺庙,教民向善,百姓感恩戴德,遂名;另一说是清嘉庆时,当地人为感恩朝廷对其治乱有功,拨款扩建的褒奖,故名。不管哪种说法,皆与感恩有关。看来,感恩在石板有着悠久的历史。1935年,红军长征驻茅坝时,寺庙主持赵和尚重病,因周恩来的资助,大病康复。这几年,一个被称为石板奇人赵神仙的七旬老妇,用给人治病的酬金为石板镇修建了山庄、中学、小学、粮站和公路。这感恩的传统啊,在石板真是渊远流长。

  遗憾的是,这座建于明嘉庆年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寺庙在文革中惨遭损毁。所幸,“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天,沐恩寺正在重修。石板镇感恩的故事仍继续上演。

  我们伫足于沐恩寺旧址,看到工人正在对寺庙原来的建筑构件进行修整。那斑驳的、浸染了历史风霜的房梁、房柱经木工师傅的推刨,已露出了崭新的原色。“青山随云走 大地沿河流”,石板人对天地的这份深情、这份敬畏,必将得到天地更恒远的恩泽。